形成性考评在《卫生统计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探索
2019-06-17刘燕张发斌杨惠莲郭映花李斌汪海静赵垚赵磊
刘燕 张发斌 杨惠莲 郭映花 李斌 汪海静 赵垚 赵磊
摘要:通过形成性考评在《卫生统计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收集学生学习过程的证据并反馈教学,进一步完善形成性考核指标体系,以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使该课程成为学生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关键词:卫生统计学;形成性考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9-0119-02
卫生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医疗卫生领域数据的科学。该课程是进一步学好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课程的基础课程,也是医学生进行医学工作和医学科研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1]。2017—2018学年春季学期,我教研室对卫生统计学实验课程进行了教学和考试综合改革,借助手机APP“蓝墨云班课”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考评,以促进教与学,使该课程成为学生受欢迎的课程之一。现将实施情况介绍如下。
一、对象与考评方法
1.卫生统计学课程形成性考评的方法。改革后的实验课程通过模拟科研课题的设计、收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的环节,让学生亲历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后期反思课,让学生反思各环节的不足之处。教师则在设计环节给予适度的指导,并且督促学生完成课题的实施及数据的分析,同时记录小组在课改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在反思课上组织小组同学探讨各组不足之处。
2.形成性考评指标体系。形成性考评分值占总成绩的50%,内容包括三项:①蓝墨云班课手机APP学习过程性考评。②小组课题实施过程性考评。③个人统计分析报告的考评共三项任务。三项任务分别占过程性考核总成绩的40%、30%和30%。其中前两项形成性考评贯穿于整个教学周,个人统计分析报告则是对课题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体现。蓝墨云班课手机APP学习过程性考评包含:视频资源的学习、非视频资源的学习、小组任务、头脑风暴、签到及投票7个项目,48个小活动组成。教师可对每个活动设置相应的经验值,只有学生完成该项活动才会获得相应的经验值。教师亦可以根据活动内容、重要性、学生投入精力等情况在班课结束后的汇总数据中调整每项活动的权重系数,极大的方便了代课教师对形成性考评的资料整理及分析。
二、形成性考核实施效果
1.课改班级学生云班课过程性考核效果。从云班课导出数据可以看出,有7名同学未能全部看完SPSS软件操作的视频微课,3名同学请病假各1次,在线测试则是根据答对的题目获得相应的经验值。其余4个活动均是百分之百的同学能够获取全部的经验值,各项活动的经验值分布详见表1。这些活动均为最后的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提供必备的技能训练。对于学生的课题设计的考核,由小组成员自行设计的课题,分别在小组开题阶段、设计环节及反思课堂进行答辩,并由教师和学生评委评价后打分。
2.教改班级学生教学改革满意度调查参与调查的50名学生中,认为本次课改对明年的毕业论文设计非常有用的占88%,认为从在本次改革中收获很大的占72%,认为课改效果很好的占24%,较好的占74%。调查显示,68%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小组课题的讨论中参与度在90%以上,24%的人参与度在70%—90%之间。88%的同学认为视频资料学习SPSS的效果好。70%的同学赞同使用过程性考评与期末卷面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三、体会
本科阶段对《卫生统计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对基本统计方法的正确理解和实际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具备系统的统计分析思维[2]。
形成性考评关注的不仅是利用纸笔测验得到的学生阶段性学生成果的证据,也不仅是为了验证某一事物或事件的有效性,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试图将考评的最后放在学生的身上,并且将学与教的过程结合在一起。布莱克和威廉姆认为在课堂上使用形成性考评可以显著地提高学生学习成就[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配合进行形成性考评会使学生的成绩提高0.4到0.7个标准差。这些考评都是对教学敏感的[4]。
本学期的课程改革,尝试对原有实验课内容的“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设计的课题实施,包含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数据分析过程。对原有SPSS软件的学习,则借助于教师录制SPSS软件操作微课的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将一些整理后的资料放在云班课里,如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软件的学习,这些是要求学生必学的,均设置了相应的经验值,有些内容则为了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属于额外增加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不设经验值,也不计入考核范围内。
值得推荐的是班课中的头脑风暴活动及小组汇报,这两项活动特别适用于开放性问题的回答,每个人的回答都可以一目了然,教师可以对每个同学的回答进行回复或者解答,真正的保护了学生学习状态的隐私,这种交流更加频繁且不受时空的影响,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也可以进行学生学习效果开放性问题的调查,这相比起纸质问卷,回答率高,且真实可信。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有效的利用了教师和学生的碎片化的时间。
本次课改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在实施过程中,尤其是针对学习小组的课题实施环节,面对小组内成员的参与投入程度不同,为了避免某些同学不参与、不投入的现象,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并发言,我们要求每次汇报所有成员都要准备,我们采用随机化的方法随机抽取同学作为代表进行汇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充分了解随机化的概念,提升同学的学习兴趣。其次,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并非所有的同学有机会上台汇报,加之同学们尚未完成所有专业课的学习,故在课题的设计上有很多问题需要解答,这耗费了很多的精力,在后期,我們也在高年级学生中选择有兴趣能够担任班级小助教的学生协助教师做些简单的解惑答疑。第三,在反思课上,同学们亲历后有感而发,在汇报中,汇报的内容和评分的标准有些出入,导致反思课并未按预先设计的标准给予分值,所有评委按照满分100分,给一个总评成绩即可,表明该考核的评分表设计有问题,这也给我们一个提示,某些表格设置可有学生参与制定后在实施改进。
综上,过程性考核在该课程中的首次应用效果总体不错,得到同行和学生的好评与支持,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后在推广。值得肯定的是,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无论在过程性考核中显现的优势,还是不受时空限制的课下交流均能有效利用教师和学生碎片化时间去教与学。
参考文献:
[1]栾婷,崔长勇,刘涛,等.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36(5):777-779
[2]冯红,李鸿,姚科,等.四川大学本科生《卫生统计学》实践教学现状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2936-2938
[3]冯翠典,高凌飚.从“形成性评价”到“为了学习的考评”.教育学报[J].2010,6(4):49-54
[4]Black,P.,& Wiliam,D.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J].Assessment in Education,1998,5(1):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