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19-06-17杨旭
【摘 要】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教学形式等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主体得以进一步确定。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要以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这对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本文以语文版小学课标语文S版教材为例,对统编教科书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与反思。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148-01
语文课堂教学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学习效果,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就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重视课堂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材料。笔者以语文版小学课标语文S版教材为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笔者所使用的小学语文S版教材是以学生成长规律为依据,树立大语文观,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生活灵活编排教材内容,内容重点突出。该版教材的编写体系较为全面,重视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锻炼,且针对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编排体系。以高年级教科书编排为例,每本教科书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一个单元主题的划分更为鲜明,各个单元内精读与略读课本穿插;单元教材课后练习更加重视综合能力的锻炼,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从小学课标语文S版教材的内容体系来看,在内容题材方面,不同年级的题材有着较大的变化,低年级教材道德、自然方面的题材更多,而高年级教材中道德、文化、社会关系题材课文数量不断增加,题材更倾向于自我。在练习内容方面,语文S版高年级教材的精读课文后一般会设置三道左右数量的课后练习题,略读课文后一般会设置两道左右练习题,分别从感知课文、学会课文表达方法、强化语感角度编排习题,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S版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19课教学设计
笔者对语文S版六年级教材课本六年级上册第19课《怒吼吧,黄河》进行了教学设计。本文主要描写了冼星海与光未然二人创作经典作品《黄河大合唱》的过程,文章整体感情激烈,具有强烈的冲击力,比较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1.教学目的。
第一,让学生了解课本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能够较为准确地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第二,对光未然心中的黄河有大致的了解,能够领悟其创作情感。第三,通过领悟冼、光二人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认识到《黄河大合唱》创作的重大意义,能够体会到歌词的感染力。重点:体会到二人创作中的革命热情,以及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教学准备。
查找相关资料,适当对课本内容进行补充,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4.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1)教师:“同学们,在你们心中黄河是什么模样的?”学生回答后播放黄河影视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黄河的怒吼。(2)教师:“有哪位同学可以和老师以及班上同学讲述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在黑板上板书“相持”词语,请同学们说出他们所理解的意思,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故事背景。(3)学生回答后,教师向学生讲述:“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不屈、团结的精神,鼓舞抗日斗志,许多艺术家、作家创作出了大量的歌曲、戏剧以及文学作品。今天老师与你们一起去了解经典歌曲《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过程。”
阅读课文:(1)教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光未然在看到黄河时突然有了创作灵感的原因是什么?他写这首歌歌词的原因是什么?”让同学思考并回答。(2)教师:“当光未然遇见好友冼星海时二人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二人是如何讨论的?”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想象朗读文本。(3)教师:“诗人朗读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通过其朗诵的内容,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4)教师:“听完朗读后,冼星海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文章哪一部分了解的?”让学生贴近当时的时代背景去想象,进一步体会二人创作的激情。(5)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请同学们讲述一下冼星海是如何克服困难创作的?”(6)教师:“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的《黄河大合唱》最终创作成功了,你们想听吗?《黄河大合唱》感人肺腑,特别是最后一个乐章更是极具冲击力。”(播放《黄河大合唱》第八乐章)。播放后,教师:“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为什么这首协奏曲有这么大的感染力?”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文章内容思考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中华儿女的革命激情。(7)教师:“从光未然、冼星海合作成功创作《黄河大合唱》过程中,你可以讲述二位有哪些相同之处?”学生回答后,教师:“今天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没有战争的侵扰,但是一些西方国家仍然使用各种方式打击中国。因此,我们要以他们二人为学习榜样,要不怕困难,努力学习,为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激情。
课堂作业:梳理文章内容;仿写第四自然段的排比句。
三、小学语文S版教科书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
《怒吼吧,黄河》是一篇记录战争年代革命歌曲创作过程的文章,文章中饱含光未然与冼星海二人的爱国热情与革命激情。在和平年代,学生们很难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以及中华民族的危亡时刻,对革命的认识是肤浅的。因此,在课前需要让学生们自己去收集关于抗日战争的背景资料,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会将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怒吼吧,黄河》的创作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教师讲课与学生听课“两张皮”的现象。
第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黄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黄河奔腾不息的模样,让学生感受到黄河的“怒”。相比于语文、文字的直接导入,学生们更喜欢动态的画面,这一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之后让学生将观看影视片段后的感受带入文本中,讓学生简要概括课文内容,让学生们感受到诗人、光未然、冼星海的激情,也能够使学生有继续学习的欲望。在教学后,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们的激情,再次利用了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黄河大合唱》的第八乐章,使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歌曲的魅力,聆听后让学生结合文本思考该协奏曲经久不衰的原因。在学生们的热情达到高潮后,结合当代背景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第二,朗读为主,启迪学生。《怒吼吧,黄河》一课应以朗读为主,旨在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中人物的爱国之情,结合时代背景有所感悟。在课堂朗读中,必须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让学生朗读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例如,在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铿锵有力”等字眼,要引导使用不同的语气朗读文本,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能力與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根据现实需要,让学生默读、朗读、对比读等,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课本内容,带领学生走心光、冼二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二人的爱国情感。在本节课课堂教学中,我只让学生进行了朗读,这一点仍需改进。
第三,课堂延伸,调动思维。语文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课前我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结合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体会文章;教学后我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并向学生们讲述了《怒吼吧,黄河》以及创作者们对我们的激励作用,这一方式可以突破让学生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认识到《黄河大合唱》创作的重大意义,能够体会到歌词的感染力的教学难点,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结合当代背景思考问题。
第四,以人为本,培养思维。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本,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喜爱的,如何更好地导入课堂,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使其能够以足够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考虑到小学生们活泼、充满好奇心的特点,在课堂导入环节采用影视片段吸引学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小学生们普遍好动,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也未尝不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这一性格特点让学生使用肢体语言结合课本进行表演,让学生角色课本上的文字不再是沉闷、刻板的,而是生动、有趣的,也易于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这一点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尝试。在语文教学中,还需要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提出问题往往比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更难,这是因为提出问题往往需要我们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在讲解《怒吼吧,黄河》一课时,不仅要让学生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更是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提出新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分析,提高学生的内省智能。
第五,自主探究,培养能力。合作学习的模式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同,这一模式有利于打破传统单向教学模式,学生们平等交换意见,学习他人的经验,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课本内容的认识,有利于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怒吼吧,黄河》课堂教学中也采用了这一模式,让学生就我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似乎轻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虽然在课前让学生准备的背景资料,但学生是否独立完成这一课前准备任务仍值得商榷。因此,在课前需要与学生家长积极沟通,与学生家长一同监督,让学生尝试独立收集资料、理解课本,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研读,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特点,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以及教学需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地位,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屈秀琦.“互联网+”时代下小学语文的教学应用与反思分析[J].新课程(上),2018(2):123-125.
[2]林爱珠.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研究与思考——“城乡结合区小学语文‘六三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实践与反思[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No.994(5):35-37.
[3]孙雯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与反思面面观[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8(1):90-91.
[4]徐红琴.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388(11):40-43.
作者简介:杨旭,男,中共党员,现任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高山镇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小学语文一级教师,茂名市作家协会会员,茂名市教育作家协会理事。曾获评茂南区优秀校长、茂南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茂南区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