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6-17岳国峰胡广来
岳国峰 胡广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对自身健康水平的需求和期待迅速增长,如何培养大量合格的医学人才以满足卫生系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这是摆在医学教育面前的现实问题。笔者建议发挥高校在“5+3”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尽快建立医学教育的规范体系。
关键词:“5+3”一体化;本硕一体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附属医院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9-0055-02
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既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以教改促医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治本之策。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针对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李克强总理先后在2014年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推进会、2017年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作出批示[2],要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医教相长的好做法、新机制,进一步健全医教协同机制,加快培养大批合格的医学人才特别是紧缺人才,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奋力推动建设健康中国。
在政策制度层面,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正式启动了以“5+3”一体化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改革确定了“两更加、一基本”的改革目标,即到2030年,醫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医学人才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求。可以说,当前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机遇期,但是从这几年的改革和实践来看,“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必须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
一、“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培养卓越医生而实施的新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该模式有机融合了本科医学教育、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多重要求,实现了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无缝对接,推进了基础与临床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促进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减少临床实习和住院医生培训的重复内容,符合医学教育客观规律和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可以显著提高医学生学习效率,提升临床医学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二、“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又涉及教育、医疗两大民生问题,关联性、互动性强,梳理分析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瓶颈问题,主要是在“+3”阶段,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体系、规模、质量以及配套政策存在问题。本科临床医学教育有明确的规范和体系,教育部的专业认证和卫健委的执业医师考试在过程管理和出口质量方面起到了有效的把关作用。除了招生规模需要建立需求导向和质量导向的动态调整机制以外,总体情况是满意的。而“+3”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的体系(目标要求、过程控制、质量标准)尚不成熟,医教协同尚不紧密,政策配套尚不到位。主要表现为以下问题。
1.规培的总体方案不够完善。规培的分科轮转方案不尽合理,与专硕的培养方案无法衔接;规培的容量(规模)与本科毕业生之间缺乏匹配协调机制,有些毕业生无法进入规培体系,造成社会问题;不同体系的规培人员在政策待遇、学历学位和质量标准上存在很大差异,造成了规培人员的困扰。
2.教学形式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和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医生不仅是治疗疾病的单角色,而且应该是体现预防、治疗、康复等有机统一的多角色,规培阶段的人才培养上,还带有浓厚的“纯治疗型”特征,与“健康中国”建设需求不相匹配。此外,医学生由于没有执业资格,造成了医学教育的临床教学实践过程的实际违法现状,进一步阻碍了医学生的临床实践。
3.学校管理和医院行政管理不协调。在“+3”阶段,学校与医院容易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学校管理与医院管理、实践教学等方面不顺畅,医疗机构、医院属于卫生系统,临床规范化培训、行业准入等政策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而涉及教育管理与学位制度改革等由教育部门负责。具体到医院层面,“+3”规培阶段牵扯的部门也广,存在沟通协调和责任分配的问题。
三、对策和建议
“5+3”作为当前医学教育的标准体系,那么体系本身应该标准化、规范化。针对“+3”阶段的存在问题,具体提出以下建议。
1.扩大“5+3”本硕一体化的规模,最终让“5+3”一体化成为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的主流模式,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医学本科生能够通过这一路径顺利进入规培。这一措施既从根本上理顺了规培的容量问题(5与3的数量统一)、规培生的新生学位问题,也会提高医学生的生源质量。有高校及其附属医院主导,有既往长学制的培养经验,规培专硕并轨的体系问题也会顺利解决。在过渡阶段,可以逐渐扩大培养质量较好、临床优质资源丰富的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硕和免试推研的规模,逐渐使多数的“5”能够以专硕的身份“+3”。对于专科医师培训与专博的并轨培养,也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扩大规模。打通上升通道,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建立与专硕体系相衔接的标准化规培方案,进一步优化理顺规培方案,尤其是分科轮转方案。要充分发挥高校及其附属医院的作用,在医教协同的框架下,参照既往长学制培养方案尽快建立一个规培专硕相衔接的一体化培养(培训)方案。在过渡阶段,要给高校和附属医院以充分的自主权。行业主管部门主要提出行业需求和质量标准,而把过程管理交给高校及其附属医院。
3.开展附属医院认证,提升临床教学基地的整体水平[3]。要进一步提升规培质量,培训基地的水平、尤其是师资的水平是关键。江苏省参照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做法,开展了附属医院认证工作。从体系、师资、条件、管理、改革和质控等方面综合考察,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原则,帮助附属医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认证”也作为新设附属医院考评的质量标准和必要程序。这样一方面提升了现有附属医院的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为附属医院的新建设立了门槛。建议教育部联合卫计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附属医院认证工作,以提升临床教学基地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促进规培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医学人才的成长要遵从医学教育规律,构建以“5+3”为主体、“3+2”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不断规范“+3”阶段培养流程,强化实践教学与岗位胜任力,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医学生成长成才机制、有效的医教协同机制。这种医教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需要进一步体现在学校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互融合,体现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的有机衔接,体现在教育与卫生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配合,从而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2]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uowuyuan/2017-07/10/content_5209399.htm.
[3]王俊,陈亮,葛炳辰,黄华兴.“5+3”学制改革下临床技能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