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整合培养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2019-06-17成红赵维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0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整合

成红 赵维

摘要:進入21世纪以来,国家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出台了众多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政策,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逐渐由大众化扩大规模向拔尖型、创新型模式发展。目前,基础研究和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战略性科学家和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缺乏,因此,高等教育面临必要的改革,本文从分析现状、直面机遇和挑战,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找到培养拔尖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整合;拔尖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0-0074-02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加强国家发展、圆中国之梦已成为国家向前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更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首选。我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必须把培养精、尖、高类型的创新人才作为新的战略举措。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基础:“它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是研究生生源的基础”。本科阶段是“高精尖”人才培养的关键期,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更需要从本科教育阶段开始实施。

一、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随着国际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各国著名大学均提出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主张,并着力建设和改进与学校和社会接轨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教育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原则,特别强调个性化与精尖培养相结合,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目标之一。国内知名大学在新的历史阶段也认真总结经验,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提出了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内容等。尤其是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国际竞争力日渐加剧,这要求高校不仅要培养大批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自主型高素质人才,更要培养基础宽厚、具有跨学科背景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型创新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虽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走自主创新型之路仍然十分艰巨,基础研究和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战略性科学家和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缺乏,严重制约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当前,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我国高校应当强调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着力培养优秀的本科生;强调将因材施教与强化培养相结合,突出通识教育,实施厚基础、宽口径与自主性、个性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将知识复合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突出学科交叉培养,建立跨学科和以探究为基础的综合性培养体系,实施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强调研究性教学,注重知识、能力、素质训练的深化,突出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实施小班化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强调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以研究促进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追踪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施整合培养,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整合培养”的理念源自MIT、加州伯克利大学提出的“整合教育”(holistic)思想,就是指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影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各种培养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优化和淘汰、调整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完整、动态高效的教学活动体系。整合培养首先是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次是使这些教学活动在科学化的基础上实现其内在的“系统化”或“一体化”。其目的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其核心是整合学科、研究、课程、环境等方面资源,大力推进学分制,构建“宽、专、交”结合、“知识、能力、素质、精神”并重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

1.通过教学管理环节的整合,保证本科教学质量。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根本宗旨,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实施前期大类、通识教育与后期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整合相近专业前期大类培养方案,调整优化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宽口径的基础课程平台,强调教学计划内和计划外的整合,即课内学术活动与课外活动的综合发展;推行学分绩点制、弹性学制和重修制,为优秀学生学习创造条件;实施导师制和学长辅导计划,由导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特长和志向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和科研计划等,减少学生自由择课的盲目性;实施循环开课和平行开课,改进课程安排,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权,满足学生学业上的要求;实施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双学位贯通培养,为学生提供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学习途径。同时,加大教学工作激励力度,学校通过制定相关激励约束机制,把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任、考核等紧密结合,并积极开展学生满意率调查、师德师风教育、“三育人”标兵评比等活动,有效调动了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积极性。

2.通过多学科整合,搭建本科教学基础平台。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为导向,遵循指导性专业规范和执业类别专门要求,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省一流专业和学科,加大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特别是信息、医学、建筑、金融、法律、等本科专业的建设,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人才培养要求接轨,提高大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针对新高考制度改革形势下的学科交叉、知识广泛的发展趋势,学校不断改进、完善符合新高校教育的培养模式。在宽口径大类招生基础上,大力推进本科阶段前期通识课程教育、中后期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交叉学习,逐步建立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3.通过教学与科研的整合,开拓本科教学新渠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等为基础,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和研究能力,大力推进研究性学习。一是大力开展国家、省、校院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以立项的方式支持学生开展理、工、医、人文、经管等各领域科研工作,使学生尽快进入各专业科研领域和教师的科研项目,接触学科前沿,提高创新能力。二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生命科学竞赛、化学竞赛、“挑战杯”等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三是实行专业导师制,有利于发挥高水平教师在本科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4.通过内外资源的整合,开拓本科教学空间。积极开拓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利用校外资源为学生的科研训练、创新设计等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教学效果;努力推动国际交流,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学院每年派60余名学生赴美、香港等国家、地区多所国际著名大学交流学习,通过交流,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其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实践和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还积累了专业实践知识和技能,丰富了学习经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5.通过德智体美诸育整合,形成本科教育合力。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积极推行“结对帮扶”工程,大力实施党员领导干部与学生结对、机关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对、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对、学生党员与困难学生结对等“结对”工作,让广大教职员工切实担负起育人职责;抓好学生从入校到离校每一个重要环节,做好新生学习辅导工作,探索实施“本科生学长计划”,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环境;协调好学校、社会、家庭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为达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的,需要抓好这个环节的整合,经过教学管理环节的整合,可以保证本科教学质量;通过多学科整合,合理搭建本科教学基础平台;交叉教学与科研的整合,完善本科教学新渠道;融合内外资源的整合,大力开拓本科教学空间;通过德智体美诸育整合,协力打造本科教育新合力。

参考文献:

[1]周绪红,李百战.国际化引领新时代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8,(02).

[2]王牧华,全晓洁.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及启示[J].教育研究,2014,(12).

[3]彭丽,韩璐,郑巍巍.拔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网友世界,2013,(8).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整合
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