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寂静的春天》文献综述

2019-06-17陆阿玲

卷宗 2019年13期
关键词:卡逊雷切尔文学

陆阿玲

1 作者和文本概况

蕾切尔·路易斯·卡逊(Rachel Louise Carson, 1907.5.27- 1964.4.14)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自然风光优美的小镇,很小的时候就对探索自然的奥秘和写作怀有极强的兴趣。她在1929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的女子学院,后来就读于约翰·霍布金斯大學的海洋生物学研究生,并读博。从1941年开始, 她陆续发表的“海洋三部曲”使她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后来有位鸟类保护的管理人员写信给她,说DDT的大面积使用导致保护区内鸟类即将灭绝,恳请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使官员调查杀虫剂的使用情况,卡逊觉得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杂志上发文,但几乎没有杂志愿意发表这样一篇文章,于是她决定写本关于这方面的书。也就是《寂静的春天》(以下称《寂》)产生的背景。

2 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主题”搜索框中输入“寂静的春天”,可得151篇研究文献(截止2018年12月30日)其中学位论文12份,期刊129份,报纸8份,会议论文2篇,其中自2009年(含)至2018(含)的十年,每年新增论文数分别为,6篇、10篇、4篇、17篇、8篇、14篇、12篇、12篇、9篇、8篇。分类浏览的主题中,主要涉及的有寂静的春天,雷切尔·卡森,生态文学,生态环境,自然平衡,生态思想,化学污染物。从这些信息不难看出,在大力提倡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今天,我们国家学界对于《寂》的研究是不足的,并且每年的研究是不均衡的,例如12年有17篇相关论文,而11年仅有4篇 ,聚集在生态思想和文学领域,主要刊发在期刊上。本篇对《寂》的研究探讨主要集中在论文的分析和讨论。

3 研究视角

3.1 简述类

该类论文或者文章主要对卡逊其人和《寂》进行简单介绍,并不深究其思想性,但是推动了《寂》在国内的传播和研究。

2003年的《环境导报》上刊登了一篇名为《<寂静的春天>出版,警示人们善用农药》对文本内容进行了简要地介绍,以及对文本的影响和警示意义进行了大致的阐述。

较早研究《寂》的习习,于2004年2月发表在环境教育杂志上的《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唤醒人类》,在文章中,作者对雷切尔·卡逊的生平进行了介绍,对成书原因也给予了介绍,以及本书受到的各方面抵制都进行了介绍,甚至在文末的知识链接里,对DDT也给出了相关背景知识。该篇是对卡逊和《寂静的春天》介绍的比较完整的,有助于《寂》中生态思想的传播。

沈颖在《从<寂静的春天>走向<我们失落的未来>》这篇文章中,简单列举了《寂》的思想,以及如何被当时的既得利益者所反对的,所幸的是,《寂》最终被正名,而且由它引发了科学家们联手编写了另一篇生态方面的作品《我们失落的未来》。

以上列举的这几篇论文的共性在于都对寂静的春天进行了介绍,或是作者其人或是作品内容影响等大概,也都是大概地介绍,没有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入地挖掘,但是他们对文本的传播和扩大影响,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3.2 文本内容和文学性的研究

在对《寂》内容的研究上,大部分学者都以个字关注的视角对其内容的影响和文学成就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詹华如在《读雷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中说,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率,卡逊因为消失的鸟儿歌唱声中写下了力挽人类厄运的书,并指出该书是“生态意识觉醒的标志,是生态学新纪元的开端”。

邱志勇在《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文学及其策略》提出,《寂静的春天》是生态文学发展的一个拐点,它不但使生态思潮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而且直接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环保运动的开展,也促进了文学家在生态领域进行文学创作,促进了当代欧美国家生态文学的发展。

作者雷切尔·卡逊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无可辩驳的数据证明,使得该书在美国环保文学乃至世界生态文学上独树一帜,引领者世界生态文学的蓬勃发展。

3.3 生态思想和哲学性的研究

作为一本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著作,卡逊在《寂静的春天》提出的生态整体思想和生物链天敌相克的的思路来治理生态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章着重讨论卡逊的生态思想以及当代生态哲学价值。

高冠楠的《论<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哲学思想》把卡逊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概述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生物的进化、生态整体主义及敬畏生命四个方面。对她的生态哲学思想进行了新时代的解读,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张志强在《论雷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观》中从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关联性、多样性及完整性等方面,进一步挖掘卡逊生态思想中的内涵和意义,进一步促进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

卡逊在《寂》中对人类和自然关系以及现代科学的发展的质疑具有重要的开创性作用,提出的生态整体主义是生态学思想发展上重要的一个节点。提出的道德文明也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了当代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

3.4 语言学范畴的研究

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语言的运用能力也会对文本的传播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本章节作者探讨在云烟学范畴内对《寂》进行分析研究。

侯清在《<寂静的春天>的绿色语法分析》利用语法学知识,引用文本中的部分语料,从语言自身出发,以生态批评话语为研究范式,通过描述、解释和阐释的三个层面对文本的语篇的及物性进行分析,分析了《寂》中的绿色语法思想,促进人们对语言进行有意识的选择,从而发挥语言在环境中的积极作用。

陈萌在《科普作品翻译的不确定性研究》利用译员的主体性差异、可译性限度、词语意义不等值三个方面来讨论翻译不确定现象。并得出了《寂》中存在翻译的不确定现象;文本存在词语空缺、语义冲突、信息缺损等增加语言翻译难度的现象,导致“不可译”;译员可以采取策略避免翻译“不可译”,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和工具,尽量提高文本翻译的准确性。

用语法学知识对文本进行研究无疑对《寂》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文本的传播影响巨大,对以后科普文章的写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 总结

本文从作者相关背景知识开篇,用知网的数据分析了现在国内对于《寂》的研究现状,从简述类、文本内容和文学性、生态思想和哲学性以及语言学范畴四个主要的角度对所有研究情况进行了综合概述,得出结论。简述类研究视角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对文本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思想和生态文学的研究上,在生态思想方面,又主要有生态批评、生态觉醒、生态哲学等研究角度,生态文学也有生态文学的地位和历史和现实意义等研究视角。语言学类的研究角度十分新颖,对文本的传播以及后续科普文章的写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还有其他类型的研究,由于文章篇幅所限,就没有进行一一列举。每年对《寂》的研究并不均衡,大部分的研究主要是发行在期刊上面。从《寂》对现在全球环生态环境保护、生态道德文明和生态思想发展的影响程度来看,卡逊女士无疑可以含笑九泉了。

参考文献

[1]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2]李玉艳.探析雷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思想[J].才智,2016(14).

[3]黎文.《寂静的春天》问世50年来争议不断.

[4]唐敏.《寂静的春天》在中国的接受研究[D].2018.

[5]《寂静的春天》出版:警示人们善用农药[J].环境导报,2003(23):25-25.

[6]习习.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唤醒人类[J].环境教育,2004(2):52-53.

猜你喜欢

卡逊雷切尔文学
艺术品如何才算有“心意”?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从《寂静的春天》中看卡逊“万物平等”的生态思想
蕾切尔·卡逊
我与文学三十年
雷切尔的承诺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