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生息,涵旭孔德
2019-06-17孙平
孙平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学习的过程,必是大量阅读的过程,也必是“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个性阅读的过程。只有因人而异地进行阅读教学,才能达到“滋养生息,涵旭孔德”的教育效果。
一、“生本课堂”下的“森林阅读”阅读策略研究
就“森林效应”而言,学校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有独立的循环系统,它滋养着每个学生,使他们能得到独立的发展。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每个学生就是“学校森林”的个体——一棵树。“每棵树”可以独立涵养根须,自由生长;在其他同学的影响和良性竞争下,整个“森林世界”中的每个班级、每个级部,整个学校的语文阅读教学都会进入理想状态。
实施步骤:
初一年级——夯实根基,播种习惯;
初二年级——拓展能力,植根国学;
初三年级——厚积薄发,大美“65”(中学)。
【每日策略】古诗词朝而诵,经典节目午而听(《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经典永流传》等),特色名著暮而读(亲子阅读——与父母共读一本书)。
【学期活动】举行汉字书写大赛、“过五关斩六将”默写大赛、美图美文擂台赛、作文擂台赛、名著分享交流会等系列活动。
【级部系列活动】
美图“悦读”——行走中的美景;
美味“悦读”——舌尖上的美味;
美史“悦读”——尘封中的历史;
美人“悦读”——研读下的人生。
特色活动必将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家长成为阅读的参与者、分享者。实现阅读的“立体化”,学生、家庭、学校教育“三位一体”,学生阅读的热情和能力潜滋暗长,滋养了心灵,培养了能力,延展了人生的广度。
二、“生本课堂”下的“小组合作学习”阅读策略研究
“导学案”和“小组互助”教育教学模式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会在学校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进而实现小组合作的长效,取得积极的效果。
1.有利于全体学生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标准参照评价作为教学评价的尺度,以小组总体成效作为认可或奖励的依据,共同发展,为解决学困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提供了好的途径。
2.有利于学生持续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初中阶段采用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小组成员通过合作,不仅实现了知识的掌握与提升,还在互帮互助中,提升了相互间的亲密度,营造了良好的竞争学习氛围,促进了小组良性发展、班级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目前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方面存在着脱节现象。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育落实不到位。合作学习,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指导者、合作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师生民主关系,尊师爱生的师生平等关系”。
三、“生本课堂”下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名著阅读教学,不是学生读后摘抄这么简单,教师应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让阅读的过程充满激情,富有创意,真正做到有效、高效、有长效。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会预习,坚持预习,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培养自学能力、养成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大有裨益。
1.明确预习的目的和要求。首先,要求学生认真看“单元提示”或“名著导读”,了解阅读的内容和学习的要求;其次,认真看好“阅读提示”,紧扣提示做好预习。
2.读好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作用自不必多说。“读”包括默读和朗读,要因文而异,因时而异,灵活掌握。
3.要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在阅读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如:课文中有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词,要问;与课文提示及思考练习有关的问题,要问;在閱读时自己感觉写得好的语句、语段,要问为什么;课文中其他不明白、有疑问或不同见解的地方,也要问。问题提出后,要积极思考,勇于解决,争取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
4.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根据不同文体,按照老师所教的知识和方法,看看全文应分多少段落。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归纳段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理清文章的脉络,对课文结构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在通读全文后,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把握,对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都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课上老师授之以法,学生应学之以法
培养阅读能力,教师必须教阅读方法,通过反复示范、练习,指导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规律和方法。
1.研读课文,分类学习。教读课文都有课前学习重点的提示,课后练习也体现了学习的重点。教师要结合具体课文,交给学生研读各类文章的思路,及时指导点拨,结合课文、课后练习题,抓住重点,反复品词析句,和同学们进行充分讨论。如:学习记叙文,就要明确记叙文的六要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说明文,要把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及如何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等;学习议论文,就要明确文章的论点、采用的论据,及论证方法等。
2.课后总结,掌握方法。要将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转化为能力,逐步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课后总结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应该学会学习的总结。如学完《蒲柳人家》一课,就应自己总结学到了哪些读小说的方法。可以把握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也可以学会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等。这样,不仅从课堂上学到知识,受到教育,还找到了通向知识殿堂的钥匙。
3.因势利导,巩固提高。在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后,要认真研读类似的文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学生便可以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名著《朝花夕拾》,可以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分析每篇短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渐渐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教师便可以用课内学到的方法向课外迁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及时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
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学习《智取生辰纲》后,学生便可以趁热打铁,阅读《水浒传》一书,写出它的故事梗概,分析喜欢的人物的性格,结合故事所处的社会环境谈出对这本书的认识。在积极认真阅读后,便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交流自己的感想体会。教师可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身边最喜欢的人物,仔细观察,写出这个人物最鲜明的性格特征。读书必动笔,天天坚持,养成习惯,读书笔记肯定会成为学生语文名著学习的宝贵财富。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开启智慧,用智慧浇灌智慧、用智慧点燃智慧的过程。用阅读来丰盈学生的人生,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望,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这就是语文“森林阅读”教学策略探究的终极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必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简介:山东省青岛市第六十五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