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开展语文课程整合研究
2019-06-17王春莲
王春莲
摘 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核心素养”进入了我们研究的视野。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立足语文学科,开展学科内整合,如:横向整合、纵向整合、时空整合;放眼多学科,开展学科间整合。打破学科界限,在三课时阅读教学整合研究中,融入多学科知识、借鉴多学科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 课程整合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核心素养”进入了我们研究的视野。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提升学生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成为了教学研究的努力方向。
一、立足本学科,开展学科内整合
学科内整合是指立足一个学科,通过删减、合并、补充,将学科内的知识形成一个有联系、有逻辑、有层次的系统,更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如语文学科开展的横向、纵向、时空的整合。
1.横向整合
指一文三课时研究,即由一篇课文做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其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精读品赏、得法填充
主要体现的是“精读——得法”。学生透过文字去整体感知文章表达的内容,获得对事物感受,让文字所表现的事物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让书本的语言化为学生头脑里的内部语言。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语文的了解、对事物的认识、感受,把头脑中鲜明的形象说出来,让内部语言化成外部语言。重在指导朗读、铺垫写法、突出读写读说训练方法的渗透及初步训练。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一课,执教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开课质疑“刘备为什么三顾茅庐”为主线,引导学生从“诸葛亮有什么才干帮助刘备?”“何以只有刘备能够请诸葛亮出山?”两方面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进行探究阅读。教师适时地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合的文言文句段,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特点。如:补充出示文言文《隆中对》中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补充文言文《出师表》节选片段,来帮助学生了解诸葛亮的旷世奇才、鞠躬尽瘁。
第二课时:读写结合,积累运用
主要体现的是“练笔——用法”。 重在结合课文语言的学习,引领学生领悟、发现、习得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迁移运用。拓展阅读片段,巩固积累文章写法。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三顾茅庐》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听写夯实字词基础,并引导学生紧扣读写结合点,通过微课了解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品质的作用,从而反复品味描写“卧龙岗景色”片段,领悟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表达方法,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在表达能力得以指导训练后,又补充拓展了《三国演义》中同样有环境描写的《草船借箭》一文,读法、学法、写法得以迁移拓展。
第三课时:阅读实践,素养展示
主要体现的是“交流——提能”。学生课外时间阅读教师推荐文章或书籍后进行读书展示。交流内容与形式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诗词诵读接龙、童谣赏析、神话故事大赛、为我喜爱的故事人物(历史人物)宣读颁奖词、精彩故事在线……既有点(某篇文章、某本书)的呈现,更有面(神话、童谣、寓言、诗歌、文学名著)的延展。
如: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三顾茅庐》一课的一、二课时后,推荐阅读《三国演义》。第三课时阅读展示会上,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汇报交流读书收获。每一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以表演、讲故事、说评书等多种形式展示课前阅读名著《三国演义》的收获。课堂上学生们或精神专注的认真聆听、或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讲故事、或穿插展示自主设计的人物脸谱……
一文三课时的整合教学研究重在对知识的拓展,在阅读实践中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取得一定的实效。
2.纵向整合
指打开年级的界限,将教材进行整合。如一年级引入绘本教学,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三、四年级开始整本书的阅读,如:童话故事、古今中外神话故事;六年级在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将文言文引入教学,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同时,为学生升入初中做好准备。
例如:二年级学习了《夕阳真美》《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火红的枫叶》等课文后,感受到了浓浓的助老之情、敬师之意。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英国作家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我爸爸》。这本书用孩子的口吻和眼光来描绘一位既强壮又温柔的爸爸,这位让孩子崇拜的爸爸不仅样样事情都在行、给孩子十足的安全感,还温暖得像太阳一样。作者在图画中运用了许多太阳的图样来呼应爸爸阳光般的特质,不论是墙上、门上、袜子和钮扣上的图画,盘子里的荷包蛋或是爸爸头上不时出现的“光环”,都有着同样的作用。孩子们不仅阅读了文字,观察了图画,还在老师们的指导下,阅读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阅读绘本,体会了浓浓的父子情,并学会了细致观察,用心读文品情。
3.时空整合
围绕“主题”,将同单元教材、或跨单元教材、或与不同版本同年段教材进行整合。把研究的重点从“篇”转移到“主题组”,将听说读写、综合实践活动等加以优化整合,以提高、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我们称这种整合为时空整合。在主题整合的第三课时中,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纷纷展示自己阅读的成果,不仅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提升,弹、唱、跳等潜能更是得以激发,打开了天文、历史、地理的眼界,形成跨学科的统整。一堂课展示的是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积淀的是丰富的学识;增强的是自信心、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明德修养……
2011版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機会。”例如: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天”为主线,确定了第三课时《走进春天》这个主题后,从语文课本出发,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青岛本土的文史文化,对单元课程的内容进行延展整合。学生们通过常识在自然里“找”春天、通过诗句“颂”春天、通过成语“积累”春天的资料,通过跟春天有关的曲子“唱”春天,在“美文”里感受青岛的春天,漫步校园“说”春天、最后再回归文本“写”春天,引导学生大胆说出对春天的发现,挖掘孩子的潜力,孩子们分了这六个大组,涵盖着关于春天的常识、春天的成语、春天的诗词、春天的画作、春天的美文、春天的歌曲。
二、放眼多学科,开展学科间整合
核心素养是综合性素养、跨学科素养。任何核心素养的形成都不能依赖一门单独的学科,必须借助多学科、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共同作用。核心素养推动的课程教学改革,亟须打破学科界限,关注跨学科课程开发,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促进学科融合,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破学科界限,在三课时阅读教学整合研究中,融入多学科知识、借鉴多学科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经过认真研读教材后,大胆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材围绕“爱国”的历史主线,进行了重组。依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将第二单元四篇课文重新排列:《虎门销烟》、《徐悲鸿励志学画》、《天安门广场》、《我给江主席鲜花》。在一、二课时授课时既关注课文表达的特点,又沿着历史的脉络,把课文放在历史情景中教学,引导学生既学文又感受到浓浓的爱国情怀。正是因为如此,第三课时执教的老师推荐并带领学生阅读的是闻一多的诗集《七子之歌》。在课堂上老师简要介绍闻一多创作的时代背景:侵略者的瓜分,让这七个孩子远离母亲受尽了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七首诗,每首诗歌都反复的用了一句是“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学生们或以小组为单位声情并茂的齐诵诗歌;或角色扮演诗人闻一多,绘声绘色的讲述创作背景故事……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纷纷展示自己阅读的成果。一堂阅读交流展示课将语文与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等学多科内容进行整合,展示的是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积淀的是丰富的学识;增强的是自信心、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明德修养……
三、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结硕果
老师们在课程整合研究中,主动拓宽学习的渠道,积累丰厚的知识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老师们的个人素质也在飞速提高,实现教学相长。
1.学生们是课程整合研究的最大受益者
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趣、技能运用、主动参与及身心素质提高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增强了明德修养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浓厚、阅读情绪高涨:“一提到做阅读题就无比兴奋”、“ 一得到推荐书目就想方设法买或借阅书籍”、“一提起文言文,说题目知文意”“一提笔写作就努力用上积累的名言警句、经典名句”……
2.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每个单元约10课时的教学内容,在课程整合后,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约有三分之二的课时,学生们都在阅读、习作、交流。学生阅读量的大幅增加,人文知識的不断积累、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读书已成为师生们生活学习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课堂上,学生们的口语表达流利、完整,文章中的经典语句更时常挂在孩子们的嘴边;课后,孩子们勤于写作、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