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运用研究

2019-06-17徐建霞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16期
关键词:运用方法支架式教学

徐建霞

摘 要:“支架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进行教学引导,帮助幼儿掌握建构、内化所学知识的技能,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诸多教学实践表明,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实施“支架式教学”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能力,促使幼儿素质得到综合全面发展。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幼儿区域活动 运用方法

一、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幼儿区域活动通常是结合幼儿心理特点、生活环境等进行创设的,旨在让幼儿在比较熟悉的环境中各方面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幼儿教师在进行游戏设计的时候,也通常是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有更加充分的生活体验,并能够在此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合作意识等等,在游戏中能够获得愉悦感、满足感、成就感。例如,幼儿都喜欢玩“娃娃家”游戏,在游戏中,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扮演爸爸、妈妈、孩子、爷爷、奶奶等角色,并且家庭是幼儿最熟悉的环境,他们对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特点都有比较直观的了解,因此在扮演相应角色的时候便会将家庭成员作为参照,在此基础上还会进行角色的再创造,让角色更符合自己的期望。[1]

案例分析:佳佳选择了“娃娃家”区域活动,她进入到活动区域后,首先根据自己家的布置以及自己的想法,布置好了小家的场景,然后系上小围裙像模像样的拿起玩具锅铲学妈妈做饭的样子。她又邀请了明明、欢欢、萌萌、军军等小朋友加入到了活动中,分别扮演爸爸、爷爷、奶奶、宝宝等角色,爸爸和爷爷在下棋,奶奶在哄宝宝睡觉,这个小家的日子过得像模像样,大家玩的可开心了。

二、通过迁移学习法,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高效的学习氛围

由于幼儿生活阅历较少,对生活的感知以直观形象为主。但是我们现实中很多生活知识、经验常识都是比较抽象的,要想让幼儿更好地建立生活认知,需要化抽象为具体,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更加形象的去进行感知。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做好生活规律的比较、概括、分析、归纳,并进行总结,通过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够有更加深刻的体验,促进其思维持续发展。任何一个生活情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推移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为此,教师在区域活动的创设中,应当考虑到区域活动情境的迁移性。这样幼儿在进入到活动区域中后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进行活动,并随着活动进行学会迁移情境,进行情境的调整以顺应相应的情境需要。[2]

案例分析:欣欣:“我在扮演妈妈呢!”幼儿老师:“那么今天作为妈妈你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呢?”欣欣:“早上起床我给宝宝做了早餐,宝宝不太喜欢吃我做的食物,跟宝宝讲了一些道理之后,寶宝乖乖的吃完了早餐。然后我送宝宝去幼儿园,到幼儿园宝宝有些不舍得我走,哄了好半天才不哭了!送完了宝宝,我又要去菜市场买菜给家里人做午餐了!”幼儿教师:“做妈妈很辛苦吧,不过你对宝宝很有耐心,是个称职的好妈妈哦,现在赶快去给家人做午餐吧!”对于幼儿的思路,教师不应去打断,而应当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游戏,并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情境的布置,这样幼儿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能得到培养。[3]

三、鼓励幼儿提问,培养探究能力

幼儿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区域活动中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幼儿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另外,还应当鼓励幼儿勇于发问,并主动探究,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幼儿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案例分析:开展竹子运水这一区域活动时,教师让幼儿们分组进行操作。幼儿:“老师,为什么接头处总是漏水呢?”幼儿教师:“大家可以先仔细观察,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呢?”幼儿:“老师,水能从低处向高处流吗?”幼儿教师:“你可以尝试以后做结论哦!”幼儿:“老师,我可以用胶带把它们连起来吗?”幼儿教师:“你可以试一试,将结果告诉给老师哦!”教师这样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行尝试,得出结论,会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并使他们获得成就感。

四、组织协作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幼儿区域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幼儿的参与性,要想提升教学效果,必须要让全体幼儿都能参与其中。另外,设置的区域活动应当能够让幼儿从中获益,而不是盲目的进行游戏。在区域活动中,可以多设置一些帮助幼儿构建知识体系的游戏、活动。

案例分析:开展“接水管”区域活动,活动材料有PVC管道,水管接头,各种形状、颜色的积木,楼房图纸等等。幼儿们进入到活动区域,小伙伴们自愿结组开始自主去摆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小组把两根、两根的管道连接在一起,打算建一座又高又漂亮的房子,可是管道太高立不稳,这时幼儿通过尝试,在管道底部用积木堆砌牢固,使问题得到了解决。有的小组将几根管道连接在一起准备玩管道运水游戏,但是接口处总是漏水,幼儿们一起动手用胶布将接口处粘牢。通过这样开放式的活动,使幼儿不但能动手,还能动脑。

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开展“支架式教学”,即在设定的活动框架内让幼儿自由发挥,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可以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认知能力等,并增加幼儿的生活体验,有助于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这也是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大力推广背景下对幼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可以为进入小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4]

参考文献

[1]王辉洪.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建构游戏中的运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7,13(26):32.

[2]崔映飞.支架式教学对3-6岁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4(34):31,32.

[3]吴洁.搭建学习支架促进幼儿情感发展——大班绘本活动《鸟窝里的树》同题异构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31(3):112,58.

[4]黄雪云.促进幼儿第二语言学习的支架式教学方式及其作用——以新加坡为例[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37(4):21-24.

猜你喜欢

运用方法支架式教学
运用积极心理学,构建积极的音乐课堂
挑战性学习课程的提出与实践
大学英语听力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索
小图标,大用途
初中化学教学中微课的运用研究
发声练习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
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讨论型课堂模式研究
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