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风模式及饲养密度改变对生猪生产影响试验

2019-06-17李俊才

科学种养 2019年6期
关键词:进风口吊顶猪舍

为验证猪舍通风条件改善与密度变化对生猪生产的影响,我们结合生产实践,选择日龄、体重较为接近的四组从产房转入的保育猪群进行试验,其结果表明,通风条件改善对提高生猪生产成绩是积极的,同时密度大小对生猪生产也有一定负相关影响,但小于通风影响程度。现就试验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试验基本情况

(一)对照猪舍(原猪舍)

三门峡市某种猪场原猪舍采用全封闭高床猪舍,其猪床为塑料漏缝,下部是粪尿储存处,猪舍顶端配置吊顶。猪舍区隔成若干个独立封闭的小单元,每个单元舍内长24.5米、宽9.9米;若干个猪舍共用一个走廊,走廊外侧配置降温水帘,内侧设置入舍门和进风窗口,进风窗口底部高1.4米,宽1.0米、高1.0米;每个小单元猪舍末端配置2个中型风机(直径1.4米)和一个小型负压风机(直径1.1米),风机离猪床高1.0米;每个小单元猪舍均设置独立的通风换气设备,猪舍上部吊顶设进风口(图1)。

(二)试验猪舍通风系统改造方案

试验猪舍将猪舍首端进风口改造成低端进风口,增加落地百叶窗,进风口底部高于猪床20厘米,进风口面积1米2;舍内吊顶冬季进风口移至首端走廊吊顶。猪舍末端所有风机高度下降70厘米,高于猪床25厘米(图1)。

对照猪舍通风系统进风口、风机等设施、设备保持不变。

(三)试验猪舍通风模式

鉴于试验在寒冷季节进行,试验猪舍和对照猪舍均采取低风量通风,均启用小型负压风机,试验猪舍和对照猪舍均封闭猪舍首端走廊降温水帘进风口。试验猪舍启用走廊吊顶进风口,封闭猪舍首端进风口下部,开启进风口上部,使气流从走廊吊顶进风口经过猪舍首端进风口上部进入猪舍,沿着接近生猪高度流动,同时也避免冷空气刺激生猪,最后从较低端口(高于猪床25~135厘米处)出风。对照猪舍保持原通风方向,即舍内吊顶进风,从末端较高处(高于猪床100~210厘米处)直接出风。试验猪舍与对照猪舍通风模式见图1。

二、试验时间与方法

(一)试验时间

试验在同一对试验组猪舍和对照组猪舍分别进行两次:

第一次试验时间。试验猪舍于2017年10月1日进仔猪,11月19日开始出栏,生猪平均生长期50天,之后剩余部分未达出栏标准的保育猪,直至12月12日出毕;对照猪舍于2017年9月27日进仔猪,11月14日开始出栏,生猪平均生长期49天,之后剩余部分未达出栏标准的保育猪直至12月12日出毕。

第二次试验时间。试验猪舍于2017年12月18日进仔猪,2018年2月8~12日大批猪出栏,平均饲养期55天;对照猪舍于2017年12月13日进仔猪,2018年2月11日大批猪出栏,平均饲养期61天。试验结束时间2018年2月12日。

(二)猪群组成

两次试验猪群基本按照生产前段(指哺乳仔猪生产阶段)产房产出断奶仔猪整群转入,其猪群组成情况见表1。

从猪群组成数量看,第一次试验组比对照组猪群数量少,饲养密度小;第二次试验组比对照组猪群数量多,饲养密度大;两次试验四组猪群体重大体相当。

(三)饲养管理

试验期间试验组与对照组生猪均采取自由采食、饮水,并保持“一个不变,四个一致”,即饲养人员保持不变,始终为同一人进行饲养管理;饲料成分与营养保持一致;温度、卫生等日常饲养管理方式保持一致;通风强度与风机开启时间保持一致;免疫注射、消毒、治病用药基本保持一致。

(四)数据记录

试验初期与试验结束期,详细记录每批生猪入舍和出栏数量与体重;试验过程要详细记录每舍生猪采食量、发病数量、死亡数量、淘汰数量以及死亡猪、淘汰猪重量等,其中采食量以袋(25千克)為单位记录。

三、试验结果

(一)生猪平均采食量变化

第一次试验结果(图2):试验组与对照组生猪平均采食量相比较,以20日龄为拐点,之前对照组平均采食量较高,至20日龄后试验组平均采食量反超,采食量上升较快。到试验50天左右,由于出栏应激,剩余生猪采食量陡降,1周以后试验组剩余生猪采食量恢复至出栏前,而对照组剩余生猪采食量则远低于出栏前。

第二次试验结果(图3):试验组与对照组生猪平均采食量相比较,以24天(试验组入舍20日)为拐点,之前试验组平均采食量低于对照组,至20日龄后试验组平均采食量反超,采食量上升较快。到试验56天,由于出栏应激,剩余生猪采食量陡降,1周以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剩余生猪采食量均恢复至出栏前水平。

两次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两次试验生猪采食量变化规律在出栏前表现一致,试验组采食量增速均在20日龄以后出现反超,说明通风条件改善增强了生猪体质,提高了生猪采食量;同时,出栏后两次试验组剩余生猪采食量均恢复到出栏前水平,说明通风条件改善增加了生猪抗应激能力。但对照组在出栏应激后剩余生猪表现不一,即第一次试验时对照组剩余生猪采食量没有恢复到出栏前水平,第二次试验时对照组剩余生猪采食量恢复到出栏前水平,其原因是:第一次试验时对照组密度大,造成生猪体质较差,抗应激力差,故采食量恢复较差;第二次试验时对照组密度小,其生猪体质较好一些,抗应激力较强,故采食量恢复较好。

(二)出栏、淘汰及死亡情况

试验组与对照组生猪数量变化情况见表2。

1. 试验组与对照组横向(通风模式改善)对比分析

第一次试验,对试验组与对照组生猪出栏、淘汰、死亡进行卡方检验,差异极显著。其中试验组比对照组合格出栏率提高18.78%,经过t检验分析,差异极显著,这是由于试验组饲养密度低于对照组,再加上通风条件改善,二者效果叠加产生了差异极显著效果。

第二次试验,对试验组与对照组生猪出栏、淘汰、死亡进行卡方检验,差异显著。其中试验组比对照组合格出栏率提高5.70%,经过t检验,差异不显著。这是由于虽然试验组饲养密度高于对照组,但是由于通风条件改善,其改善影响大于密度影响,二者效果相抵,故总体养殖效果差异不显著。

2. 两次试验竖向(养殖密度变化)试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试验组(通风条件均改善),对生猪出栏、淘汰、死亡进行卡方检验,试验组第二次试验与第一次试验相比,差异不显著;其中合格出栏率降低5.98%,经过实验数据t检验,差异不显著。其原因是第二次养殖密度大于第一次,故合格出栏率有所降低;但是由于通风条件改善,对于密度影响有所冲淡,故总体养殖效果差异不显著。

对照组(通风条件均未改善),对生猪出栏、淘汰、死亡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对照组第二次试验与第一次试验总体相比,差异不显著;合格出栏率提高5.65%,经过t检验,差异不显著。这是由于第二次对照组饲养密度小于第一次对照组饲养密度,故合格出栏率有所提高,说明密度在通风不佳情况下密度对合格出栏率也有影响,但是影响较小,这也印证了密度对养殖效果影响弱于通风条件影响。

(三)饲料报酬变化

两次试验中生猪消耗饲料总量与增重情况见表3。

1. 生猪日增重

由表3可知:第一次试验,试验组与对照组头均日增重分别为0.257 8千克、0.232 0千克,试验组较对照组提高11.12%。第二次试验,试验组与对照组头均日增重分别为0.305 8千克、0.262 8千克,试验组较对照组提高16.36%。两次试验生猪增重表现均明显,其原因是通风条件改善的产生的效果。

2. 饲料转化情况

第一次试验,试验组出栏猪净有效料肉比较对照组降低13.38%,节约饲料1 155.26千克,按照2.50元/千克计,节约饲料费用2 888.15元。第二次试验,试验组出栏猪净有效料肉比较对照组降低5.08%,节约饲料515.43千克,节约饲料费用1 288.58元。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通风模式改善对生猪生产有积极影响

一是有利于促进生猪日采食量的提高,并且能够降低出栏应激对生猪采食的影响。二是可提高出栏率,两次试验出栏率分别提高18.78%和5.70%。三是可提高生猪生长速度,二次试验试验组生猪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11.12%和16.36%。四是有利于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两次试验试验组分别节约饲料1 155.26千克和515.43千克,节约饲料费用4 176.73元。

2. 飼养密度对生猪生产效果影响

在通风条件不佳情况下,饲养密度对生猪生产效果影响大,呈负相关,密度越大,生产成绩越差;在通风改善后,饲养密度对生猪生产效果影响仍然呈负相关,但影响效果明显缩小。

(二)分析

由于试验组改变了原来通风模式,通风由猪舍走廊顶端经过猪舍首端进风口进风,加之负压通风机位置降低,迫使猪舍整个通风沿着接近生猪的高度流动,有利于改善生猪所处位置空气质量,从而促使生猪采食量提高,生长速度加快,料肉比降低,合格出栏率大幅提高;同时由于进风口位置较低,对稀释舍内空气中病原微生物作用明显,故对生猪发病和死亡影响较大。而对照组由于从吊顶进风,空气沿着较高位置流动,通风对于生猪所在位置空气质量改善较小,故而生猪采食量较低,生长速度慢,料肉比高;同时,若饲养密度大并且通风不良,猪舍内空气质量差,氧气含量低,有害气体多,病原微生物多,很容易引发相关问题,造成生猪生产成绩差。

(三)建议

一是在封闭式高密度养猪条件下,要高度重视通风管理,改善通风条件,才能够获得理想生产效果。

二是现代养猪应科学控制生猪养殖密度,切忌高密度养殖,否则极易影响生产成绩。

(作者联系地址:李俊才任飞要 罗尚先三门峡雏鹰农牧有限公司邮编:472100;戚守登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畜牧技术推广中心邮编:472100)

猜你喜欢

进风口吊顶猪舍
客厅的中央空调装在哪个位置更合适
进风口及喷嘴布置对烘干室内流场的影响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冬季猪舍有啥讲究
吊顶式冷辐射空调施工技术
一种汽车烤漆房送风装置
熔体造粒塔进风口结构对复混肥冷却过程的影响研究*
标准化猪舍设计技术
16万m3LNG储罐铝吊顶焊接变形的控制
新型帐篷式猪舍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