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2019-06-17熊飞
湖北省竹山县位于鄂西北山区、秦巴山腹地,地处十堰市西南部,境内山场面积大、耕地面积小,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发展传统的粮油生产缺乏优势,但发展農业特色产业优势比较突出,特别适合生产高端优质农产品。同时,竹山县的母亲河——堵河,是丹江口上游汉江流域最大的支流,竹山县还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最重要的水源区和水土涵养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竹山县发展农业产业,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坚持将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竹山县在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茶叶、烟草、中药材、食用菌、干鲜果、山野菜等特色产业基地面积逐步扩大,产量、产值稳步增加,在整个农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快速提升。截至2017年,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接近100万亩,总产值突破20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近50%,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全县涌现出一批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湖北圣水茶场有限责任公司等10余家农业企业跻身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特色产业已成为竹山县精准扶贫、助农增收的最主要抓手,为全县决战扶贫攻坚,实现全面脱贫,促进农村、农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存在问题
1. 没有鲜明的主导产业
竹山县地处偏远山区,境内四面环山、南高北低,中部丘岗盆地交错出现。由于海拔高低悬殊、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气候土壤差别较大,因此全县在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上,不可能只选择一个产业,必须根据不同地域、气候、海拔、坡向、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以及人力资源、生产习俗、市场变化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多个产业。近年来,竹山县先后探索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有茶叶、烟草、黄姜、肚倍、核桃、板栗等10多种。但竹山县同时又是一个耕地面积较小、农民收入偏低、政府财力较弱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多个产业同时发展,如果没有主次之分、没有一个鲜明的主导产业,多个产业争抢有限的空间与资源、都想做大做强,很容易出现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分散和浪费,进而导致产业虽多但都不够突出,没有一个产业能够真正做大做强,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竹山县农业特色产业建设就面临这种尴尬局面。谈起茶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与竹山县相邻的竹溪县;谈起香菇、木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与竹山县相邻的房县;谈起水果,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丹江口市,这些产品竹山县虽然样样都有,但没有一样能够在十堰市真正叫得响。竹山县除绿松石外,没有什么农产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重建轻管、重量轻质问题比较普遍
与种植粮油作物相比,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投入相对较大,从种植到收获时间相对较长,必须建管并重、坚持不懈才能最终获得效益。由于基地建设容易、管护难,加之建设能够很快见到成效,而管护则成效显现相对较慢,导致一些地方在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上,重建轻管问题较为突出,有的甚至只建不管。一些基地建设多年仍然不能见收益,有的基地前建后荒、前建后挖、重复建设,不仅劳民伤财,也让部分农民对发展产业失去信心。另外,一些地方在抓农业特色产业建设时,重面积、重数量、重进度,贪大求洋、求急求快,却忽视了发展的质量,导致产业发展有速度、有块头,却低产量、无效益。有的为追求整齐划一不按科学规划布局,盲目扩大种植范围,把产业建设在不太合适的区域和地块,或者在未经严格试验示范的情况下,选择了不太合适的外来品种盲目发展,造成巨大损失,给部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带来巨大心理阴影。
3. 产业竞相发展,形成合力难
山区受条件限制需要同时发展多个产业,其中有的产业之间存在一定的互惠互利关系。例如发展茶叶产业,可以同时在茶园散养土鸡,鸡在茶园觅食,可以减少茶园杂草与虫害,同时鸡粪还可增加茶园土壤肥力。茶园修剪下来的枝梢,晒干粉碎后可以添加到锯木屑中用于栽培食用菌,栽培食用菌后的废菌棒,可以粉碎后添加粪肥作为茶园的有机肥料。再如发展林特产业,可以在林下套作喜湿润、散射光线的中药材,树木可以给中药材遮挡高温强光、提供适宜生长环境,管理中药材同时也促进了树木生长。但近年来在发展产业时,很少考虑各产业间的相互联系,更没有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相关产业,而是一个产业明确一个领导、成立一套班子、出台一个政策,各产业间相互独立、平行发展,未能拧成一股绳,形成发展合力,“1+1>2”的效果不明显。
4. 产业链较短,“三产”融合发展不够
山区农业受规模、条件等因素限制,单纯依靠第一产业(种养殖业)增收空间非常有限,必须将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向二三产业拓展,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相关服务业,才能做大产业规模、放大产业效益。但近年来竹山县在抓特色产业建设上,基地建设热火朝天,基地面积迅速扩大,但农产品加工却一直不温不火,服务更是跟不上步伐。龙头企业不强,小微企业发展困难,传统农产品加工业日渐没落,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成为竹山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短板”与“心病”。另外,在发展第一产业时,没有兼顾到二三产业同步、融合发展,无法用最小的代价将产业效益进一步放大,也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5. 产业建设与环境改善不统一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环境,决定了竹山县在发展产业时,必须将环境保护与改善放在首要位置,如果能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有可能变成“金山银山”。但有的地方在发展农业产业时,缺乏大局意识和长远眼光,过于看重眼前利益和经济效益,发展了一些对环境保护与改善不利的产业,或者在产业发展时忽视了环境保护与改善,最终影响到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例如曾经红火一时的黄姜产业,由于黄姜加工产生的废水、废渣对河流与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绝大部分加工企业被关停,导致黄姜价格一落千丈,黄姜种植面积急剧萎缩。竹山县堵河干流潘口电站建成蓄水后,库区网箱、围网养殖也曾蓬勃发展,因为影响库区水质,为确保堵河清水进京,网箱、围网养殖被清理拆除。近年来,发展茶叶产业,有的为追求整齐划一,将规划区内原有的植被一律砍光,不仅不利于茶树生长,还对环境造成一定破坏,随后被紧急叫停。
三、发展思路
结合存在的问题和当前农业、农村形势,特色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新时期竹山县农业新目标、新任务,笔者认为竹山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应该坚持一主多元、互利共進,走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
1. 明确发展方向,确定主导产业
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比较分析,从多个适宜竹山县发展的特色产业中,选择出一个优势最突出,效益最稳定,产业覆盖面最宽,吸纳人群最多,群众基础最牢靠,社会认可度最高,且市场前景看好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从目前竹山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实际看,这个产业无疑是茶叶产业。在形成发展共识后,一要在适宜发展茶叶产业的区域和地块优先发展茶叶产业,使其进一步聚集成片、连接成线,扩大面积、形成规模,其他产业不能与茶叶产业争资源、抢地盘。二要在政策、资金与项目支持上,旗帜鲜明地向茶叶产业倾斜,坚持重点产业重点支持,其他产业不能追求与茶叶产业“平起平坐”,特别是在资金使用上不能过于分散、乱撒胡椒面。三要重点围绕茶叶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其他产业,这样既尊重了科学,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其他产业,也促进了茶叶产业发展,使茶叶产业的主导位置更加突出,发展更为顺畅。总之,明确茶叶为主导产业后,其他产业要为茶叶产业“让路”,或对茶叶产业发展有利,这样才能集中力量将茶叶产业真正做大做强,做成竹山县“鲜亮名片”和“金字招牌”。
2. 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
在不适合发展茶叶产业的地方不能搞“一刀切”,要坚持“一主多元”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其他产业。适合竹山县发展的产业有很多,在选择其他产业时,一要结合当地实际,选择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尽量做竞争对手少,别人做不了或者做不好的事情,走“差异竞争、特色取胜”之路。目前竹山县除茶叶外,适宜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主要有烟草、核桃、板栗、肚倍、生漆、山竹、水果、山野菜、食用菌和畜禽养殖等,各地要根据自身实际灵活选择。二要优先发展与茶叶有关联的特色产业,例如在茶园内养殖鸡、鸭、鹅,在茶园周边种植木本中药材、水果,利用修剪的茶梢种植食用菌等。发展与主导产业相关的产业,可以实现长短结合、优势互补,进一步促进主导产业发展,但要处理好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坚持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另外,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能轻易更改放弃,要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地推进,尽最大努力将其做大做强;其他产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适当地作出调整,尽量将其做细做精、做出效益。
3. 打通各产业间联系,互利互羸共同发展
要改变过去各产业孤立发展、互不来往的做法,从大处着眼、全局出发,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打通各产业间的联系,探索将各产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命运共同体”,使各产业间能够互利互惠、相互支撑,携手共进、全面发展。除围绕茶叶这一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林特、养殖、食用菌等相关产业外,还要积极探索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林特产业与中药材产业、食用菌产业、山野菜产业相结合,甚至将农业产业与竹山县的绿松石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境内资源的有效整合、共融互通,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用最小的代价创造最大的效益。
4.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在抓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夯实发展基础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在农产品加工上,要改变近年来过于依赖赴外招商引资,重外不重内、贪大不抓小的做法。一要坚持苦练内功,保护好资源,建设好基地,为企业进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坚信“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二要坚持规模适度,根据企业的综合实力、当地的农产品资源状况、加工产品的预计销售情况,合理地确定企业的产品定位与经营规模,不盲目追求“高、大、上”,不做超出能力与实力的事情。三要坚持内外并重、大小齐抓,既要重视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有实力、有市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为其搞好服务,使其留得住、能发展;还要支持小微企业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传统家庭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大群体、小规模、低成本、特色化加工,扩大农产品加工比重,增加农民的直接收入。要以实施乡村振兴为契机,将农业产业发展与竹山县新时期乡村各项建设相结合,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观光、采摘休闲、餐饮住宿、电子商务等各项服务业,助推农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在发展山区农业特色产业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既要设法调动农村留守人员的积极性,又要鼓励支持在外务工人员、复员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以及有发展意愿、有农业情怀的城市人口返乡下乡、创业创新,逐步改变当前乡村优质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现状,实现城乡资源的相互流动融合,进而解决山区农村空巢化、老龄化等问题,同时为农业产业发展带来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新模式,增添新投入、新动能,促进农业产业振兴、“三产”融合发展,为农民就业增收开辟新路子、增加新渠道。
5. 控制发展节奏,不断提高发展质量
在产业发展步伐上,要改变以往过于注重建设进度,竭力扩大基地面积、增加产品数量,搞粗放式、跨越式发展的做法,坚持把质量、效益放在首要位置,控制好发展速度与节奏,努力实现转型升级、稳步发展。尤其是在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上,宁可放慢进度,也要提高建设的标准与质量,确保建一块、成一块,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序开发、合理利用。要根据当前偏远山区农村人口外迁、人少地多、劳力紧缺这一现状,改变过去发展产业不能占用好地的固有思维模式,坚持以提高单位面积效益为核心,将种粮效益不佳,更适合发展特色产业的高山田地、当家田地调整出来,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基地,同时尽量采取机械施工建园、机械管理收获,提高特色产业的建设质量和生产效率。要加强已建基地的管护,确保新建产业基地后期管得出、管得好、早见收、高效益。
6. 坚持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坚持把农业产业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人类健康结合起来,确保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一要坚持发展对竹山县境内植被与生态环境改善有利的绿色产业,如茶叶、山竹、生漆、板栗、核桃、中药材等,在实现山体绿化、环境美化,提高全县绿色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使“绿水青山”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二要充分发挥竹山县的环境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绿色农业,锁定“高端”人群,生产优质特色产品,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实现产品高质量、高回报。三要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例如将规模养殖产生的粪便进入沼气池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直接用于养殖圈舍内冬季增温补光,沼渣、沼液用于茶园、果园、菜园施肥,栽培食用菌等,使农业废弃物通过“内循环”或“外循环”,尽量做到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四要大力推进“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和“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恢复与提升耕地地力,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熊飞,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及农业规划起草、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等工作,获各种奖励20余项。联系地址: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局 邮编:44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