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问: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2019-06-17孔祥胜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情味孟浩然友人

孔祥胜

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这种“穷追不舍”的问,往往能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走向文本的深处,最终达成对作者情感的深度理解和感悟。

前不久听了一节古诗词教学《过故人庄》。老师在课堂上如剥笋般的追问,带领学生不断接近文本,走进文本深处,体情悟旨,启示颇多。

【片段一】

(课前:黑板呈现学生预习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在预习这首诗的时候,提出了六个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老师觉得提得很好,就是“为什么这首诗读起来淡淡的”。看到这个问题,老师不禁想起来一个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个厨师,为宾客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最后端上了一碗汤,尝过的人都说很好喝,就问他汤里放了些什么?厨师笑着说,什么都没放,就是一碗清汤。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淡而有味。

(师板书:淡而有味)

师:淡而有味!这首诗是淡而有味吗?如果让你把这个问题分解,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生1:“淡”是怎样的?“味”是怎样的?

生2:“淡”体现在哪里?“味”体现在哪里?

生3:诗人是怎样体现“淡而有味”的?

…………

追问之一:由小问到大问。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诗为什么读起来淡淡的”,是一种初读的感觉,是对诗歌理解的第一印象。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却非常重要。老师紧接着的追问,让学生分解这个问题,于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提出了一个个新的问题,最后可以概括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诗人是怎样体现‘淡而有味的”。这是一个大问题,问题指向对诗歌的整体理解,为下面的学习活动,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片段二】

师:刚才大家读了这首诗,读出了一些淡淡的感觉。如果我们要从诗里体味淡淡的味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先从诗歌的题目入手。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生1:“过故人庄”的意思是拜访故人的田庄,“过”是拜访的意思。

师:说得很好。那么围绕“过”,我们可以来看看,诗人“过”了什么?

生2:第一联写的是“过”的缘由,第二联写的是“过”的环境,第三联写的是“过”的交流,第四联写的是“过”的约见。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不错。那么,你能否就其中一联诗,说一说诗是如何有味的呢?

(学生思考交流)

生3:诗歌的第一句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个“邀”字可以看出朋友的情谊。

生4:我觉得这句诗中的“具鸡黍”更有表现力,你看:友人认真准备这次聚会,杀了养的鸡,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可以看出友人的热情好客。

师:的确如此,请你来读一读这句诗。

(生4读,其余学生认真聆听)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好不好?有没有读出其中的味道?

生5:老师,我觉得他读得不太好,应该再读慢一点更好。

师:你来读读看。

(生5放慢语速,再读。其他学生点头赞赏)

师:这样读感觉更好,既读出了友人的热情,还让人感觉到诗人的愉悦之情。

…………

追问之二:由浅问到深问。围绕一个“过”字,追问“过了什么”,是基于文本内容的“浅问”,再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诗句里寻找体味字里行间传递出的友人和诗人的感情,是“深问”,最终学生读出友人的热情和诗人的愉悦。

【片段三】

师:同学们说到了诗中的事、诗中的景,似乎真的是有淡淡的感觉,好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是可以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人和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结合关键词,问问孟浩然,感受他内心的情感。

(屏显:小组活动:问诗人、品情味)

活动要求:小组组员结合颈联的关键字词,与诗人孟浩然的扮演者进行问答,品出其中的情味。

汇报要求:组员甲:我们组发现了 (字词),想问孟浩然:孟浩然啊孟浩然, ?

组员乙(孟浩然)答: 。

生1:我们小组发现了“酒”,想问孟浩然啊孟浩然,为什么是酒而不是茶呢?

生2(孟浩然):畅快自如,“把酒”可以表达我豁达的心情。

师:“把”,能不能说一说你的理解?

生3:“把酒”的动作幅度较大,不拘小节,很随意,面对这么好的景色,开心!

师:很愉悦很洒脱!其他组有补充吗?

生4:我补充,友人亲自准备酒菜,热情,可见友谊深厚。

生5:我们组发现了“桑麻”,孟浩然啊孟浩然,为什么你与友人聊农事不聊别的?

生6:我虽有政治大志,但是屡屡受挫,只能聊农事。

师:这位孟浩然所言,似乎有无奈之情。

生7:我反驳,我觉得还是豁达开朗,其实大自然的美景已经让诗人所谓的无奈抛之脑后。

生8:我同意有愉悦之感,而且友人靠农作物生活,谈桑麻表现出孟浩然对友人农事的关心,表现出友谊的深厚。

师(追问):第一联写友情,第三联也写友情,不是重复了吗?

生9:首联的友情是友人对诗人的,颈联是诗人对友人的。

师:原来角度不同,你真棒,同学们请做好记录。刚才我们通过第三联,读出了好多的情感,层次很丰富。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10:开轩,“开”字,孟浩然啊孟浩然,你是主动打开窗户还是被动的?

生11:主动打开,就是关心友人的农田。

师:可有补充?

生12:主动开的窗,外面的景色很漂亮的,对田园之景是喜爱的。

生13:我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我热爱亲近大自然,所以当然是主动开窗;第二层就是我与友人的关系很好,把朋友家当自己家,很随意闲适。

师:同学们通过与诗人孟浩然的对话,似乎看到了一幅农家把酒言欢、闲聊家常的画面,感受到了诗人的悠然自得、闲适,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追問之三:由表问到本问。此活动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入手,体会诗的情味。老师问学生“把”的理解,是表问,进一步引出学生对“桑麻”“开”的体会,体会字词的本来意思之后,不断追问词语背后的诗人形象,这是“本问”,也是诗歌欣赏要最终解决的问题。学生得出闲适悠然的诗人形象,体会出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与友人的深情厚谊,才是真正理解了这首诗。

文本的内涵探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所在。避免课堂教学中随意的碎碎问,用层层递进的追问,指向文本内容,指向文本情旨,引领学生深入解读,领悟情味,需要教师有追问的智慧!

追问,拨开文字的迷雾,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情味孟浩然友人
押题作文
春晓
舟中晓望
致友人(组诗)
论《牡丹亭》的情味
——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春晓
现代笔法·古典情味·场上艺术——专访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编剧颜全毅
细读出情味 想象得真趣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