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澄清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示
2019-06-17芦玉娟
芦玉娟
摘要:价值澄清理论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德育理论之一,该理论关注生活,认为价值是个人生活经验的产物,以价值相对主义为理论基石;主张尊重学生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价值选择和判断能力,并提出了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具体方法。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存在教学理念去实践化、教学内容去生活化、教学方法去冲突化等问题。正确、全面地把握价值澄清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助于我们合理借鉴其有效成分,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
关键词:价值澄清;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2-0041-03
20世纪60年代,美国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多元社会的转变,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变化引起了价值观念的重构,因此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价值标准,而是追求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青年大学生面对这样日渐复杂的社会,对于什么是正义显得茫然无措,价值澄清理论应运而生。
一、价值澄清理论:关注生活
价值澄清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及操作性,因此一开始美国就有很多学校采用了这一方法。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价值相对主义为理论基石。价值澄清理论假设在多元化社会中,存在不同的价值观,甚至这些价值观之间相互冲突,不存在统一的道德原则和评价标准供人们遵循。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价值澄清理论认为学生的价值观不是靠学校道德教育养成的,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的结果。最后,以价值澄清为主要教育方法,反对传统灌输。为此,价值澄清理论将价值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七个步骤”。[1]拉思斯等人还强调这一方法包含的要素,强调要以生活为中心。
价值澄清理论产生之后,受到了大部分美国学校的青睐。首先,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道德状况较之前有所下降,价值澄清受到了广泛批评并走向衰落,因其本身存在一定的理論缺陷,如价值澄清理论主张价值相对主义而不认为存在共同价值观,认为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价值是关乎个人的事情;其次,价值澄清理论更注重价值评价过程而忽略了内容,由此导致了形式主义;最后,价值澄清理论否定了灌输方法,但是美国学校的实践证明单纯使用价值澄清方法反而会导致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滑坡。
二、现实与困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忽视生活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提升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要想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就必须面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临的问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教学理念去实践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去实践化表现为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塑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科学性,同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的价值体验以及价值塑造则不甚关心。对学生来说,因其理论枯燥乏味,且未完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造成的结果是课堂上出勤率低、抬头率低、参与性低。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资源投入较少、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教学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造成了实践教学部分也很难实施。[3]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塑造的教学理念的错误在于未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另外,未能做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失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身之本。[4]
(二)教学内容去生活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去生活化表现为重宏大叙事、轻日常表现。“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高端性、体系化、高度道德化导致其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使当代大学生很难认同,导致德育成为‘无效或低效的德育。”[5]并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习惯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或者大公无私的精神,即以“不管别人怎样待我,我都善待别人”的经典命题奉为学生应有的价值取向,这种只强调人生的宏大方向、轻视学生实际生活中有困惑的价值根源的教学内容未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很难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产生获得感。
(三)教学方法去冲突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去冲突化表现为重价值应然、轻价值冲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社会所期待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为个人的道德社会化、规范社会公共秩序以及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我们现在身处多元化的时代,摆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价值选择,向他们直接灌输“唯一正确”的价值观则忽视了不同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冲突矛盾,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充分比较而被动接受所谓“正确的”价值观,很难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能力,也会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抵触情绪。
三、反思与借鉴:以生活为中心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转型期,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在这样一个多元化时代面临着很多挑战。“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使价值观教育机制不得不进行创新,我们在对价值澄清理论的合理成分进行借鉴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一)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共同的价值标准和目标,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的价值观具有差异性、层次性和复杂性,正如拉思斯等人所主张的,每个人的价值都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以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会有所不同,并且会随着生活经验的改变而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处理好价值的一元与多元关系,“价值的多元性表现在多元社会中不同的主体可能会存在不同的价值观,而价值的一元性则表现在社会中的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着社会的、历史的同一性。因此,价值的多元性是一元中的多元,价值的一元性是多元基础上的一元”。[6]价值澄清理论之所以走向衰落是因为其不承认社会中核心价值观发挥的作用,并假定学生自身具有足够的美德,以至于这些美德能够让他们对某件事是否正确、是否公平都有直观的理解并最终做出善的、负责任的选择。既然道德教育是要培养对社会有积极建设性作用的个人,那么向青年大学生传递本民族继承下来的优秀价值观就不应该被否定。每个国家都存在一些诸如平等、公正、诚信的共同价值观,组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部分以引领多元社会,并且可以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起到主导作用,所以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就意味着不仅要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青年大学生才不至于在价值判断中产生混沌或迷失方向。同时,也要允许多元价值观并存,这样才能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更好地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二)以学生为主体——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2]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要以学生为主体,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
价值澄清理论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内在因素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视学生为具有能动性的、能够独立思考最终能够做出正确价值判断的个体;还提出了教育者如何培养学生价值选择能力的具体方法,如与单个学生进行的澄清反应、在全班进行的价值单填写,都强调教育者要营造一种可接受的和谐宽松的氛围;还要注意与学生对话的技巧,目的是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对于他们最后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教育者不能加以干涉,这些都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方面要围绕学生的需要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设计能够为学生答疑解惑的教学内容,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针对性教学方法。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太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因为内容和形式本身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没有形式的内容教育会枯燥乏味,而没有内容的形式教育只会成为空谈。另一方面也要深入分析青年大学生现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开展教学过程;还要服务学生不仅在文化素养方面有所提升,在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方面也要有所进步,注重价值塑造,能够在实践教学部分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实践教学机制创新,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价值体验的空间,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三)以生活为中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所谓思政课亲和力,是指思政课对大学生所具有的亲近、吸引的潜在功能,以及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的亲近感、趋同感。”[7]价值澄清理论强调的是关注生活这一要素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社交和日常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发掘教育内容,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并体现出理论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进行理性思考,从而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所形成的特殊思想状况选择教育内容,了解学生有何疑惑或思想上的矛盾,在新的教育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思想水平之间建立桥梁,突出问题意识,在解决学生的价值困惑中慢慢引导学生提升思想水平。此外,还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亲和力。把考试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考试的内容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设置,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开放性和实践性,考核不能只注重最终成绩,同时也要注重过程考核,建立过程性动态考核方式。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以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接受新技术、新变化和新思想,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四)灌输与价值澄清并重——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法的灵活性
教育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中间环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更要注重教育方法的选择和灵活运用。价值澄清理论反对灌输,认为传统的教育方法都有一个潜在预设,即学生的价值观是不正确的,而教育者所持有的以及即将传递给学生的价值观是正确无误的,比起教给学生“某种确定的”价值观,更好的方式是帮助学生培养澄清自己价值观的能力。而价值澄清理论走向衰落的境遇告诉我们,在多元社会只运用一种方法进行价值观教育其效力有限,应该将传统的灌输方法与价值澄清法综合运用,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法的灵活性。一方面要承认灌输目的明确、内容连贯和效果明显的优势,注重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运用说理的方式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运用内隐式的学习原理,通过澄清应答法、价值单和团体讨论等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提供一个可质疑的环境,让学生在不断经历价值冲突的过程中经过理性思考澄清自己的价值。综合运用灌输和价值澄清方法,能够让学生内化最终所选择的价值观,并能够将其付诸实践,在行动中践行自己的价值观。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其他任课教师配合且共同努力,根据时代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以及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慢慢探索,逐渐在改进中加强。
参考文献:
[1][美]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沈万根.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创新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01).
[4]肖贵清,武传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及其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7,(03).
[5]胡伯项,贾凌昌.价值澄清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改革[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6]吴广庆.价值澄清理论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借鉴[J].中国青年研究,2012,(01).
[7]吴潜涛,王维国.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