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

2019-06-17陈晓玲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效课堂高职

陈晓玲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提出具体措施:以学校为主导,做好规划与统筹工作;以教师为中坚力量,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具体教学活动;以课程为载体,做好具体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课程思政  高效课堂  高职  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82-02

1.以学校为主导,做好规划与统筹工作

高职类学校是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导力量,所以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的首要做法即是以学校为主导,做好规划与统筹工作。具体做法:第一,高职类的学校需要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进行基本的工作的统筹谋划。学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领导性与引导性,首先需要其自身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这样的责任感的驱使下,才能更好的去做好这项工作。第二,高职类的学校需要依据课程教学需求高标准的组织实施课程思政工作。这需要学校作为牵头者与组织者,进而从课程设置与课程具体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开展。第三,高职类的学校还需要注重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多与其他学校进行战略政策共享,多多与其他学校进行相互性学习与研究,进而给予自己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一定的借鉴。第四,高职类的学校根据自己学校所具备的重要特点,进行一些相应的具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进而给予“课程思政”建设政策性保障。第五,保障与引进特聘教师巡讲机制,进而在师资方面与具体的课程改革方面,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到达较好的效果。

2.以教师为中坚力量,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师是教学工作中发挥传道授业作用的中坚力量,更是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的中坚力量。所以高职类学校进行高职“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依赖广大的教师力量,做到以教师为中坚力量,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思想觉悟,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并且对自己所教授的科目知识与思想政治课程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进而实现自身所教授科目的知识与思政知识相结合,切实的做好学科知识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性推进。另一方面,学校组织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例如,专业性的国培计划,专业性的责任教授培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等等,使得教师能够及时的了解与接收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方针,进而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从具体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促进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同时,学校牵头,建构类似于“课程思政”研究的工作平台,使得思政教师的思想观念与教学需求和专业课程的思想观念与教学需求结合在一起,使得思政教学、专业课程教学、学生辅导员管理工作等多方面的融合在一起,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学效果。

3.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具体教学活动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力量,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均是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与更高素质的社会需求的人才。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具体教学活动。具体做法:加强对学生的研究,从学生所具备的年龄特点与专业特点出发,从学生原有的思想基础出发,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选用符合自己学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设置开展具体的教学,保证具体的教学“因材施教”,保证具体的教学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保证具体的教学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并且能促进学生全面性的发展。

4.以课程为载体,做好具体课程思政建设

一方面,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的提出了各类课程的教学都需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给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政策方针性的方向。另一方面,不同的课程具有其不同的特点,所强调的思维方式与具体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工程中,其所能挖掘的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差距,其自身课程建设也是有不同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教学的基础上做好思政教育。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需要以具体的课程作为载体,将思政教育与之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且真正的做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具体操作方法:第一,在具体课程目标的设置中,做到“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同步实现与提升。第二,在具体的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设置中必须体现“价值引领”、“育德功能”的重要特點。第三,在具体的课程评价机制设置过程中,确定“育德树人”观测点。

综上可见,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包括以学校为主导,做好规划与统筹工作;以教师为中坚力量,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具体教学活动;以课程为载体,做好具体课程思政建设等四个方面。学校工作、教师工作、学生特征、课程设置是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最为关键的四个主体。当然,“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文章中提到的上述相关内容对于“课程思政”建设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具体策略的更新、补充与创新,进而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新课程改革增砖添瓦,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培养更多的全方位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闫丽.高职思政理论课融入专业教育的实现路径[J].法制与社会,2018,11.

[2]杨奇靖.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方法初探——基于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改革的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2.

[3]谭星.高职生职业素养提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南方农机,2018(20)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效课堂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