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探究

2019-06-17李艳郭超妮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思政课新时代

李艳 郭超妮

【摘要】“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就是要重视思政课的文化育人功能、深挖教学内容并积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时代  思政课  文化自信教育

【基金项目】2018年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中青年基金重点项目:基于高校思政课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研究(KY18-0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81-01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成为习近平系列重要论述中的一个关键词。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伟大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和作用。如何通过思政课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文化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指社会或社会集团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阵地。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思政课具有很明显的特殊性,即不只是单纯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还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育。高校思政课通过追求和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阐释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追求和传播高雅文化,阐释和倡导真、善、美、爱;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近代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持续奋斗。大学生作为未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承担着国家繁荣富强、文化繁荣发展、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建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好思政课的文化育人功能,积极引导大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唯有此,才能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

二、深入挖掘思政课教学内容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传统,立足于革命精神和当下建设,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不仅为青年教育指明了思想前进的方向,也应该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97年艰苦奋斗,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就是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始终,才能不断加深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认识和理解,牢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思政课还要不断融入九十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孕育的革命文化,其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另外,思政课应当不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照本宣科、千篇一律的层面,思政课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深入挖掘思政课中文化自信的内容,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应上升到文化层面,积极探求教学内容背后的文化属性,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积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大学生对文化的认同并不是通过空洞的说教来完成的,而是在生活中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逐渐体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进而促进思想政治品德的知行统一。可见,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条件,提高大学生文化认知的主动性。众所周知,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内容也相对枯燥,再加上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近年来,教育界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一直未曾间断。就思政课而言,应当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双向互动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效果。此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灵活生动的网络教学也日渐成为颇受大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思政课教学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促进教学方式的革新。具体如把 APP带进课堂、用 VR 技术加深学生对讲解内容的理解,亦或是构筑“微”平台增加师生互动,加强文化自信相关的宣传,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文化认知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了解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总之,高校应将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自觉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以切实提升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使大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文化自信的本质和内容,从而更加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文化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向度[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4):117~12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胡克春,远翠平.高校思政理论课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J].教育教学研究,2018(6):128~130.

作者简介:

李艳(1983-),女,新疆阿克苏人,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思政部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郭超妮 (1987-),女,陜西礼泉人,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思政部教师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课新时代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