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科学不是用来玩儿的”以及从中得到的反思
2019-06-17何润琪
何润琪
一切的一切缘于下课时对《中国国家地理》上碳酸钙多样结晶方式而产生的炫目精妙景色的惊叹,这声惊叹引起了正在解题的杨同学的反驳:“科学不是用来玩儿的。”我的表情顿时凝固,仿佛我触及了治学的红线。
既然观点来了,自负的我自然愿意将其击垮。
首先,我想要讨论“科学好玩儿究竟是否可取”。记得2017年搞笑诺贝尔奖曾在哈佛大学内的桑德斯剧场举行。别看名头滑稽,但被颁奖的却是正儿八经的研究成果。这样的科学可能是某些人不能容忍的。但事实上,搞笑诺贝尔奖带来的不仅是科技的进步,更为那些无力登上诺贝尔领奖台却满怀热血的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欢乐的、有活力的舞台,这样的双赢不是诺贝尔奖能简单提供的。
回到本质,我看书时曾因书中科学与艺术交融产生的具有冲击性的美感而发出赞叹,那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科学的热忱和对美的赞赏?这样的精神相信大家都有。此外,我在学习之余记住的碳酸钙的结晶方式,又何尝不是对科学的严谨吸收与自我丰富?这样的“好玩儿”大有裨益,何乐而不为呢?
从个体再扩大到一般。科学固然要严谨对待,但如果严肃到失去了热情,科学也许会变成精英阶层垄断的知识财富,形成科学文化上的阶级固化。最近几年,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的出现,给许多没有条件亲手做实验的大人小孩带来了乐趣。该节目还走进基层的农村学校,在亲自动手和奇特实验的双重乐趣下,引发了农村孩子对科学世界的强烈好奇。这是刷题带不来的,是遥远的诺奖奖台带不来的,是填鸭式的教育和学习带不来的。
如果真如“科学不是用来玩儿的”一样全盘否定,这世界上不知会少多少乐于钻研科学的人。是啊,只要因科学而乐,且乐于治学,那这由心而发的快乐有过错吗?
刻板治学犹如古时之八股取士,寓学于乐才是正确之道。所以科学好玩儿不仅可取,还要推广。这就又引出我从这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获得的反思:我们应怎样对待科学?
由此我想起了曾在某弹幕视频网站上观看的由“化学之美”作者发布的一系列视频,作为生化实验的忠实粉丝,我不妨用激动的笔来描述一下:在这数量庞大的视频中,都是初高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可它们却是那么美丽,由铁置换出的铜树像红珊瑚般富丽生长,置换出的银像刀锋般刺入深邃的蓝绿色的铜盐溶液,硫酸盐的结晶又是何其美丽……在老师的实验中未能体验到的快乐、激动与惊喜,全被这微观镜头下生动而绚烂的奇景点燃。严肃的科学顿时变得亲切无比,当高端学术知识与震撼的视觉效果相携而来时,我们不由得流露出对视频剪辑者的赞美。这样对待科学,着实精彩。
然而对于科学能丢掉严谨认真的态度吗?不能!严谨仍是科学的灵魂,不管外表多么可人,内心却要有钻石般纯洁坚定的本质。2017年8月3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子刊上的,题为《利用NgAgo進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的论文被韩春雨及其团队撤稿,原因只是论文中的NgAgo技术经多位科学家重复实验后,发现其结论无法完全成功吻合。一篇文章虽不是举足轻重,但对严谨科学的亵渎,却是所有正直之人所不能容忍的,可见科学仍要严谨。
科学可以玩,但要玩出活力,玩出个性,玩出高度,玩出意义。科学当然要严肃,但应严于实验,严于论证,严于表达,严于内心才是真正的严谨。
谨以此文表达我的思想与见解。
(指导教师 虞曾丽 编 辑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