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困境与突破

2019-06-17曾强刘旭东王凯圆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质性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自信

曾强 刘旭东 王凯圆

摘要:运用扎根理论和文本分析法,借助质性研究工具Nvivo11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进行文本分析,探索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困境与突破对策。结果表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四类困境:(1)自身不足限制;(2)外来文化冲击;(3)传承系统断层;(4)文化认同危机。应从四个方面突破传承困境:(1)加大自身革新力度提升文化影响力;(2)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3)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4)采用多元化传承方式与争取多元主体扶持。

关键词: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困境;突破对策;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9)03-0039-08

Abstract:With the help of the theory of roots and text analysis, and with the help of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tool Nvivo11, this paper makes a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and explores the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countermeasures of the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heritance facing four kinds of difficulties: (1) its own limitations; (2) foreign culture impact; (3) heritage system fault; (4) cultural identity crisis. We should break through the difficult position of inheritance from four aspects: (1) strengthen self-innovation Enhance the cultural influence; (2) improve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identity; (3)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inheritors; (4) adopt the way of pluralistic inheritance and strive for the support of multiple subjects.

Key words: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heritance Dilemma; Breakthrough Strategy; Qualitative Research

民族傳统体育文化是以体育运动为表现形式,为某一民族所拥有、或几个民族所共有,并对其产生民族认同意识的一种传统文化[1]。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消亡、改变或融合,但是最终仍然有大部分民族体育项目在民族传统社会中生生不息地传承下来[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和血脉,没有一个民族可以抛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3]。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就民族传统体育传承问题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分析,但专门针对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困境与突破对策的研究并不多,且研究内容较零散、缺乏系统性。为系统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借助Nvivo对文献进行文本分析,旨在理清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困境的原因、表现及突破对策,以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借助中国知网(CNKI)的高级检索功能,依据布尔逻辑检索表达策略,以“主题=民族传统体育”OR“题名=民族传统体育”为检索式、时间跨度为所有年份进行“模糊匹配”,检索到文献13 277篇。获取文献后对文献进行初步阅读选取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并排除观点非常相似的文献。选取的主题范围包括:一是直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困境及对策的文献;二是未直接研究但部分内容涉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困境及对策的文献。将选取的文献导入Nvivo11进行质性分析。

通过13277篇文献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得出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题的文献年度发表趋势(如图1)和主题分布情况(如图2)。

从趋势图的走势可知,1981—1998年“民族传统体育”科研进展缓慢;1998 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进入国家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标志着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民族传统体育”科研也进入快速发展期,发文量明显增长;2006年,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而引发学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关注,“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发文量显著增长,并于2011年达到次高峰,发文量达1 190篇;2014年出现整个趋势图的最高峰,发文量达到峰值1 223篇,虽然近几年文献数量略有起伏,但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然而,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偏重于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其文化属性未得到足够重视的现状亟待改善。从主题分布图可以看出,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题的文献有4 433篇,占文献总数的25.48%;其次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1 435篇,占文献总量的8.25%;“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 318篇,占文献总量的7.58%;而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统体育文化”为主题的文献累计仅有916篇,占文献总数的5.15%。

1.2 研究方法

1.2.1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由Glaser和Strauss提出的质性研究理论建构方法。本文依据扎根理论的研究思路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进行开放式编码,得到参考点,在关联式编码过程中将参考点整合为概念类属,最后将概念类属整合至研究框架的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困境与突破对策2个节点中,从而完成编码。

文献编码的方法。关NVivo软件常用的编码方式有两种:一是依据明确的理论、依据范畴或研究主题确定一级节点,形成研究的大体框架,进而对一级节点进行深入挖掘,形成二级和三级编码;二是依据扎根理论对文本进行编码、归类和概念化[4]。即自上而下式和自下而上式[5]两种编码方法。研究采取两种方法结合的编码方法[6]。依据传承理论,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和突破困境的对策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框架的构建,即确定了2个一级节点,分别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和突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困境的对策;随后依据扎根理论进行开放式编码,共得到1 423个参考点,在关联式编码过程中将1 423个参考点整合为8个概念类属;最后将8个概念类属整合至研究框架的2个节点中,从而完成编码。

1.2.2  文本分析法

本文以“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为分析文本,通过抓取描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困境与突破的关键词、高频词、关键段落等[7],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的主要困境和突破困境的对策。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困境及其表现

通过文本分析,总结出了四类传承困境。如表1所示,一级节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共包含4个二级节点、16个三级节点,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面临四类困境。这些困境体现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整个过程中,可概括为内部困境与外部困境两个方面,内部困境主要包括自身不足限制和文化认同危机;外部困境包括传承系统断层和外来文化冲击。这四个方面的任何一个都会影响民族傳统体育文化的实际传承,导致传承面临困境。为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困境及其表现”,依据编码好的节点,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困境”的节点系统及参考点内容具体范例绘制成表1,并对编码参考点进行可视化呈现,如图3。

2.1 自身不足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困难

分析发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身不足”是影响其传承的最主要因素,自身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现代适应性差、自身缺陷、文化保守意识。自身不足尤其表现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社会适应方面。伴随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我国少数民族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条件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精神文明建设滞后、文化保守意识等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适应困境。面临适应困境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过程表现出众多“不适应症状”:如文化保守意识引发的文化变迁的相对滞后[8]问题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民族传统体育逐渐淡出了大众的生活;自身缺陷导致其文化功能的弱化[9],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无法适应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10-11],逐渐被大众遗忘。

2.2 外来文化冲击引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危机

分析发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尖锐地冲击,表现为生态文化危机、西方体育文化冲击、现代体育冲击、国外强势文化威胁四个方面。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强调对自然的改造及征服,以谋求自身的生存;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根源与价值取向来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起源于农业文明,以健康、礼仪和文化性为价值取向;西方体育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化,以胜负、功利和竞技性为价值取向。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及价值取向导致两种文化在互动与交流过程中一方主动一方被动,从而产生碰撞与矛盾。形成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引发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危机与传承困境;学校是文化传承的最重要载体。外来文化与外来项目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冲击在学校体育课程中也有体现。在当前的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占的比例偏低,虽然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大、中、小学校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了体育课程教学,但这些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与课时安排上显著少于足篮排等来自于西方的体育项目;理论上我国体育课程以增进健康和养成终生体育习惯为目标,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侧重于对竞技能力的提升和对胜负成败的追求。

2.3 文化认同危机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失去依附

分析发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遭遇“文化认同危机”,表现为理论研究不受重视、文化认同弱化、民族传统文化被冷落疏远三个方面。关于文化认同危机,有研究指出:部分学者和民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出现偏差,表现为盲目崇拜现代西方体育文化,导致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丧失自信,产生轻视、抗拒、逃避、自我否定的思想情绪[1]。文化认同危机,不仅导致族群的心理变化,造成冷落疏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且导致一些研究者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认识不足,导致科研不深入、不扎实,造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践超前理论滞后的困境。此外,文化认同危机还体现在个体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冷落与疏远,有研究指出:部分少数民族青年离开故土后,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所在地强势文化的熏染,逐渐淡化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为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认同和对所在地文化的崇拜。

2.4 传承系统断层造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载体缺失

分析发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系统断层”是其面临的最主要困境之一,具体表现为传承人缺失、传承过程中政策资金缺位、传承模式不科学、传承人不专业、传承链断裂、传承结构失衡六各方面。其中传承人缺失是最主要的困境。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间无以数计的传承人投入无数心血,将我国优秀的物质、制度与精神财富传承至今,才有了今天我们引以为傲的民族精神、传统美德、哲学智慧、价值观念、进取意识等精神财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主要依赖活态传承人的传承。有研究指出:传承人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保护传承人是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的核心环节[12]。当前,由于活态传承人减少或缺失,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免礼严峻的传承危机;加之现代化引发的传播手段变革,使已有传承模式与传承体系变更,引发传统的“意见领袖”角色嬗变,社会身份式微[13],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雪上加霜。

3 突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困境的对策

通过分析,总结出了四类突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困境的对策。如表2所示,一级节点“突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困境的对策”共包含4个二级节点、18个三级节点,即可从四个方面突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困境。为了直观显示“突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困境的对策”,依据编码好的节点,将“突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困境的对策”的节点系统及参考点内容具体范例绘制成表2,并对编码参考点进行可视化呈现,如图4。

3.1 加大自身革新力度、提升理论创新能力

分析发现,研究者主要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身及其影响力两个层面提出了努力适应现代化趋势、充分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实践、摒弃文化缺陷继承与传播优秀文化、规范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与相关活动、建立健全开发机制六个“加大自身革新力度提升文化影响力”的措施。从实践角度来看,传承主体要在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与价值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现代化的适应能力;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调查、整理和储存;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对濒临消失的传统体育项目,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14]进行抢救与记录;就传承理论而言,传承并非是静态的、固定的、毫不允许重新解读的原样对接,它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允许创新的过程[15],实践与理论的创新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生存的有效方法和提升自身影响力的有效措施。如日本的柔术、相扑,韩国的跆拳道都是在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创新适应了体育发展的国际格局,从而走进奥运会;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提出加强科研立项与科学研究、营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建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平台、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话语体系等四个提升理论创新的对策。此外,传承主体也必须正确认识到凡事皆有两面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包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成分,也有违反伦理道德、生理机制的糟粕部分[16],传承过程中应以适应社会发展为目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合理传承。

3.2 采用多元化传承方式、争取多元主体扶持

分析发现,学界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方式及外界对民族传统体文化传承的扶持关注度较高。从Nvivo编码情况来看,研究者主要提出了争取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加强生存空间与生态文化的保护、采用多元化傳承方式三个方面的传承策略;“争取政策与资金的扶持”主要是争取政府部门的政策与资金扶持,同时寻求社会各界资金支持;“加强生存空间与生态文化的保护”的对策包含强化原生态传承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民族地区与外界社会和谐相处、区域性保护原则、生态环境建设五个方面;“传承方式”包括融入学校教育传承、体育旅游传承、产业化传承、制度化传承、全民健身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基地传承、民族间组织传承、申遗传承8种;其中“融入学校教育传承”是研究者中主要倡导的方式。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传承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2014年,国内有45所高校具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招生资格、具有58个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5个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学校传承不仅体现在国内学校专业与课程的开设,也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如包括武术教育在内的孔子学院极大地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截至2017年,全球共有146个国家、地区累计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 113个孔子课堂,在满足世界各地人民学习汉语需求的同时,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提升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3.3 加强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

“非遗”传承人不仅是技艺传承的核心,也是政府与大众之间的连接者,是“非遗”项目相关政策、制度融入生活环境的践行者[17]。分析发现,研究者基于理论研究或实践经验从加大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和培养力度、加大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力度、保障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与收入、建立传承人保护制度、重视传承人的专业性五个方面提出了“规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的措施。在实践中,一方面要增加传承人的数量和质量,保证传承人的数量、专业性与职业道德等符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保障传承人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甚至是情感体验。传承人是传承的主体,也是责任人,对传承行为及传承的质量负责。由于传承人掌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核心,并享有政府政策与资金支持,因此要对传承人的专业性和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传承人大多全职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事务,其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均与社会价值不符,导致部分传承人经济窘迫,既要履行传承义务,又要解决生活问题;部分传承人一心二用,将精力分散到其它事务中,造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主体缺失。因此,需要在注重传承人培养质量的前提下,保障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使传承人能够后顾无忧地履行传承职责。

3.4 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

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观点指出“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18]。可见,高度的文化自觉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保障。分析发现,研究者从唤醒民众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意识、强调和普及传承的重要性、塑造文化形象、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科研和文化氛围营造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的措施。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看,这些措施主要针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强调了思想上的重视和实践中的广泛有效性;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些措施主要从内部与外在两个维度提出对策,涉及民众个体、个体构成的中华民族及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三个维度。在实践中,我们要借助“中国化”的语言来确立自己的身份, 彰显中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所具有的重要启示[19],并以此来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塑造自己的“文化形象”。

4 结 语

当前,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多元文化交流日益紧密、冲突也愈发激烈,不同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尖锐地冲击着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其自身不足被無限放大,文化认同危机空前严峻;加之遭遇外来文化冲击与传承系统断层的双重困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传承不仅关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命运,而且影响到我国文化自信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应该从民族复兴的高度审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因此,亟待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层面加大革新力度以提升文化影响力,促进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同时从外界层面采用多元化传承方式与争取多元主体扶持相结合,通过规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等措施来突破当前面临的传承困境,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促进形成传承主体对内文化自觉、对外文化自信的高度文化认同的现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伍卷,石爱桥.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优化与重建[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6(8): 56-60.

[2] 刘柏青. 传承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基因与文化表达研究——兼论图腾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J]. 贵州民族研究, 2017, 38(9): 126-129.

[3] 张远新. 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有关论述[J]. 兰州学刊, 2016(10): 27-36.

[4] 张晶晶. 新媒体语境下孝观念的当代呈现与话语建构——基于微博数据的NVivo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15-23.

[5] 倪峰,李永明,郑德俊,等. 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改进需求识别[J]. 图书情报工作,2016(21): 17-23.

[6] 王光明,杨蕊. 基于NVivo10质性分析的少数民族数学学习心理因素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2015(1): 81-84.

[7] 邓雪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测量——基于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1978-2015)的文本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 2015(8): 30-36.

[8] 汪全先,商汝松,李乃琼.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 体育学刊,2013, 20(3): 112-116.

[9] 宁新辉,谢玉琴,刘玉兰. 城镇化进程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及对策:以新疆哈萨克族为例[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 26(4): 315-317.

[10] 杨洋,郭旭婷. 东北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7, 35(4): 58-62.

[11] 曾强,刘旭东. 宁夏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现状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7, 35(1): 41-45.

[12] 姚磊. 国内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述评[J]. 广西民族研究,2014(5): 117-126.

[13] 葛耀君,张业安,张胜利. 传播学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 40(4): 139-145.

[14] 郝国栋,石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 贵州民族研究,2011(2): 58-61.

[15] 袁华亭. 断裂与传承——“范式”视域内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J]. 贵州民族研究, 2009, 29(3): 63-67.

[16] 谢智学. 当代裕固族传统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裂痕与消弭措施[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 48(8): 58-62.

[17] 李平,王辉,赵功群,等. 基于传承人视角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7(4): 70-75.

[18] 郭春阳,吕旭涛.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文化的认同危机及其应对[J]. 体育学刊,2018(5): 35-39.

[19] 杨黎. 构建武汉友好人文环境的思路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S2): 405-408.

猜你喜欢

质性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自信
关于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的质性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沙盘游戏疗法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