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打造高效课堂探讨
2019-06-17陈玉标
陈玉标
摘 要: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获得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技能。文章以“相似三角形”为例,探讨如何有效创设课堂问题情境,提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高效课堂;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15-0023-01
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首先,问题情境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其次,问题情境要以学生的观察、思考为基础,考虑学生的学情基础,问题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再次,问题情境要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为目的,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逐步培养思维创造性与动手实践性。为此,创设问题教学情境的形式还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环境做出相应的设计和改变,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下面,本文以九年级“相似三角形”为数学教学实例进行探讨。
一、利用数学故事、史实,创设趣味型问题情境
研究数学发展史,不难找到大量趣味浓厚的数学故事、史实,教师应好好利用这部分教学资源。对大部分初中生来说,这些丰富的数学故事、数学史实给逻辑严密、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带来了乐趣。因为这些数学故事、數学史实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被教师有选择性地插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数学故事、数学家趣事中产生学习动力,不自觉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有效完成课堂目标。
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这一内容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介绍埃及金字塔。接着教师提问:“同学们想知道古希腊科学家泰勒斯如何利用日影测量金字塔高度的吗?”然后教师就可以介绍泰勒斯测量金字塔的过程,并用多媒体出示测量背景图。教师再问:“通过这个图,同学们解释一下这个方法科学吗?”于是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但却找不到合理的方法去验证是否科学。此时,教师就将图形补充两条太阳光的射线,并告诉学生“通过借助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就能解决问题”。这样,教师利用数学家的故事,有效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利用实践活动,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要的课堂实践操作能让学生在对比分析、总结概括等思维发展中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这种课堂实践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在“做数学”中收获知识,形成一种数学思维,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动力。
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实践活动:有一个装有牛奶的玻璃杯,小明喝了一些,但是现在不知道还有多少,于是他想通过测量牛奶液面的高度判断还有多少。请问:他如何来测量液面的高度呢?现在提供两种工具,一根足够长的木棒,两把刻度尺。在课堂上,学生们分成了几个小组,并通过动手合作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教师在下面巡视,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并随时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教学实效,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效地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角度出发,将学科素养有效融入到情境中,并将课堂知识呈现在不同的情境中,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进而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贤成.“探索三角形相似条件”问题设计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4).
[2]张岭.“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学设计[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01).
[3]肖丽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创设方法[J].江西教育,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