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远离抑郁
2019-06-17林好
林好
[摘要]一例由于家庭教育不当、环境适应不良、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危机引发的抑郁、自卑、厌学等系列心理问题的个案,经过咨询辅导,实现认知转变,树立自信心。另外通过家人、老师、同学帮助,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求助者的抑郁問题得以较好解决。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青春期;抑郁;认知领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4-0040-05
一、个案信息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小文,女,13岁,初一学生,性格内向,家中还有一个弟弟。身高1.65米,体重50公斤,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近半个多月来情绪低落、失眠,对什么都没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最近几天自己感到问题加重,痛苦加深,主动前来咨询。
成长经历:从小在广州长大,因为父母工作关系,小学四年级时,小文跟随父母从广州迁到南京来上学。到南京后由于文化差异,语言不通,不太适应那里的学习生活环境,小学初中成绩中游。
精神、身体、社会功能状态:对日常活动及周围的人群和事物丧失兴趣;精力减退,出现无原因的持续性疲乏;敏感多疑,自我评价较低;食欲不振,失眠,自感痛苦。
(二)来访者主诉
我最近总是感觉情绪低落,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常常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自己幻想的小说情节中。晚上睡得很迟,常常失眠。白天头痛,很疲劳,食欲不佳。
在家和母亲还能说上一两句话,不过母亲也不是很能理解我。父亲很专制,有时很暴力,和我没有共同语言,我也不想和他交流。
我喜欢同人漫画、日本文学,周围喜欢的同学不多,和他们没有什么共同话题,我只能在网络社区里和网友交流。与别人相处时我很敏感脆弱,特别在意一些细节,还很自卑。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小文看起来高高瘦瘦,有些文弱。说话处事节奏较缓慢,交流时比较矜持。语言表达清楚,思维清晰,说到伤心处,眼圈会红。
据与小文关系较好的同学和班主任介绍:小文善解人意,待人真诚,性格比较敏感,喜欢看日本同人漫画,常常会在课堂发言和平时谈话中提到动漫。最近情绪变化比较大,学习上总是迷迷糊糊的,下课老是躲着人。
二、 个案概念化
(一)评估
根据咨询师临床观察、周围人反映以及学业成绩水平判断:小文的智力正常,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周末,母亲带小文去过脑科医院。据脑科医院诊断,小文属于轻度抑郁状态,建议服药,配合心理咨询。
小文当前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主观感受痛苦,情绪低落,感到生活无意义;
(2)人际关系敏感;
(3)学习活动兴趣、注意力减退;
(4)睡眠质量差,易疲劳。
(二)个案概念化
1.生物原因:不明。
2.社会原因:
(1)亲子沟通不良
在原生家庭里,父母的教养跟不上,小文与父亲缺少连接,她与父母无法很好地沟通。小文的父亲是一名军官,平时工作很忙。小文认为父亲大男子主义,管教方式简单粗暴,她看不上父亲行为处世的方式,又很恐惧父亲,做什么事情不敢违拗,会迎合父亲。同父亲关系较差,不愿意和父亲说话。母亲是家庭主妇,性格比较温和,小文和母亲的关系比较好,但也不能很好沟通,有时觉得母亲不能很好理解自己。比如,小文喜欢日本同人动漫,喜欢看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作品,母亲就不是很理解,也不支持。家里还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弟弟,小文有的时候觉得弟弟非常讨厌,淘气,随便进出她的卧室,乱弄她的东西。父母亲关系不是很好,常常吵架,一次吵架吵一夜,让她觉得非常害怕。这次查出有抑郁症,母亲告诉父亲,母亲觉得是由于父亲对孩子的态度太粗暴造成的,而父亲反而责怪母亲教育失当。
从小文的原生家庭分析,小文的抑郁情绪,可能来自对愤怒情绪的压抑。小文同父亲的关系比较疏远,父亲喜怒无常,小文常常担心做了父亲不想看到的事情会挨打,恐惧父亲会暴怒,平时小文和父亲的相处模式就是敢怒而不敢言。在与他人相处中,她泛化了同父亲的这种相处模式,对别人不信任,害怕别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害怕别人突然变脸,做出伤害自己的事。由于缺少安全感,她与人相处一味迎合别人,哪怕自己心里不乐意,也不会表现出来,但是她内心又非常讨厌这样的自己。做一个老好人,压抑了许多对他人、对自己的愤怒情绪,当这些愤怒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转而攻击自己时,小文就抑郁了。
(2)环境适应不良
小文四年级的时候,举家从广州迁到南京来,从一个相对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来到一个相对保守传统的文化环境,加上语言的隔阂,失去了能够理解自己、可以沟通对话的同学朋友,她感觉与周围的同学、朋友格格不入,缺少共同话题,很孤独。说起现在的同班同学,小文评价最多的是“幼稚”,只知道玩一些无聊的游戏。有一次上课,老师播放一个小动物受到伤害的视频,一些同学哈哈大笑,小文觉得他们粗鄙,没有同情心。外界环境的大变动,导致小文出现适应性危机。
3.心理原因: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危机
获得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的核心任务。进入青春期的小文同样开始了自我探索——我是谁,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对自己的认识出现了肯定与否定交织在一起的矛盾。她是一个内心敏感自主、情感细腻、有独特见解的女孩,按照小文自己的说法,她是生活中的“少数派”。
生活中的所谓“少数派”的命运一般有两种。一类是心理能量较低的人,会很容易被周围群体主流文化同化;一类是心理能量较高的人,不愿意被主流文化同化,周围又缺少可以对话、能够理解自己的人,就会感到孤独,出现身份认同障碍。小文属于后者。小文喜欢的文学作品往往思想比较深沉,她对个人的成长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愿意与主流文化趋同。
小文说在网络上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聊自己喜欢的同人漫画、日本文学。从同人动漫、文学作品中,小文寻求父母和周围朋友无法给予的精神寄托。网络上的朋友和动漫文学作品给小文精神上的支持,陪伴她走过了从四年級到初一这三年。
但是到了青春期,在同辈中不被认同,对小文来说是一种压力、挑战、难题。青春期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是由他人支撑起来的,如果他人不搭理自己,特别是缺少父母的支撑,那么自我同一性立刻就会崩溃。所以,在这个时候小文抑郁了。
三、咨询方案
(一)理论依据
认知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由中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是依据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原理与中国实情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而设计的。认知领悟疗法就是要把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变成有意识的,使求治者真正认识到症状的意义,以得到领悟,并帮助他建立较为现实的认知问题的思维方法,来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障碍。治疗的过程不仅是咨询师与来访者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极需来访者主观努力的过程。
(二)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评估,同求助者和家长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建立平等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应用到其他人际关系中。
2.运用认知领悟技术,引导小文了解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
3.共同探讨改进人际关系的方法,引导小文学会弹性接纳。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完善个性,习得自我成长技巧,增强情绪调控和社会(人际)适应能力。
(三)咨询方法
在本案例中,我计划运用鼓励、支持、认知领悟技术、认知行为技术、角色扮演、空椅子技术等,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认知行为辅导。在治疗抑郁的同时,关注原生家庭问题、学校的人际交往问题,以期有效地帮来访者解决学习障碍问题,达到更有效的心理咨询效果。
四、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收集信息,确立咨询目标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个案概念化,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对小文做危险性评估。鉴于小文有明确的抑郁症诊断,在正式咨询之前,我们签署了一份“知情同意书”,同时确认小文是在主治医生授意,父母、班主任知情的前提下进入心理咨询的。我还对小文做了自杀危险性评估。小文说自己目前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缺乏动力,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有自残行为,不开心的时候会拿小刀划自己的手臂,有自杀的念头,但是一想到妈妈会伤心,一个非常重要的朋友会伤心,就放弃了这样的想法。鉴于小文有主动就医的行为,有自杀念头但并没有付诸具体的行动,能配合服药进行心理咨询,确认目前小文的状况比较安全。
第二次咨询:进一步建立信任接纳的咨询关系
咨询初期,我认真倾听小文的倾诉,及时肯定她的求助行为,“面对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石。
小文需要“被看到”。我对小文的心理咨询从倾听共情,到理解肯定、接纳包容,满足小文“被看到”的需要、被人尊重的需要。
倾诉有时就是一种治愈。小文在自我倾诉的过程中,开始慢慢梳理回顾自己的生命故事,在这过程中,我会帮她换一个角度去叙述,使她对自己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小文说非常讨厌自己对父亲的一味顺从,哪怕自己心里很不乐意也不敢说出来。我问她,你觉得这样的相处模式,在你的成长历程中对你有什么帮助吗?在我们循序渐进的交流中,小文最终明白:因为父亲行事简单粗暴,如果不顺他的意,就会挨打,顺从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当时弱小的自己只能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力量的强大,这样一味顺从的相处模式已经显得不适合了,内在的成长需要在呼唤关系的调整。从这个角度看,小文对以前那个一味顺从的自己由讨厌转为感激与接纳。
小文特别喜欢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作品,喜欢看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喜欢抑郁色彩的小说,她很愿意把她喜欢的作品推荐给同学看。但班主任认为这样的作品情绪灰暗压抑,不适合中学生阅读,建议同学们读一些主题积极阳光的文学作品。小文喜欢同周围的同学朋友聊同人动漫,拒绝聊其他话题,换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坚持自我的表现,你接纳这部分就是接纳我,反之就是不接纳我。小文用这种方式呈现自我的存在。她希望找到自己的独特性,也希望被接纳。我在业余时间去翻看太宰治的作品,在谈论到这些话题时,我们有更多的共鸣,谈论其中一些关于人性的思考。在理解接纳的基础上,我和小文建立了亲近的、平辈的、互信的咨询关系,从内到外地支持她,陪伴她。
咨询的最后,我肯定了她的积极配合,以及对问题的认识,建议她坚持写作,书写自己的心情感悟。
针对小文的睡眠和上课注意力集中困难两大问题,我们开始学习使用音乐冥想、放松训练、想象训练以及三者结合的方法。小文后来一直坚持练习,效果很好,也同时促进了她的学习效率。
第三、四次咨询:运用认知领悟技术,引导小文了解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
运用认知领悟技术,小文总结出了她的主要负性想法:
1“我对动漫和日本文学有很强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别人的理解应该和我一样。”
2.“我一定要说服他们接受我的观点,他们和我争论,代表他们排斥我。”
通过对这些负性想法的探讨,小文逐渐在生活中了解自己的情绪问题。我指出,所有的人都会痛苦,许多人带着痛苦继续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世上的事没有那么难!当你觉得无路可走时,静下心来审视自己,你会发现,你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小文表示非常同意。
我问小文:“如果抑郁情绪会说话,你觉得他会和你说些什么呢?”
小文说:“他会和我说‘你真没用。”
我继续问:“听到他这么说,你心里感觉如何?”
小文:“我觉得很难过,很伤心。”
把抑郁情绪当作一个可以对话的事物,在谈话中挖掘抑郁背后的复杂情绪,例如对自己一味顺从的愤怒,对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的厌恶,对同学幼稚行为的不满,等等。我逐步引导小文接纳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尤其是要接纳自己愤怒、厌恶、悲伤等负性情绪,将之意识化、正常化。
抑郁的人常常是那些不会生气的乖孩子,愤怒情绪压抑在心中,转而攻击自己。我帮助小文意识到自己的愤怒情绪,进而和她演练如何通过合理的方式及时有效宣泄、疏导这些情绪。
建议小文适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显示,运动能帮助缓解抑郁。运动时大脑分泌的内啡肽是一种类似吗啡功能的生化物质,能给人欣快感,对减轻心理压力具有独特的作用。我在心理咨询室和小文探讨如何安排好作息时间,小文按约定,决定平时晚上按时睡觉,每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跳绳、跑步等)。
第五、六次咨询:共同探讨改进人际关系的方法,引导小文学会弹性接纳
在接纳情绪、调整情绪的基础上,我鼓励小文扩大交往范围,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在活动中尝试着主动与同伴交流。在咨询室进行“角色扮演”,采用行为强化法,共同制定小目标,逐渐与同学接近。对于她的每一个进步都给予鼓励、强化。对于其不足、尚未达到要求的地方,给予足够的耐心,基本不采取批評的办法。
每次咨询结束后,我会和小文一起讨论回去要完成的小任务,例如下面这些:
1.敢于说“不”;练习婉拒他人的不合理要求。
2.转移注意力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放弃过度的自我关注。
3.尝试做一些能帮助别人的小事,例如帮课代表发作业本,让自己在助人中变得自信强大。
4.尝试从周围同学开始,发展一位朋友。
5.每周花一个小时与母亲谈心,理解父母亲,也让父母亲了解自己,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随着目标一个又一个实现,小文的自尊心、自信心也一步步树立起来。
在后期的几次心理辅导中,我开始引导小文理解,她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说别人幼稚其实是一种防御,为了彰显自我的独特性。我进而引导小文对周围不同于自己的人和事更有包容性,在咨询室与小文探讨沟通方法,演练沟通情景,帮助小文融入学校环境,学会有弹性地同别人交往。
小文提到一个自杀的网络翻唱明星,对他心怀愧疚。她挺喜欢这个明星唱的歌,这是一个小众歌手。这个明星由于受到网络的语言暴力,曾经表露出自杀的意图,小文很后悔当时没有觉察,没有在网上留言安抚他。
那个明星就是小文的影子。我引导她也要学会有弹性地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这一基础上,我和小文一起寻找爱自己的方法,去爱自己,只有爱自己才不会用愤怒的情绪去攻击自己、伤害自己。
第七、八次咨询:空椅子技术
针对小文和父亲之间的矛盾,我们在咨询室进行了两次“空椅子对话技术”。小文尝试和“父亲”沟通内心想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父女间的隔阂,缓解了小文对父亲的愤怒情绪。这次咨询促进了她和父亲的交流。加上在整个咨询过程中,父母在班主任老师的影响下,改变了与小文相处的模式,小文渐渐愿意敞开心扉同父母交流。她的行动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第九次咨询:结束咨询
最后一次咨询中,我们一起全面回顾和总结了咨询历程,强调了咨询要点。我充分肯定了小文取得的进步,希望她能运用咨询中接受的知识和态度来分析、处理自己的问题。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小文逐渐了解了自己问题的前因后果,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拥有了为自己做选择的力量,能够挑战自我局限并将计划付诸行动。
咨询以外,与班主任沟通,促进家校合作。
在咨询的同时,我同小文的班主任进行了沟通,建议班主任同小文的父母就孩子当下的情况进行沟通,让他们了解小文抑郁形成的原因,促使其父母改变原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多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调整亲子沟通模式,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积极肯定与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多带小文进行户外活动,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为小文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小文建立新的行为模式,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我相信有了班主任和家长的理解支持,小文能更快地走出困境。
同时让班主任平时多关心小文的学习生活情况,依据她目前的身心状况灵活安排作业,因材施教。平时多发现她身上的优点,多表扬,让她逐渐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体会到温暖。
五、 咨询效果
经过九次咨询,小文有了较大的改变,不需要再继续服药,睡眠饮食质量提高,学业成绩有所进步,与班级同学的关系拉近了。同父母的沟通,特别是与妈妈的沟通改善了很多,妈妈唠叨也少了。成绩不理想时,妈妈还会鼓励安慰自己。
咨询结束两个月后,小文带着她在班上的好朋友到咨询室来,向我致谢。据班主任反映,小文情况稳定,一切正常。
六、评价与反思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练好咨询基本功的重要性,特别是要学会倾听与回应。陶老师在督导中指出:练习倾听回应,包括听到、感受、想到、你觉得她想听到什么、现在你想对她说什么,这一些能帮助咨询师更好地理解来访者的问题。同时在咨询伦理上,陶老师也提醒我,凡是明确诊断抑郁的来访者,需要心理咨询时,要有医院的临床诊断和医生的建议,要配合药物治疗。
在咨询中,咨询师保持中立,避免角色情感卷入,咨询关系就是咨询关系——我们就像他,但又不是他。要让自己跳出来,理解来访者,让来访者根据自己的方式成长。
在本案例的咨询过程中,我能做到耐心陪伴,同感情绪问题,时刻保持觉察,贴近来访者开展工作,围绕咨询目标展开咨询,相信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主体。在咨询过程中,能适时地引导来访者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换个角度看,小文的抑郁症是危机也是转机,是功能性的抑郁症。小文通过症状要保护,要支持。因为抑郁症,母亲开始关注她,母亲主动尝试与父亲沟通,改变对她的教育方式。同时,母亲把这个情况向班主任反映,班主任不仅同父母沟通与孩子相处的方式,而且对小文更多了一份关注。有了班主任和家长的理解支持,小文能更快地走出困境。小文因为抑郁症到心理咨询室同咨询师沟通,得到咨询师无条件的理解、支持,陪伴她走出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危机。小文把自己抑郁的事情告诉身边的几个关系较为亲近的同学,同学关心她,劝说安慰她,加上小文自身的改变,渐渐地她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她感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
我认为,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应该配合正规医院的用药,以高效、系统化的心理干预为主;重视消除来访者的学习障碍,培养高效学习习惯;重建他们的家庭关系,最终让青春远离抑郁。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南京,2100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