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小儿门诊输液护理中的应用
2019-06-17黄娅洁景莹莹景倩倩
黄娅洁,景莹莹,景倩倩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是对项目及某项操作实施前后的一种系统性及前瞻性分析方法,通过对实施前后问题的识别预先建立一种改善措施,为持续质量改进提供参考[1]。FMEA系统最初应用主要在航空高科技方面[2],近年来国内出现大量有关FMEA成功应用到临床医学及护理方面的报道,通过FMEA系统分析能有效防范风险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3]。本文对我院门诊输液室收治的108例患儿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观察FMEA在儿童门诊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输液室输液的108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男33例,女21例;年龄4~11岁,平均(7.83±3.64)岁。对照组男31例,女23例;年龄5~11岁,平均(7.89±3.77)岁。两组患儿经本院临床诊断均符合手部静脉输液要求。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传统静脉输液护理,包括患儿输液卡及药品配备、患儿输液药物质量及配伍禁忌检查。检查患儿手背部皮肤及血管有无炎症等,输液期间主动巡视,观察患儿输液部位有无肿胀或渗漏并及时换液。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FMEA模式。①FMEA团队构建。FMEA团队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及护士组成,所有成员均接受统一的专业知识和服务培训,熟悉FMEA操作流程。②FMEA流程构建。护士依照传统常规输液流程核对药品、剂量、患儿信息,确认患儿局部输液变化及在输液过程中监控滴速、是否有渗漏等,依据常规流程构建FMEA流程图(医生处方→处方药品剂量、费用及配伍禁忌核实→提高患儿依从性护理措施→实施穿刺→输液、巡视、换液→患儿及家长沟通防止局部肿胀→结束输液)。分析传统输液护理中存在的投诉问题,包括医护人员责任心分析、药剂师用药分析、药品质量问题分析、巡视工作人员疏忽分析及患儿依从性分析等。针对分析结果修改并完善FMEA操作流程,进行护理人员培训,核实培训后投诉案件发生率及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穿刺输液期间异常事件发生率。②比较两组穿刺前后FMEA流程出错的危机值(RPN)[4-5]。③比较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异常事件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出现输液渗漏3例,穿刺肿胀5例,异常事件发生率为14.81%(8/54);观察组出现穿刺肿胀3例,异常事件发生率为5.56%(3/54)。两组穿刺输液异常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FMEA流程出错的RPN比较 观察组穿刺错误、穿刺失败、输液量错误、输液过快及输液外渗出错事件的RPN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穿刺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流程出错的危机值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穿刺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流程出错的危机值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穿刺错误 药品错误 穿刺失败观察组 5433.24±10.15△ 78.65±11.3455.64±15.67△对照组5441.13±15.78 80.83±14.3468.69±12.34续表组别 例数 输液量错误 输液过快 输液外渗观察组 54187.54±54.34△109.13±22.23△ 287.56±34.56△对照组54266.45±49.87198.76±21.85334.56±43.24
(3)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为85.19%,高于对照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4 讨论
穿刺输液是儿科疾病中常见的治疗方法,保障输液量及穿刺输液部位的有效操作是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减少异常事件发生的关键。近年来有关小儿穿刺输液异常投诉事件屡见报道,如何有效避免小儿穿刺部位异常事件发生,提高输液治疗的有效性,保障患儿健康及提高家长护理满意度成为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6]。
为了有效提升小儿门诊穿刺输液质量,国内外学者对影响穿刺输液的相关问题给予了相应分析。第一,是医院输液室运行流程不完善。医院门诊输液室是工作量较繁琐的部门,由于患儿疾病种类、数量及治疗依从性存在差异,因此护理人员对输液药品及沟通方式需要进行有效判断。然而大量的工作可能导致输液护士工作缺乏合理的流程,容易造成穿刺输液异常事件发生。第二,穿刺输液期间缺乏巡视及分析和处理输液失效问题的团队。穿刺输液异常事件包括药品使用、患儿疾病与药品匹配、输液量、输液速度及输液期间外渗等问题,这些输液异常事件均容易引起治疗事故及患儿家属投诉。面对这些问题,不能建立有效的防控措施容易酿成严重事故发生。第三,医院护士缺乏培训。穿刺输液不仅需要娴熟的穿刺技术,更需要医护人员掌握药物识别、药物配伍、输液外渗纠偏及沟通技巧。因此需要医院建立培训机制,对护士进行有效培训。
FMEA是基于有效的团队构建和系统的分析方法基础上,对潜在失效模式进行分析,找出相应问题,并对相应问题构建纠正标准,从而降低异常事件发生率[7]。目前对FMEA应用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RPN进行,RPN包括失效模式发生频度、侦测度及严重度3个方面,随着RPN数值的增加,失效模式风险越大[8]。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异常事件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穿刺错误、穿刺失败、输液量错误、输液过快及输液外渗出错事件RPN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低于观察组(P<0.05)。说明在传统穿刺输液护理基础上实施FMEA流程,可有效降低穿刺异常事件发生,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