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乐大典》经历了什么?

2019-06-17

中外文摘 2019年10期
关键词:永乐副本皇宫

《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元年至六年(公元1403-1408年)编撰的百科全书类图书,主编为太子少师姚广孝、内阁首辅解缙。

“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

为了完成这部巨作,集中了明朝文艺精英两千余人,人工手抄,耗时五年完成,可谓盛况空前。

《永乐大典》汇集古今书籍七八千种,共11095册,约3.7亿字。

同清朝编撰的《四库全书》不同的是,《永乐大典》收录古籍内容保持原貌,没做丝毫改动,和肆意删改古书内容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具有更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抄写《永乐大典》者多为书法大家,文字端庄工整,文中书名、句读皆为红色,色彩分明,书皮以黄色丝织物装裱,装帧极其精美,彰显了帝国盛世的豪华气派。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四日,永乐帝下诏:

自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开始,京都迁往北平,更名为北京。

《永乐大典》原稿被收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文渊阁后遭遇大火被焚毁,正本一直收藏在北京皇宫的文楼。

一百多年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对《永乐大典》爱不释手,经常把书放在身边的桌案上,以便于随时翻阅。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皇宫发生大火,朱厚熜一夜之间,三次下旨,指挥抢救《永乐大典》,足可见皇帝对这套巨著的重视程度。

火灾过后,朱厚熜担心这部巨著再遭不测。

于是下诏,命张居正监督一百零九个书生誊写副本,严格按照正本的字体、规格,每一册誊抄完毕,都要在后面记录誊抄的监督官员、誊抄人员的职务、姓名。

六年后的隆庆元年(1567年),誊抄工作宣告结束。

《永乐大典》有了副本之后,正本却神秘失踪,有人怀疑是明穆宗朱载垕把正本当成随葬品,葬入了明世宗的永陵,证据是明穆宗朱厚熜死后三个月才入葬,这段时间极有可能把《永乐大典》转移到了永陵。

也有学者认为,正本《永乐大典》在李自成离开北京,下令焚烧皇宫时遭到损毁。

今天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永乐大典》残卷,皆为明世宗时期的副本,证据是,抄写的纸张为嘉靖年间特产的白棉纸。

《永乐大典》副本从嘉靖年间到康熙年间,一直珍藏在皇史宬,雍正年间转移到翰林院敬一亭。

乾隆年间编撰《四库全书》时,查找资料,却发现副本丢失了千余册,乾隆帝下诏严查,最后不了了之。

嘉庆、道光年间,有官员偷窃《永乐大典》,以每册十两白银的价格卖给洋人。

光绪元年(1875年),内务府重新清点《永乐大典》,发现已经不足五千册,而到了光绪十九年(1893年),只剩下八百多册。

假借清点之名,很多官员监守自盗,以借书为名,把《永乐大典》据为己有。

到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在东交民巷的翰林院和清军交战。

清军竟然以《永乐大典》当成砖瓦,垒成掩体,不日之间,《永乐大典》所剩无几。

同治十三年(1874年),仅存的六十四册被大臣陆润庠运到自己家中。

民国时期,陆润庠把残存的《永乐大典》交给了教育部,后交由京师图书馆(后更名北平图书馆)收藏。

经多方努力,北平图书馆收藏的《永乐大典》逐渐增加至九十三册。

1933年5月,《永乐大典》随同诸多古籍被转移至上海,存放在公共租界的仓库。

上海沦陷时,有六十册《永乐大典》及其他古籍被运往美国国会图书馆代管。

1965年,这批图书被转至台湾,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新中国建立后,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广东文管会等单位将所藏二十八册《永乐大典》捐赠给北京图书馆(即今国家图书馆)。

苏联先后将沙俄侵略军、日寇掠夺的六十四册《永乐大典》分三次交还中国。

迄今为止,世界各地的八个国家及地区三十家图书馆、博物院收藏的《永乐大典》达四百余册。

猜你喜欢

永乐副本皇宫
彩色笔动起来
清代皇宫的预防医学
面向流媒体基于蚁群的副本选择算法①
《永乐大典》所见明人佚集二种
皇宫的大门
副本放置中的更新策略及算法*
各国皇宫大对比
关于嘉业堂收藏的两册《永乐大典》
永乐时期明朝与女真的关系
《口袋西游—蓝龙》新副本“幽冥界”五大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