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咨询师职业标准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专业课程机制
——基于复杂性理论视角
2019-06-16
一、引言
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催生了“旅游咨询师”“旅游团队领队”“旅行社计调”“休闲农业服务员”等新的职业类型①,其中旅游咨询师因其专业性强、就业面广等特点成为影响最大的热门职业之一。在这一背景下,《旅游咨询师职业标准》(以下简称《职业标准》)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旅游咨询师是指为旅游团队或游客个人、旅游企业提供旅游咨询与相关服务的专业人员[1],其主要职能一是充当游客的旅行顾问,为其提供旅行方案,帮助预订线路、旅游维权及旅游康养;二是充当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顾问,为其提供旅游策划规划、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案。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旅游供需结构不断演变,当前旅游企业供给过剩现象十分突出,并成为供给则改革的重点领域[2];游客需求个性化、分散化、主权化的特点日益明显,并成为旅游需求新常态。旅游咨询师的上述职能,不仅有利于引导旅游企业合理经营管理,克服供给失衡现象,而且也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游客旅行需求,为游客的高质量出行提供保障。
由于我国缺乏专门的旅游咨询师培养渠道,目前我国600 多万旅游人才队伍中②,能够从事旅游咨询服务工作的人才不足百分之一,难以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旅游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适应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600 多所本科院校(其中应用型本科近500 所)是培养高端旅游专业人才的主阵地,培养大量高素质旅游咨询师自然是其职责所在。然而,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却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岗位要求相脱节[3],培养的旅游人才难以适应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4]。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培养高端旅游咨询师,必然要有与该职业相配套、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但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难以满足这一要求。职业标准是专业教学标准制订的基础[5],因此,将旅游咨询师职业标准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当中成为解决人才培养问题的关键。
课程改革从其设计、启动、实施、评价各个环节来看,都构成复杂性系统[6]。因此,推动旅游咨询师职业标准融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这一改革,需要从复杂性理论角度入手。复杂性理论的精髓是对西方近代科学研究中的简单性思维、静态封闭、线性还原及机械决定论的扬弃和超越,强调的是复杂性、非线性、关系性及动态开放的思维方式[7]。从复杂性理论的视域审视课程改革,根本在于整合性设计并创生性实施[8],整合性设计是指对两个不太关联的事物,通过凝练、萃取相关要素进行渗透融合,创生性实施是指依据一定的体系、标准创新性地生产出新的体系并加以实施。因此,借助统整性理念和创生性理念对《职业标准》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机制进行研究,可以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课程改革,从而提升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旅游咨询师职业标准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主要障碍
《职业标准》融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是指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课程标准,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之中,并因此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构建新的教学平台。当前《职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障碍。
(一)职业标准的社会认可度有待提升
旅游咨询师这一职业在2015年的《职业分类大典》中正式提出,并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但由于提出时间太短,这一职业的内涵、性质、就业前景等还没有被社会认可。从学校层面来看,限于传统思维,高校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限定为旅行社、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旅游教育人才,还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旅游咨询师的培养,导致旅游咨询师人才培养缺失。从学生家长层面来看,近年来旅游专业人才行业内就业率低(本科旅游专业对口就业率不足20%)、跳槽率高(酒店行业学生跳槽率年均达60%以上),以及频繁的旅游从业人员负面执业报道,导致家长们对旅游专业的认同度出现下降趋势,至于新出现的旅游咨询师职业,家长自然关注较少、缺乏必要的认知。
(二)职业标准综合性与专业课程复杂性
《职业标准》在结构方面与其它职业标准是一致的,都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知识比重等4 个部分。但在内容体系方面,《职业标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表现为:一是职业功能涉及供需多个方面,即职业功能不仅包括为游客提供接待咨询、维权咨询、安全咨询、健康咨询等服务,而且包括为旅游企业(旅行社、酒店、景区)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二是知识内容涉及多个学科,旅游咨询师所需掌握的知识基本上包括了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根据2018 版《本科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等。除4+X 课程全部按此标准统一开设以外,其它课程则各个高校都会根据学校和地域特色等情况设置,因而会存在较大差异。通过网络查找及访谈调查的方式,对国内50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专业课程开设情况进行分析,大体可以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归纳成表1 所示。从表1 可以看出,课程设置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使课程体系极为复杂。所谓大而全是指专业课程当中涉及《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等必修课程,而在基础课程当中又开设《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它们之间必然存在内容交叉现象。而小而全则是指《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管理》等小方向课程一应俱全,这显然是对旅游专业方向分化而缺乏有效整合的结果,同样导致众多内容重叠现象。
《职业标准》的综合性与专业课程的复杂性必然会增加《职业标准》融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难度,加大课程统整的难度和课程创生的不确定性。
(三)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
众所周知,旅游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都非常重视校企合作,但从校企合作的深度来看显得十分不够,具体表现为:第一,合作内容泛化。校企合作内容有学校为旅游企业输送人才、提供研究报告,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学基地、实践场所等,但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学校和旅游企业由于过度追求自身利益,导致合作机制不够顺畅,合作内容泛化而不够深入。第二,合作形式单一。校企合作虽然内容广泛,但最为常见的形式只有一种,那就是学校为企业提供实习生,而对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标准的融入,企业实际很少参与,对于企业的经营而言,学校方更是无法涉入。
三、旅游咨询师职业标准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机制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复杂性理论的统整性理念和创生性理念,构建《职业标准》融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机制,如图1 所示。从图1 可以看出,《职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其基础在于良好的宏观形势,其程序包括统整和创生两个步骤,其基础在于校社企良好的合作。
图1 旅游咨询师职业标准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机制
(一)融合的基础:良好的宏观形势
实现《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融合需要克服《职业标准》认同度有限的障碍,这必须依托于良好的宏观形势,包括健康的旅游业发展态势和优质的旅游教育。
1.健康的旅游业发展态势。判断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依据主要有:第一,较高的增长速度。我国旅游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保持着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不仅快于其它服务业,而且也明显高于GDP 的增长。第二,合理的产业结构。自改革开放至21 世纪初的前十年,我国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处于产业规模扩张期,结构基本合理。进入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后,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不够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产能过剩现象十分突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必须依靠国家的宏观政策引导,另一方面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支撑,这实际上为旅游咨询师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第三,良好的发展前景。包括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对社会就业前景的认可两项指标。旅游产业因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息息相关,而具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潜力。然而,旅游行业的各种负面报道以及人们对从事服务业的认可度,导致社会对旅游行业就业的前景却不是很乐观。要改变人们对旅游就业的社会认知,一方面需要服务产业的发展促进人们对从事服务工作的认同;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通过对媒体的管控,促使其多报道旅游工作的正面事例,传播旅游行业正能量。
表1 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2.优质的旅游教育。优质旅游教育需具备四个条件:第一,旅游学科基础良好。受传统观念“旅游不是学问”[9]的影响,我国旅游学科自产生以来就在基础理论建设方面存在不少短板。旅游学科建设质量将直接影响旅游教育发展,因此当前需要摒弃传统思维,加强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第二,旅游师资有保障。旅游专业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属性,这就要求旅游教育师资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好是“双师型”教师。因此,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吸引和培养优质师资从事旅游教育。第三,培养模式与时俱进。旅游产业飞速发展,各种新业态层出不穷。旅游人才培养必须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潮流,紧密对接新业态下的新职业,这就要求旅游教育部门不断明晰培养目标,拓宽培养路径,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第四,旅游人才职业忠诚度高。旅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针对我国培养的旅游人才在行业内就业率一直很低这一状况,必须加强旅游职业认知教育,增强学生对旅游职业发展的认同,从而有效提升在旅游行业就业的忠诚度。
(二)融合的程序:一个“统整”一个“创生”
1.旅游咨询师职业标准统整于旅游管理专业标准。《职业标准》涵盖助理旅游咨询师、旅游咨询师和高级旅游咨询师3 个等级,包括旅游接待咨询、维权咨询、安全咨询、健康咨询以及旅行社、酒店、景区管理咨询等7 项职业功能。标准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但均包含职业道德、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内容。《专业标准》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保障等多项内容,其中培养规格是核心内容,在标准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而,培养规格也就成为《职业标准》统整于《专业标准》的关键。培养规格的内容主要包括创新创业要求、素质要求、知识要求、专业能力要求。
表2 依据旅游管理专业标准设置的专业课程
《职业标准》统整于《专业标准》,需要做到几个融合(如图2 所示)。
图2 旅游咨询师职业标准统整于旅游管理专业标准
第一,《职业标准》中的职业道德融入《专业标准》的素质要求当中。《专业标准》强调“培养具备职业认同感、职业责任感和职业素质的旅游人才”,《职业标准》强调“旅游咨询师要敬业爱岗、尽责守信、热情主动”。将《职业标准》中的职业道德融入《专业标准》中的素质要求,实际上就是要尽力培养学生对旅游咨询师这一职业的认知,增强从事旅游工作的信心与责任感,从而树立有效的职业认同,这与前面所述的优质旅游教育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第二,《职业标准》中的知识要求融入《专业标准》。《职业标准》要求旅游咨询师掌握的知识包括旅游咨询、游客出游与接待、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规划策划、旅游安全健康、旅游法律法规等知识。《专业标准》中的知识包括通识性知识、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学科发展动态及旅游法律法规知识等。《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的知识要求融合,本质上就是增强为游客服务的知识与方法,强化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有效指导的知识。第三,《职业标准》中的能力要求融入《专业标准》。《职业标准》要求旅游咨询师具备的能力包括为游客提供咨询、健康、安全服务的能力以及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咨询顾问的能力;《专业标准》中的专业能力要求包括旅游服务与管理能力,旅游实践操作能力等,这说明两者在能力要求方面基本一致。《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的能力要求融合,实际上只需要将咨询师所需要的对客健康服务能力、安全服务能力强化,并增强为旅游企业管理提供咨询顾问能力,使旅游供需能够更好地匹配。第四,《职业标准》中的综合能力融入《专业标准》中创新创业要求。旅游行业是极富创意性、创新性的行业,旅游咨询师职业的诞生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因此应当将《职业标准》中的职业道德、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统一融合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上来,以此来培养创新创业所需要的探索精神,使未来的旅游咨询师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素养。
2.依据旅游管理专业标准创生出专业课程体系。在《职业标准》统整于《专业标准》的基础上,可以依据《专业标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这些课程既有之前《专业标准》当中已经设立的专业课程,又有依据《职业标准》创生出来的新的课程。依据《职业标准》的7 大职业模块,确定具体知识项目,根据专业标准的素质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创新创业要求设定具体的课程。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有关设置的对应课程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课程可以与多个职业功能和知识项目对接,但只列出其主要对接的职业功能。比如《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除与“旅游接待咨询”职业有关之外,也与“景区管理咨询”职业有关,但更接近于前者,故放在“旅游接待咨询”职业对应的课程当中。再如《旅游创意策划》课程与景区、旅行社、酒店管理咨询均有关,但涉及景区策划工作更多,因此放在旅游景区管理咨询功能模块。具体如表2 所示。需要指出的是专业课程不仅只对应职业咨询师这一职业,其它职业,如导游、酒店经理等职业也可建立相应的融合机制,但它们之间是不矛盾的,关键看各个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当然相关职业标准之间也是可以进行融合的,在融合的基础再进行课程创生对接也是学校的一种选择。
(三)融合的保障:校社企良好的合作
《职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单靠学校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良好的校、社、企的合作。这就要求旅游相关协会为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保障,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学场所、就业机会创造条件。
1.积极发挥协会作用。职业标准是依据各行各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所做的要求[10]。《职业标准》虽然是由政府主导制订,但要确定该职业活动的内容、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则需要通过深入的旅游企业调研才可以做到。旅游行业协会是政府和旅游企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协会的力量广泛地开展岗位要求的调研,有利于科学地制订并根据旅游业态的变化适时调整《旅游咨询师》职业标准。此外,旅游协会在《职业标准》统整于《专业标准》、以及《专业标准》创生出专业课程体系方面也需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2.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越深入,《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标准》就越有保障。强化校企合作的深度,从旅游院校的角度来看,可以邀请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学校职业训练基地与相关课程的建设,也可以聘请旅游企业专家担任职业培训教师,负责入学至毕业全过程的学生职业认知、职业认同教育。从旅游企业的角度来看,可以邀请旅游专业教师挂职担任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提供管理咨询、决策咨询等实战工作,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聘请旅游专业学生承担旅游接待、旅游维权、旅游安全、旅游健康咨询与管理等工作,实现教学做合一。
注释:
①2015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②“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