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国际合作,助力“双一流”建设

2019-06-15张周洲陈越

关键词:国际合作双一流高等教育

张周洲 陈越

摘 要:“双一流”建设是党在新时期对我国高等教育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旨在推动我国高校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及综合影响力,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加助力。继“985工程”与“211工程”之后,“双一流”建设更加注重大学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协同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我国“双一流”建设,能够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资源、师生质量、管理体制、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优化,进而实现我国教育强国战略。

关键词:高等教育;“双一流”;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4-0130-03

“双一流”建设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简称,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对新时代高校教育充分审视后,立足于高等教育强国的立场,实施的又一项重大战略,这是继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新的国家战略。从2015年8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审议通过与全面部署,到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我国“双一流”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不断改革创新,加强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将有助于解决“双一流”建设的遇到的问题,使“双一流”建设取得更大突破,有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我国高校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基于当前国内外形势与高校实际做出的新的高等教育的战略部署。在原有“985工程”与“211工程”实施近20年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而“双一流”建设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推动本土高校及学科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双一流”建设是优化教育资源的创新举措

随着时代发展,如今的大学肩负的时代使命与重任务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高科技的发展,激烈的国际竞争局势,都离不开高校的参与。如何培养符合现代化需求的人才,如何优化当前高校的教育资源,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改革的主攻方向。“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立足全面深化改革实施的又一项高等教育改革措施,这也就决定了“双一流”建设改革创新的属性。当前我国的教育资源垄断化与多元化并存,虽然西部仍保有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已经大不如从前,教育资源也来越往经济发达地区集中,且受地域限制,视野日益变窄,格局日益变小。“双一流”建设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推动高校按着多元化、层次化、综合化的规律,不断优化教育资源,从而创新教育方法,丰富教学形式,培育一流学科,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

(二)“双一流”建设是构建本土高校学科优势的现实路径

我国高等教育从清末民国起步时期学习德日模式,建国初期照搬苏联模式,改革开放后又借鉴美国模式,走了不少弯路,时至今日仍处在艰辛探索阶段。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将国际化战略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这对整合校际教育资源、壮大自身实力有很大帮助,也有助于构建本土优势学科。“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建设一流学科,也就是要建立在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当前我国很多学科建设模式均源自西方,这就决定其与西方的社会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是根植于古希腊哲学思想体系的,也必然决定我国的学科体系与我国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或多或少存在不兼容之处。“双一流”建设就是要立足于本土,吸收西方的先进经验,建设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中国大学”。

(三)“双一流”建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载体

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审议通过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迈上了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加快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更是旨在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提高的紧迫性与必然性。从科教兴国战略到高等教育兴国,我国历来重视教育与人才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强大的师资力量、专业科研队伍、优秀的生源输送、高端实用的科研成果都是构筑我国科教一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为整个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优质的师资、培养优秀的学生和科研能力发展能够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的竞争力、社会声望及对社会进步的贡献率。“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兴国的重要举措,更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举措。在新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流的高校是社会活力的体现,一流的学科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我国“双一流”建设面临的问题

我国“双一流”建设既是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的方向,也应当成为突破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困境、防止走入误区的行动指南。在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20年时间里,我国高等院校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部分高校在世界具有了一定影响力,但与国际知名高校相比较,我们存在着身份固化、资源不均、学科建设落后、综合影响力偏低等问题。

(一)我国高校建设中身份固化、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自1998年5月我国提出建设“985工程”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一直走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基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以及一期二期工程实施情况,在2008年确立了39所“985工程高校”、112所“211工程高校”和若干“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在高等教育战略实施的十几年里,教育资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部分高校身份日趋固化,竞争力逐渐降低。由于“985工程”或者“211工程”缺乏末位淘汰制,入选的高校等于进入保险箱,不仅享受优惠政策以及专项拨款,在招生、大型基金项目审批等方面也享有优先权,这导致一些高校不思进取,浪费了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及经费。另外,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在世界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经费又集中于“985工程”与“211工程”上,导致普通高校被忽视,延迟了它们的发展。同时北京、上海、江苏、湖北、陕西集中了全国大多数的“985”与“211”高校,高等教育地域垄断与身份固化日益严重。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才推出“双一流工程”,目的在于解决以上问题,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师资力量薄弱,学科建设落后

教师是高校教学之本,是高校教学质量、学科建设、科研工作等的核心力量。只有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才能有一流的高校、一流的学生、一流的教学科研成果。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却存在着教学资源分布不平衡、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会严重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学科建设也会受到波及。国外顶尖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都是从源头就开始抓起,在招聘阶段就把好质量关,把目标锁定在名校高才生身上;到任后鼓励他们开展学术交流,并加强教学实践锻炼;优秀的学术团队一般是由梯队式的师资队伍构成,成员的年龄梯次合理,学术团队由一至两名学术带头人和一批有才干的青年学者组成。师资队伍内部既共同商议教学科研计划,对外开展学术活动,实现资源的共享。但在国内,许多高校的学术带头人往往由行政领导担任,科研实力不足;教研团队年龄梯次不合理,更看重职称与辈分,专业分布也不十分合理。师资力量薄弱、科研能力不足,最终导致学科建设落后,从而影响了学科影响力,也就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师资队伍与学科建设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没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建立优秀的学科。

(三)考核的唯指标论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制约因素

在“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出台前,我国高等院校唯指标论倾向十分严重。ESI学科、SCI论文、国际国内专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总量、国家三大奖获奖数、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共同构成高等院校各种考核的核心内容。在高等院校的对外宣传及推广上,这些指标也会成为重中之重,俨然成为衡量高校好坏的唯一尺度。在这样的考评体系下,我国高等院校呈现功利色彩严重、唯指标论、忽视一般教学科研规律的情况。在国外,SCI和SSCI论文是作为资源检索的参考体系,并不是学术成绩的唯一依据。

三、深化国际合作对“双一流”建设的意义

(一)高校国际合作的概念

高校国际合作是在全世界范围与国外高校开展的学术交流、师资共享、学生交流以及其他方式的合作总称。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学自国外,是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吸取精华、革除弊端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起来的。要想搞好“双一流”建设,开展国际合作至关重要。开展国际合作有助于我们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过程中革除僵化思维,推动师资力量提升,带动学科建设,优化高校教研环境,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深化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1.有助于打破高校身份固化,促进其个性发展

国际合作是当前高等院校提升自身影响力、优化自身资源的重要途径。我国高等院校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过于依赖国家政策倾斜与地方财政扶持,尤其是在“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实施上,虽一定程度推动了我国部分高等院校的国际化与综合性的发展,但也造成了高校身份固化、个性发展不足等问题。在与国外高校交流的过程中,国外高校的办学理念、师资培养以及高校的统筹规划等都值得我们学习,这些对我国高校改革、开展“双一流”建设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国外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更会注重高校的主体性建设,有序开展高校之间的竞争,并不存在身份固化等问题。我国开展“双一流”建设,就是要打破高校身份固化,促进院校之间的有序竞争,激活高校的发展活力。

2.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推动学科建设

国际合作最根本的是人与人、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合作。学术注重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听见不同的声音,了解不同的校情,有助于开拓思维,激发自身活力,对于高等院校培养有创造性、探索性的学术人才,提高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也是有帮助的。“双一流”建设强调的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一流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部分,一流学科是高等院校教书育人的金字招牌。国际合作中的师资与经验交流将会推动我国“双一流”建设中的知识体系构建与院系组织体系构建,进而推动我国大学的“双一流”建设。

3.有利于营造国内高校优质教学科研环境,推进高校体制改革

我国高校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唯指标论以及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制约着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步伐。而借鉴国外的成熟的教学、科研经验对优化国内高校的体制机制大有帮助。国外高等院校在教研管理上分工较为明确,并不会对教研人员采取一根标尺衡量绩效的标准,而是采用多元化、综合化的手段考评;并不会执着于数量的考察,而是专注于学术成果先进性及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国外更开放、更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对我国“双一流”建设也具有一定启示。

4.有助于提升我国高校教学质量,打造高校知名品牌

开展国际合作可以大幅提升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打造国内高校的知名品牌,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同时推动“双一流”建设更好更快发展,进而实现人才兴国与科教兴国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张敏.“双一流”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方略[J].江苏高教,2016,(06).

〔3〕罗向阳.“双一流”建设:误区、基点与本土化[J].現代教育管理,2016,(10).

〔4〕潘静.“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行动框架[J].江苏高教,2016,(05).

〔5〕倪佳瑜,刘焕明.防控学术权力滥用:高校科研诚信制度建设的关键[J].中国高校科技,2017,(05).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猜你喜欢

国际合作双一流高等教育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Programs in Software Colleges of China
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背景、风险及应对策略
探析农业类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培养农业人才的路径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