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任务“链接”文言文教学
2019-06-15朱琳
朱琳
[摘 要]古代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学生通过阅读文言文,能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教师可借助“任务链”,交给学生一把主动“学习文言文”的钥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文言文阅读真正发生。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任务链”;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3-0015-02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诗文选篇占所有选篇的一半左右,这些文质兼美的古代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何能让刚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既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又随文学习“言”(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进而理解“文”,并最终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呢?笔者以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的《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通过设置“任务链”进行了文言文教学的一些尝试。
一、设置“任务链”
1.用现代汉语和文言文表演对话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两则》中的《陈太丘与友期行》,请大家自读全文,圈画出不太理解的地方。
师:在这则故事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出示幻灯片:友人与元方的对话)你能和你的搭档合作读一读吗?
师:对话中有一个字的读音和我们平时读的不太一样,哪一个呢?
师:“不”在这里和“否”的意思是一样的,念“fǒu”。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这段对话,注意读准字音。
师:故事中的对话发生在东汉魏晋时代,在2018年9月28日的今天,亲爱的同学们你会和别人这样对话交流吗?为什么?
生:肯定不会(笑)。那是古代人说的话,和我们现在的表达不太一样。
师: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不是两种割裂而独立的语言。古代汉语历经时代的变迁和发展,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它们一脉相承,有紧密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例如有些词的意思和现在已经不太一样了,我们都知道“去”在古代是离开的意思,你还能在这段对话中找到其他例子吗?
生纷纷举例:“期”现在指的是日期,古代是约定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对话,然后请和搭档将对话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
2.分析文章内容,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听了同学们的合作对话,老师感觉到了些许的针锋相对。我们一起来读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师:在回答问题之前请你说说文章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生质疑:不能理解“过中不至,太丘舍去”与“下车引之”的意思。
(学生释疑)
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称”的变化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
师:从故事来看,元方与友人都生气了,后果很严重。那么对话中到底有什么被我们忽略了呢?请大家将这段对话分为你来我往的两个回合。且看第一回合(播放幻灯片:元方与友人的第一次对话)。
师:大家齐读。这里友人生气了么?你从何而知呢?
生:没生气。因为友人说“尊君在不”,“尊君”是对别人的尊称,说明友人现在还没发怒。
师:很好,你关注到了人称这一细节。在正常的交往活动中,若要对别人示以尊重,可以使用尊称、敬辞,例如令、高、惠、贤……
生:我们今天也常会用到尊称、敬辞,比如“您”。
师:是的,一般来说,称呼别人用尊称,而说自己或者与自己相关的人的时候,又往往用谦辞,以示谦逊。例如:愚、拙、小、鄙……同学们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尊称与谦称,不妨看看课后的附录。
师:再来看第二回合的对话,齐读(幻灯片:元方和友人的第二次对话)。
师:这里是谁生气了?从何而知?
生:元方,他骂友人“非人哉”。(学生笑)
师:在孩子面前骂孩子父亲,按照常理,你觉得作为孩子的元方会生气么?
生:会生气。
师:可是为什么元方却用了尊称“君“来称呼友人呢?
生:因为元方是个懂礼貌的孩子。
师:一方无礼无信,一方克制守礼。我们再来读读这段有意思的对话。
师:接下来,友人下车给元方赔礼道歉了,有礼守信的元方怎么做才合情合理呢?
生:原谅友人。
师:而文中的元方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元方入门不顾。”
4.从一篇文章走进一部书
师:故事出自《世说新语·方正》。“方正”指正直,而正直是中华民族一贯重视的优良品德。在《世说新语》中“方正”的人物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去读一读《世说新语》,了解魏晋时代那些生动的人物和故事,领略古人言行的谦逊有礼。
二、教后反思
1.趣味引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刚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尚有儿童天真、好奇的天性。这节课选择了学生喜欢的对话和表演来引导学习,使得学生在一次次的对话中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不同,在一次次的表演中加深对古人“方正”的认知。这节课笔者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引导他们主动走近文言文,走进文言文。同时,用一篇文言文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指路”及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从读一篇文章到读一本书。
2.任務设置,教授学生学习方法
常规文言文的教学不外乎从整体感知到字句解释,从写作手法分析再到主旨思想的理解,这样生硬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之感。本课则尝试打破文言文教学的常规结构,设计了一条“任务链”:初识文言文——走近文言文——走进文言文——文言指路。初识文言文,通过两次对话表演了解语言的变迁,理解词语的古今含义,初步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走近文言文,了解对话产生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走进文言文,看一看文章除了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还包含了哪些东西。从对话中的称呼,理解敬辞谦辞的用法;从谦辞敬辞的用法,理解人物的品性;从人物的品性,了解魏晋风流,以上这些一环紧扣一环,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也使得学生明白了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要翻译文章,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了解传统文化。新课程标准强调应适度强化文言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学生通过喜欢的活动和方式,可以领略精练简约的文言文所蕴含的魅力。
3.变式训练,完善学生学习方式
本节课适当穿插讨论、表演等,充分进行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整个课堂都活了起来。本节课笔者让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了课文,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走进课文去吮吸书中的丰富营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语言的学习靠的主要是形象思维,没有反复地朗读是领悟不出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更不能有效地发展想象能力。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演、自己写(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想象陈太丘回家后的故事),使得课堂活泼、有趣,充满活力。当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时,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通过集体交流,总结得失,归纳经验,从而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胡礼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J].语文教学通讯,2018(8):10-13.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