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书中焉字的音义关系小考

2019-06-14张翼

北方文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音义注音释文

张翼

摘要:古代韵书中焉字主要有两读,用作疑问代词读作影母,其余非疑问用法一般都读作匣母。本文考察几种音义著作中焉的音义配合关系,发现各家注音与韵书高度一致。《经典释文》中偶有两音兼注的例子,或是对如何断句有不同理解,或是对语义有不同理解。焉字产生两读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区别疑问和非疑问用法,避免混淆。

关键词:焉;音义关系;经典释文

在古代韵书中“焉”字主要有两个读音,分别读影母和匣母。如《王一》中有两读,於乾反,何;又矣乾反,语已声。《群经音辨》:“焉,何也,常居语初(於乾切);巳也,常居语末(於乾切)。”《广韵》大致相同,唯尚有元韻一读,从释义看,可能是於虔反的不辨義異讀。

焉字在《经典释文》中注音161次(包括下同,下……同),史记中注音3次,慧琳《一切经音义》注音6次,《扬子法言音义》注音8次(不含下同)。

除了专有名词的注音,以上各家的注音中,用于句首(或谓语前)作疑问代词[1]的“焉”,都读影母,而其余用于非疑问句中用作兼词、语气词或助词的“焉”各家大多不出音注,读如字,即匣母。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的“焉”各家区别甚严。

在《经典释文》的注音中,1次注“如字”,6次兼注於虔反和如字,1次注“音夷”,其余均注於虔反。仅注“於虔反”的句例都是疑问句,按照询问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对处所进行询问

(1)《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

也可表反问:

(2)《左传·襄二十七年》:政其焉往?

这种反问用法进一步虚化,处所的意义渐渐淡化,就形成了询问事理的用法。

2.询问事理,怎么,哪里,多表反问

(3)《礼记·檀弓》:焉得而弗哭?

由于这种用法是由1发展而来,所以有些例句中的焉即可以看做询问处所又可以看做询问事理。如:

(4)《左传·庄六年》:而君焉取余?

以上《释文》均读影母,《释文》中只给一例不用于疑问的“焉”字注为影母:

(5)《公羊传·桓二年》:趋而救之,皆死焉。

本例周祖谟先生在《<颜氏家训·音辞篇>注补》[2]中以为陆德明“殆误”。由于释文中一百多例注音仅此一例与通例相违,因此很有可能是受杜注的影响而误。

以上是只注於虔反的句例,此外,《释文》中有1条注为如字,用作助词,复指宾语。

(6)《左传·襄三十年》:必大焉先。

本句中的“焉”字复指宾语,作用相当于复指宾语的“是”,《国语·周语中》作:“必大是先”。焉的这种用法经传中比较少见,故陆德明出音注。

《释文》中还有6次不仅注了於虔反,还注如字,其中2条是由于对如何断句有不同的理解。

(7)《左传·成十年》:惧伤我,焉逃之?释文:“惧伤我”,绝句。焉,徐,於虔反;一读如字,属上句;逃之,绝句。

(8)《论语·公冶长》: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释文》认为例7焉如果属下句,则读影母。如果属上句,则读匣母。但是陆德明把匣母的读法注为“一音”,说明他以为如字的读法不正确,不应当属上句。从上下文义看,本例为疑问句,“焉”字应当读影母。例8《释文》注如字,则焉字属上,又引卫瓘说认为焉字属下,则读影母。按本句“焉”字今一般从上。

《释文》中还有1条用作复指宾语的助词,读为如字:

(9)《左传·隐六年》:晋、郑焉依。

按例9中的“焉”字用法同例6,当音“如字”,可能有别家有影母一读,故陆德明又言“或於虔反,非”。

另外3条是对语义的理解不同:

(10)《诗·小雅·白驹》:于焉逍遥?释文:焉,於虔反,又如字。

胡承珙《毛诗后笺》引陈启源的说法认为郑笺和正义都不取匣母(如字)一读,又引《颜氏家训》认为此处焉当读影母,“于焉”义为“在何处”,“旧说以于焉为于此,非是”。胡承珙所说的旧说当指朱熹《诗集传》,朱熹把这里的“于焉”解释为“于此”。陈奂《诗毛氏传疏》引《玉篇》:“焉,是也”,也认为当义为“于是”。陆德明注如字,恐怕是根据这种说法。从上下文来看,似乎应当从朱熹训作“是”。古书中“焉”可以用作指示代词,如贾谊《新书·解悬》:“于焉信威广德难。”另外,从古书的实际用例来看“焉”字作疑问代词时,前均不用“于”字。

(11)《礼记·三年问》:加隆焉尔也。焉使倍之,故再期也。

本例《释文》注如字,又以於虔反为一音。本句《正义》曰:“焉犹然也……然,犹如是。”“然”字做副词表示“于是”的意思,如《史记·孔子世家》:“灵公曰:‘善。然不伐蒲”。“焉”也有“于是”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古书中“焉”字可以训为“于”,也可以训为“于是”,如本例中的用法。则本例中的“焉”也是同样的用法,释文中这种用法的“焉”均不注音,如《礼记·祭义》:“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故本例陆德明以如字为首音,以“於虔反”为一音,表明这个读音不可取。

(12)《左传·昭九年》:入我郊甸,则戎焉取之。

本例《释文》也同时注了两读。本句《正义》认为“焉”字表疑问,询问事理,故读焉为於虔反。杨伯峻先生认为这个“焉”是“于是”的意思[3],则同例11,当读如字。

《释文》中还有一例的注音为“音夷”:

(13)《周礼·秋官·行夫》:居于其国,则掌行人之劳辱事焉,使则介之。

郑玄注:“故书曰夷使。”孙诒让《周礼正义》认为旧本本句“使则介”上多一个“夷”字,“《释文》出‘焉使,云‘刘焉音夷,则刘昌宗以夷为焉之异文。”王引之认为焉字当属上,段注以为焉字属下句(见上例),或误。

焉字的不同读音,最早记载于《颜氏家训·音辞篇》。自颜之推提到“自葛洪要用字苑分焉字音训”,后代学者多认为焉的两读是人为所致。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一字两读条即持此说,他认为葛洪认为制造了这两个异读,而南朝的学者继承了他的学说,北方学者(即颜之推)并未接受这种分别,直到陆法言《切韵》风行之后,焉字两读才真正确立下来。按此说不可信,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已辨之甚明[4],此不赘述。

焉字分为两读,可能与区别疑问和非疑问有关。由于在句首“焉”既可表疑问也可作副词表“于是”,如第12句,极易产生混淆,如果不用读音区分,势必会产生歧义。

参考文献:

[1]王力著.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周祖谟著.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孙玉文著.汉语变调构词研究[M].北京:商務印书馆,2007.

猜你喜欢

音义注音释文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音有变化
“普洱”音义考
东巴文从音补到注音式形声字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