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传统造型美学影响下的装饰浮雕创作思路探究

2019-06-14张晓静

神州·下旬刊 2019年5期

张晓静

摘要:中国传统造型美学追求的是传神之路,事实上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依据自己几千年的特有民族传统精神气质而产生特有的创作规律,我国造型艺术与当代社会中技术美学的结合,促使科技与设计创作的融汇,并促使我们走向多样化的艺术思维创作方式。这种创作方式包括激发我们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研究不同的审美对象,并由多维、多向、多因素、多层次的立体视觉出发得出合一的规律性认识。

关键词:中国传统造型美学;装饰浮雕;创作思路

中国传统造型美学追求的是传神之路,所谓传神:追求神似不拘泥于形似,是中国造型艺术的典型特点之一。首先要求创作者具备一双多情而富有思维的眼睛,由意生神,升华和提炼感情,把自然形象转化成情感表达的“符号”。苏连第曾这样分析:“造型当以神造型,以神为魂,以形为貌,达到以魂附体,形神一体;而神有我神、他神。入他神者,我化为物,入我神者,物化为我,合二为一则神全矣。”意在说明造型本身需要依托自然原型,但更是对于这种原型的一种人为的提炼和升华,所谓艺术创造,便是区别于“自然原型”的艺术创作。

事实上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依据自己几千年的特有民族传统精神气质而产生特有的创作规律,就造型的精神含量来讲,越具体就越单一,越抽象就越深邃,换句话说就是造型不是过多元素的堆砌,而是对于意象把握精到,丰富是对于审美情意的变异,单纯才是审美情意的专一。以汉代画像石中的斗牛图为例分析,画面中那或要狂奔又或要角抵的公牛造型,似有宁死不屈、只进不退的蛮横劲,线条清朗而豪放,驯牛人或在抵御或在调教,造型概括而稳重,夸张中不失真实,因而图案中夸张的越充分就越能神似。

1、数字时代装饰浮雕创作对于传统造型美学继承的必要

我国造型艺术与当代社会中技术美学的结合,促使科技与设计创作的融汇,并促使我们走向多样化的艺术思维创作方式。这种创作方式包括激发我们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研究不同的审美对象,并由多维、多向、多因素、多层次的立体视觉出发得出合一的规律性认识。由过去的“风马牛不相及”化作现代的“风马牛效应”,探索并寻求传统技术与现代化生产之间的矛盾演化和统一,使之自成一体。这在现代的设计中都不乏鲜明的实例。

装饰浮雕作为当代公共空间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存在形式,其中装饰代表的不仅仅是“装饰性”,重要的是从秩序、线条、形式、色彩等方面带给人们审美的愉悦感,并从文化层面满足人们精神层次的需求。随着数字化制作技术的介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型,装饰浮雕在当代公共空间存在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它强调形态的隐喻和象征、文化和历史文脉的传承,同时主张新旧融合,兼容并序的折衷主义立场,有些还同时具备一定的现实性和游戏性,强调设计手段的综合性和戏剧性。数字化技术介入装饰浮雕设计后,实体的形状、材料、色彩、质感及相互间的组成关系产生不同的化学效应,将组合空间中的不同单一空间聚合,并随之产生传统浮雕无法达到的空间对比。装饰浮雕通过数字制作技术在大小,开合、质感、量感,明暗等方面更加精致的呈现出“变奏曲式”的构成特点;反复的空间构成,则以空间的重复与再现的连续形式,呈现出“回旋曲式”的韵律感。不同块面相互渗透穿插、相互咬合。

2、数字时代装饰浮雕创作的一般规律研究

装饰浮雕创作原则约为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主题契合。组成一件装饰浮雕作品的元素包括材料、造型和色彩。材料是作品创意的载体,设计师通过发挥不同的材料的特质,创作出符合创作主题的装饰浮雕作品。而造型是装饰浮雕创作的关键,造型既要讲究物体具象形状,又要提取概括和升华具象物体的形状,还要加之人为主观的组合重构。色彩是情感表达的催化剂,浮雕作品中的表面肌理总能引起观赏者最直接的审美体验。其次,作品要与环境协调。装饰浮雕的存在依附于环境,通过公共空间可以为装饰浮雕提供展示场域。为此,设计者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设计作品需要应当适应相应的公共空间,考虑耐久性和适合度,整体给人视觉和心理上的合一感。再次,进行浮雕创作之前需要对存在场域进行多次实地勘察,确定装饰浮雕所处的环境(光源、方位等),为增强作品的适合度提供依据。

装饰浮雕创作因存在于公共场域,它的创作及存在意义也将受到人文环境的制约。在创作与构思之中要进行必要的梳理,将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类,提取符合相关人文语境的元素,以满足受众的视觉和心理需求。装饰浮雕的创作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為本”体现在重视共性和个性的社会心理特征,考虑装饰浮雕中不同元素与观赏者的情感及心理审美情趣产生共鸣。

当代浮雕艺术创作的基本路径:

根据浮雕艺术语言的创作原则,浮雕艺术的创作路径分为:一是从整体分析到素材提取。灵感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源泉所在,但没有文化积淀和生活感悟的灵感往往如沙上建塔。浮雕艺术语言的创作必须考虑浮雕所表达的主题理念、浮雕周边环境和场域等问题,根据以上问题整体分析,才能提炼出所需要的艺术素材。在此基础上艺术家凭借长期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以获得敏锐的绘画灵感。二是从场景构思到整体设计。综合考虑后,通过小样等进一步确定浮雕形式构成、光线、色彩、材料、视觉空间、形体、风格等,并设计小稿,注意构图、透视、表现、层次等多重因素。三是从泥塑塑造到浮雕成型。即先制作浮雕板,进行塑造前期准备,再将设计好的小稿按比例勾画到版面,进行定型塑造;再不断的深入塑造细致刻画;最后进行统一调整,进行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在体量上、层次上、肌理上、疏密上、节奏上、空间上、比例上、透视上的相互关系的调整,达到最佳效果。①

注释:

《装饰雕塑》,王铁城 刘玉婷,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年 85页

参考文献:

[1]王铁成,刘玉庭.装饰雕塑[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苏连第,李慧娟.中国造型艺术[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