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2019-06-14林欣浩
林欣浩
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帝国之间的战争是中国古代史的一大主题,也是对中原帝国的一大考验。处理不好这层关系的帝国,轻则带来重大的经济负担,重则直接被侵略灭亡。中国历史上的西晋、宋朝和明朝,都直接亡于北方民族的入侵。
为什么在几千年里,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一直都在征战不休呢?
一般人看打仗就跟看足球比赛一样,只看输赢,赢了就高兴,输了就叹气。这种对战争的看法忽视了一件重要的事:打仗是要花掉生命和金钱的,战争的本质是国力的比拼,是一场互相毁灭的游戏。但是,不拼命又不行。战争事关国家存亡,一旦打败,就什么都没有了。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战争是一场互相毁灭的游戏,那为什么还会有人发动战争呢?
虽然从人类整体的角度看,战争是一个负收益的行为,但是站在战争发动者的角度看,战争有可能是划算的。只要收益大于成本,就有发动战争的理由。
汉武帝几次远征匈奴,打了几场彪炳史册的胜仗,这些战争的成本和收益是怎么样的呢?
成本是惊人的。
汉武帝取胜的一个原因是组织了一支比匈奴人数还多的骑兵部队。汉武帝那四十五万匹马花了许多许多钱。
战争中战马的消耗量十分惊人。汉武帝打败匈奴的那场最大的胜仗,汉军出动了约十四万匹战马,损失了约十一万匹。一场大胜仗都损失成这样,那一般的战争还怎么打?打完仗,人家游牧民族回去随便找一个牧场,养几年,马匹又都出来了。你汉军回到长城内,还得花费巨资重新养马,你玩得起吗?
更可怕的是,汉军深入北方的代价太大了。
农耕地区经济富足,农民都被束缚在土地上,想跑也跑不到哪里去。所以游牧民族入侵的时候,一路劫掠就可以完成补给,甚至打了败仗往回撤的时候都可以一路抢掠着回去。
相反,游牧地区生产力低,人口非常稀少,一片极为广阔的草场也养不了多少家畜,人数庞大的农耕远征军到了草原上,光靠劫掠是没法支撑的。而且游牧民族还可以举家迁移,听到汉军要来,早早地躲远了就是。农耕远征军只能靠自己带的补给。汉武帝选择了一个非常烧钱的办法:让远征军随身带着几十万人的补给兵团。
问题是,这几十万人也要吃饭啊。所以,汉武帝是靠多支出了几十万人的人力与口粮来解决补给问题。
汉武帝花了那么一大笔钱打仗,那他收到想要的结果了吗?
汉武帝之所以要组织远征军深入大漠,为的是彻底消灭匈奴,让游牧民族再也不来入侵,保持北方边境的长治久安。假如真的能实现这个目标,花的这些钱倒是真值——比起修长城、派兵驻守的钱来说,远征的这点花费就不算什么了。
但是,就在汉武帝获得最大的那场胜利之后仅仅七年,匈奴就卷土重来。
为什么汉军不能把匈奴彻底剿灭呢?
直接原因是北方太大,游牧民族善于迁徙,只要暂时避开汉军的刀锋,等到汉军退兵后再找一块肥美的草原就可以恢復生机。那汉军为什么要退兵呢?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土地,为什么不永久地占领呢?
问题是,驻守草场的军队吃什么呢?
游牧民族之所以放牧而不种田,是因为北方草原地区降水量小,只能生长牧草,根本就种不了田。
或许有人会说,种不了田没关系,也可以像游牧民族一样,靠吃牛羊为生啊。
别忘了,靠草场来饲养牛羊需要极大一片草场。畜牲在一个地方吃着吃着,草就不够了,必须迁移。所以,畜牧者要想在草原上建立一个定居点是很难的。
或许有人会说,建立不了就建立不了呗,那我们干脆让北方的军队像游牧民族那样到处迁徙,逐草而居,养一支强大的骑兵来保卫南方的农耕帝国,这不是更厉害吗?
这里的问题是,假如你是这个负责保卫边疆的军队将领,你手下有一大群厉害的骑兵,有一大群牛羊,吃喝不求人,又远离朝廷,你为什么不造反独立?
郡县制社会之所以不会像分封制社会那样容易让地方政权独立,是因为在郡县制下,朝廷直接管理基层百姓,掌握每一个百姓的户口,这样,地方很难截留百姓的赋税。朝廷又亲自任免地方官,经常更换任命,还有多个系统的官员互相监督。有这些措施才能保证地方势力不脱离朝廷控制。
而一个游荡在外的游牧部落,朝廷连人家在哪儿都不一定知道,怎么去掌握每一个百姓的户口?怎么派官员监督?在历史上,中国古代有过一些北迁进入草原的军队,迁徙一段时间后,他们就逐渐变成游牧民族,完全脱离中原朝廷的影响了。
类似的,当游牧民族长期占领农耕地区的时候,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自然会选择农耕的生产方式,结果是经济水平提高,但军事战斗力下降,往往打不过北方后起的其他游牧民族。典型的例子如北魏、西夏、辽、金……
总之,汉武帝就算花钱再多,也不可能彻底消灭匈奴。
汉武帝大获全胜之后没几年,匈奴就卷土重来。汉武帝不得不重新组织昂贵的军队,又和匈奴发生了好几次大战。这几次战争汉军基本上没有占到便宜:几次因为找不到敌人无功而返,还有两次主力被彻底歼灭,甚至统帅都投降了匈奴。
这几次失败以后,汉武帝公开发表《罪己诏》,检讨自己穷兵黩武的策略,停止对匈奴用兵。
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同时面临两个考量:成本和收益。国家和人一样,一个合格的国君,他的职责是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去选择净收益最大的那种国策。
比如领土问题,有人觉得,领土的价值高于一切,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卫领土,不计成本。但对于一个关心净收益的帝王,他考虑的问题是:占有这块领土的收益是否大过成本?如果收益太小,成本太高,那还不如不占,否则就是在无谓地浪费民脂民膏了。
这就是汉匈和亲背后的逻辑。
如果有能力入侵汉帝国的话,谁愿意俯首称臣呢?如果有能力剿灭匈奴的话,谁愿意把宫女白白送给人家呢?正因为匈奴和汉帝国都发现,在这场成本与收益的游戏中,和平的收益要远远大于战争,所以大家才有机会坐下来和谈。
(摘自《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