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距离的“远”和“近”

2019-06-14蔡彤宇

艺术评鉴 2019年8期

蔡彤宇

摘要:拍摄距离的“远”和“近”,在不同层面去理解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类型的摄影作品,对“远”和“近”的要求也不一样。要解决好“如何拍”“拍什么”“为何拍”“如何用”等摄影难题,就要辩证地看待摄影距离的“远”和“近”,处理好摄影的“远”和“近”的关系。

关键词:摄影距离   摄影方法   摄影类型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178-03

著名战地摄影师卡帕说过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对于这句话的解读,当然可以直接从战地摄影的技术角度来理解,越近越能够拍出震撼人心的照片。每一个摄影人在拍摄时,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靠“近”点还是离“远”点,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拍摄距离的问题,还是一个内心情感的投入问题;这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创作思路问题。就如何看待摄影距离的“远”和“近”,本文在此做一些粗略的探讨。

一、技术要求上的“远”和“近”

摄影距离的远和近,首先体现的是一种技术的要求。摄影与绘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画家可以原地不动,就可以手绘全景和局部画面,但摄影不行。摄影要通过相机来成像,除了更换不同焦距的镜头来拍摄全景或局部画面,还可以通过移动机位来获得全景或局部画面,这时的靠“近”点还是离“远”点,一般指的是物理距离,纯粹是技术上的需要。众所周知的微距摄影,就必须是靠近被摄物进行拍摄的。

还有一种是获取某种艺术效果的需要,如使用广角镜头时,靠近拍摄可以夸张前景,产生强烈的透视效果,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二、创作方法上的 “远”和“近”

在摄影的创作方法上,对“近”和“远”也有不同讲究。我们总是强调,要贴近生活,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就有了“离生活越近,离艺术越近”的说法。摄影具有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具备的纪实功能,这种镜面反映的能力,有时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是一股真实的力量,有很强地说服力和公信力;也可以是片面和膚浅,起了误导甚至欺骗的作用。要抵抗这种片面和肤浅,达到一种深刻的真实,必然要近距离地观察体验生活,才能看到生活的细节,发现生活的本质,最终激发摄影家的创作灵感,将情感融入拍摄中,产生伟大的摄影作品。这个道理应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现在容易被忽视的是另外一点,即拍摄时要离拍摄本身远一点。这当然不是指机位问题,指是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是跳出摄影本身去进行思考。

(一)离得远一点,有助于解决“如何拍”的问题

摄影不同绘画,绘画只要不是临摹,不同画家面对同一场景的手绘往往千差万别;摄影依赖相机进行拍摄,通过机器成像,极容易拍出同质的画面,两个摄影师面对同一场景,拍出几乎一模一样的照片完全不出奇。因此要拍出独特的照片,按快门前的取景构图以及拍摄时机的瞬间把握,就非常重要,几乎决定了照片的个性和美感。这时,摄影师既要有激情,也要适当的冷静,要从具体事件或现象中适当地抽身而出,不要被场面的人和事感动过度,以致遮蔽双眼,看不清具象背后的抽象,即点、线、面等等平面元素,要冷静地观察,从内容上对拍摄内容快速地筛选,从形式上画面进行精准地剪裁,才能拍出符合审美原则又带有个性化的摄影作品。

除了构图和瞬间的把握,摄影方法还有很丰富的选择。如体育摄影,摄影师为了记录肉眼可见的运动场景,往往使用高速快门凝固高速动作,这是体育摄影的常规手法。此外,还可以用慢门、多重曝光、移轴拍摄等等方法进行拍摄,以获得单凭肉眼观察不到的影像,形成不同艺术效果的照片,这些都需要摄影师跳出所摄即所见的思维模式来选择不同的拍摄方法。

至于商业摄影怎么拍,有时恰恰不是从摄影本身来考虑的。它要以各种市场调查为前提,经过严谨的分析与论证,选用最合适的拍摄方法进行拍摄,使照片具有宣传推广产品的实用效果;商业摄影还要与整个策划推广方案相匹配,商业摄影只是整个策划推广方案中的一部分,商业摄影的质量如何,还要看它能否提升整个策划推广方案的效力,最终推动整个策划推广方案的实施。因此,商业摄影的决定因素往往不是摄影,是摄影以外的因素,摄影师是根据客户要求和商品的形象设计来选择合适的拍摄方法的。

(二)离得远一点,有助于解决还可以解决“拍什么”的问题

摄影师除了面对上面所说的“怎么拍”的难题,还会思考“拍什么”这一问题。摄影除了职业行为,个人创作在内容上有绝对的自由度,巨大的创作空间也容易使摄影师陷入迷茫,普遍困惑于如何寻找新的摄影题材,到底拍什么才有价值,才有意义。因为摄影面对的往往只是社会和生活的某一局部,某一切面,如果仅针对某一具体事件就事论事,往往不容易看清其价值和意义。有时要跳出具体事件本身,从更高的角度、更宽的视野去评判,才能找出事件真正意义之所在。

例如著名摄影家解海龙拍摄的著名作品《大眼睛》,是他早期拍摄的反映贫困地区的孩子的读书问题的摄影专题的其中一张,此摄影专题反映的不仅仅是落后乡村的教育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民生问题直至政策问题,最后引起了政府的重视,直接引发了政府主导的“希望工程”,极大地改变了边远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这应该是纪实摄影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一次。

再举一例,当代摄影里有一类景观摄影,拍得主要是人造景观,其中有些摄影师专门拍摄了我们早期花巨资仿造的世界各地的名胜的微缩建筑(这些微缩景观大多是发达国家的地标),还有很多城镇的娱乐场所,用了很多西方古典的巴洛克和洛可可的装饰风格,这些到了后来,很多都破败了,一片狼藉。为什么要拍这些专题呢?摄影师肯定不是追求美感,也不是在讨论一个经济项目投资的得失问题,他们是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探讨一个文化问题,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国人一方面热情接纳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是自信心的严重缺失。随着改革开放推进,到了中国游客遍布世界各地的时候,民族自信心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过往的崇洋风格被自然淘汰也是历史必然。摄影师记录的就是这一文化心理的转变过程。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追问什么题材需要拍摄,什么题材值得拍摄时,有时就需要离具体生活远一点,要从具体事件中抽离,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等角度对拍摄题材进行思考,放到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观察和思考,才能对摄影题材做出准确判断和选择,进而拍出好的作品。

(三)离得远一点,还有助于解决还可以解决“为何拍”的问题

这是一个更高层面的问题,就是探寻摄影是为了娱乐、获奖、商业利益?还是为了某种信仰、某种理念?这个问题,几乎可以算是一个哲学问题。拍摄的动机是什么,摄影作品的支撑点是什么,是摄影作品升华的重要前提。很多摄影艺术家都是在某种理念的支撑下进行拍摄,他们的照片也才成为了艺术作品。如日本著名的摄影家杉本博司的著名作品《海景》,其拍摄理念就是 “表达我对时间的感受”;巴西著名摄影家萨尔加多,他的拍摄理念就是人道主义,他关注着世上各种各样的苦难,他用“人性的光芒,照出黑暗和丑恶,给人善良和希望”。 他在英国的一个讲座上回答给年轻人的建议时说:“如果你年轻又有时间,那么就去学习。学习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缘政治……不学习你就不明白你在拍的是什么,你也不会明白你能拍什么和该改拍什么” 。在梦想与现实、观念和手法等等范畴,有时就要抽离摄影行为本身去追寻与思考, “功夫在诗外”,大概指的就是这一点。

三、不同摄影类型的“远”和“近”

不同类型的摄影,对“远”和“近”的要求也略有不同,如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

虽然关于对纪实摄影的定义与性质的讨论依然在继续,但它与新闻摄影的共性还是很明确的,那就是真实。此外两者都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但它们的差异性,使得它们在拍摄过程中,对“远”和“近”有不同的要求。

新闻摄影主要反映某一事件,類似社会生活的一个点,客观性相对强一点。因此就某一个新闻而言,要近,因为要真相,要细节。

纪实摄影主要反映的是社会的某种现象,某种状态,某种趋势,类似社会生活的某一个面,纪实摄影的倾向性比新闻摄影更突出,更明显。因此有时单纯贴近拍摄对象获取细节真相还不够,还要从具体事件跳出来,去思考,去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赋予作品以深度和高度。就某一个纪实专题而言,既要近观也要远观。近,追求的是细节的真实性,远,追求的是内容的典型性,只有这样,才能拍出既有深度也有力度的纪实作品。

四、图片后期处理和使用的“远”和“近”

摄影不仅仅是拍摄,也包括图片的后期处理(即修图)和图片编辑。

修图是对拍摄的照片进行完善,实际上是拍摄的一种延续。毕竟摄影是以真实还原为本,修图不是让图片的内容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应该是离摄影对象比较“近”的。修图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弥补摄影师拍摄的缺憾,虽然修图需要比较复杂的技术,一般由专职的修图师来承担这个工作,但摄影师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深度参与其中,摄影师的意见在修图过程中非常重要,有时甚至会主导修图方向。唯一例外的是,在商业摄影里,修图明显更受广告设计方案的影响,毕竟商业摄影的图片,有很多是仅仅作为设计素材来看待的。

图片编辑就不一样了。如何对图片选择与编排,是架起摄影师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在很多成熟的媒体,这个份工作一般不是摄影师兼任,而是由专门的图片编辑来承担。皆因摄影师在拍摄图片的过程中,难免有情感的投入,拍摄过程的艰辛、事件本身对摄影师的情感冲击等等,都会影响摄影师对照片的评价,使其无法客观公正的看待所拍摄的照片,“情人眼里出西施”。而作为独立的图片编辑,只面对最后生成的照片,没有受摄影师主观情感的影响,能够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照片,选出的照片也比较容易获得读者的共鸣。况且摄影图片的使用,除了要考虑图片本身的画面效果,还要考虑媒体的特点、版面的要求、图片说明的撰写等等要求,这些都是摄影以外的考虑,在进行图片编辑时,最好离摄影“远”一点。

当然有些媒体的图片编辑,在拍摄前就深度参与摄影项目的选题与策划,对摄影师做出具体的拍摄要求,这时的图片编辑和商业摄影里的形象策划一样,实际上是近距离的参与摄影了。

总之,相比用其他手段来构成一个影像,摄影是一个相对简单过程,要拍出一张内容明确、细节清晰的照片,贴近拍摄对象肯定是有帮助的;但要拍出一张意蕴丰富、包含更多内涵的好照片,就要从摄影本身适当抽离,保持一定距离,才能拍好照片和用好照片。

参考文献:

[1][英]迈克尔·佛里曼.摄影师的思想[M].汪梅子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任悦,曾璜.图片编辑手册[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5.

[3]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教材编写组主编.新闻与纪实摄影[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