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爱中国风

2019-06-14王金凤

艺术评鉴 2019年8期
关键词:课程实践高中美术绘画

王金凤

摘要:“最爱中国风”的系列课程,是立足于高中美术《绘画》的校本化,以中国书画教学为主,开展的系列美育课程,包括中国画、书法、版画、剪纸、扎染、编织、动漫等。课程实践在2008年开始,经过不断优化,在省、市教研工作中宣传交流,受到广泛好评,获得了一系列荣誉。

关键词:最爱中国风   课程实践   高中美术   绘画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142-02

一、郑州31中美育课程背景与简介

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提出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笔者作为一名美育课程的实施者,在近年来的美育教学中,围绕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入探索美育课程校本化,形成了“最爱中国风”传统文化系列课程,逐渐摸索出“引领、实践、延伸”创意教学形式。

课程实践在2008年开始,经过不断优化,2010年在本校推广,2013年12月在省教育厅组织的教科研专题报告会上交流。2013年11月,笔者在河南省初中新课程跟进培训会上做基于中国风的《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策略》的专题报告。2014年2月,笔者主笔编写的《书法练习指导》由河南人民出版出版。2016年4月,笔者主编的“最爱中国风”系列课程之一《墨韵翰香》美育成果在郑州市美术校本课程观摩会做了展示。2017年9月,根据“最爱中国风”课程研究所做课题《在高中〈绘画〉模块“中国画单元”中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被确定省级重点课题。2018年4月,在郑州市中学美术教研会上做“最爱中国风”主题教研汇报,展示课程成果,受到了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赞扬。2018年5月,《最爱中国风》校本课程成果参加郑州市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展示,获成果展示一等奖。

现就我们实施高中美术人美版《绘画》教学的校本化,形成的“最爱中国风”美育特色的课程来阐述,希望同仁指正。

二、课程的开展:引领,使学生产生内动力

(一)结合教学实际,正确引领学生对模块的选择和学习

高中美术教学实行模块教学,学生的选课更加灵活和自由,但是由于大的教学环境和高考的无形压力,大多数学生是以“玩”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选课”具有盲目性。这时教师要多加引导,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避免出现模块的选择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的局面。积极引导,结合“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设以“最爱中国风”为主题的美育特色课程体系。这为学生创造、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

经过整合,目前我校高中阶段美术课程开设两年,每周一节,每学期一个模块,学生可以在两年内学习四个模块:高一第一学期开设美术鉴赏,第二学期开设绘画(中国画与版画选一),高二第一学期开设书法,高二第二学期开设工艺(剪纸、编织、扎染选一)。

(二)单个模块内的引领,灵活使用教材,因材施教

以《绘画》模块学习为例。该模块教材包含国画、素描、水粉、水彩、版画、装饰画和卡通画,画种多而课时少。笔者曾带着疑问向北师大博导尹少淳教授请教,他直接反问:为什么要都开设呢?开设一两个就行了。笔者幡然领会,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我们可以把多版本的教材与学情有机结合,对教学改革与课程实施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在《绘画》模块学习时,笔者选择以中国画为主题。同时结合学生兴趣,把素描、卡通和校本课程、美术社团、美术特长生辅导结合,喜欢素描的可以参加美术特长生的素描学习,喜欢工艺制作的参加美术社团活动。部分动漫迷通过coseplay,参加艺术节文艺汇演,痛痛快快的过了一把瘾。将多种形式的课程有机融合,真正让他们感到美术课程的乐趣。

(三)通过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兴趣,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依据学情,另辟蹊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选择中国画的花鸟画入手。以“中国画花鸟画教学”为例,使用的方法是:

1.影像引领,激起兴趣

利用影像效果,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形成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教学课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丰富的光影效果来强化学生的视觉感受;通过播映名家绘画视频等形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国画的具体创作过程、开阔视野、唤醒创作冲动,形成一种向往学习的内驱力。

2.搭建舞台,多元展示

在美术教学中,展示教师作品有其獨特的魅力。教师通过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把创作的乐趣一起让学生分享。并以校艺术节为契机,专门做了一个历届学生白描习作展,以此使学生感受到同龄人作品的风采,打消了学习中国画难学的忧虑。学段中间,笔者还组织了学生作业展,将作品展示在教室周围的墙壁上、环廊内,吸引师生阅览欣赏,提升学校整体艺术氛围,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创作兴趣。

三、课程的实践:强化参与,使学生在动手中体验

学生有了一腔热情之后,接下来就要让他们进入学习实践阶段。画家陆越子说得好,学习画梅花只有做到“眼中有梅花”“心中有梅花”,才能做到“手中有梅花”。这说明观察、认识、理解事物在绘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在中国画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带领学生去室外写生,配合课堂内多次临摹名家作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欣赏、多多实践。具体介绍如下:

(一)突出实践,精讲精练

中国画源远流长,尤其重视笔墨神韵。笔者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在精炼的讲解基础上,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实践。结合工笔花鸟容易上手的自身特点,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要想学生画出东西来,材料和工具的准备是一个大问题。正是考虑到这点,笔者把画毡、墨盒、梅花盘、水桶、精选的白描画稿等工具材料每人一份提前准备好,上课学生只需带自用的笔墨颜料和纸张就行。由此,课堂实施就变得很简单,容易操作。同学们通过静心实践创作,感受艺术创作带给自己的独特体验,尤为欣喜。

(二)以大自然为课堂,让学生从“眼中有梅竹”向“心中有梅竹”发展

通过以大自然为课堂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带到室外,观察植物的基本结构特征,选好角度进行写生训练,让学生从写生训练中进一步理解事物的结构特征,并交流成果,整理归纳。逐步实现学生由“眼”到“心”的转变,为中国画创作奠定良好的造型基础。

(三)以演示、合作、涂鸦为手段,让学生由“心中有梅竹”向“手中有梅竹”转变

中国画最高的艺术境界是追求“似与不似之间”,它讲究笔墨,讲究气韵。依据学情,只要求能用美术语言大致表现出花鸟画的形象、构成画幅的主次和前后,将“心中的梅竹”能初步表现出来。笔者在教学中将讲解与现场演示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当学生学了相应的知识之后,笔者采用放手、鼓励、点拨的策略。即放手让他们进行临写设色,不苛求成果而让学生尽情体验。因为领悟的前提是体验,而体验的前提是动手,学生如果不动手学画,那就谈不上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当学生觉得这线条怎么都画不下去时,教师就积极鼓励他们继续画下去,要求不随意放弃。有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茅塞顿开,作品就有“样子”了。

四、课程的延伸: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能力

美术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内,更可以延伸到课外。它不仅巩固已学的知识,拓宽学习内容,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作能力。

(一)建立书画社

美术社是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升美术核心素养的主要舞台。学习活动形式多样:或参观展览,或拜访名家倾听教诲,或走进大自然记录生活。

(二)定期举办学生美术成果展

心理学家认为,当孩子获得某项技能或出色地完成了某项任务时,往往会产生自豪感,体验到成功感以及由于成功而带来的地位。据此,教师应该给学生铺路搭桥,搭建舞台。笔者每学期举办1-2次书画竞赛、手工制作活动,进行展览评比,使他们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评比中,开展多元评价对学生进行鼓励。通过美展,发掘优秀作品,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进自信心,推动个性发展。

(三)利用假期,走向社会大课堂

暑期带领美术活动小组,走进自然,来到街道、社區,与名家艺人互动,体验本土文化,参观美术展览。通过汲取多方“营养”,形成反馈机制,进一步提了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通过开展教学实践,逐步形成“最爱中国风”系列课程,立足于高中美术《绘画》的校本化的美育课程,不断优化,也希望我们的课程经验得到更多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邱京京.高中美术绘画模块中漫画课程教学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7,(08):98-99.

[2]李青.高中美术课程生态化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6,(16):122.

猜你喜欢

课程实践高中美术绘画
项目进阶驱动的JaVaEE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与研究
多元文化素质教育探索与课程的实践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民间剪纸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