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胡在潮剧、潮州弦诗乐中的运用考察

2019-06-14屠金梅

艺术评鉴 2019年8期
关键词:潮剧潮州二胡

屠金梅

摘要:提胡是根据高胡和江南二胡改制改成,自20世纪30年代产生以来就用于广东汉剧、潮剧的伴奏和广东汉乐丝弦乐、潮州弦诗乐的合奏,是椰胡之外重要的中音乐器。在潮剧和潮州弦诗乐演奏中,提胡偶尔取代领奏乐器二弦的地位,作为临时性的领奏乐器。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访谈的方式,归纳提胡在潮剧和潮州弦诗乐中的运用情况。

关键词:提胡   (潮州)二胡   哭弦   潮剧   潮州弦诗乐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079-03

一、提胡的创制及名称

提胡是流行于粤东地区的拉弦乐器,广泛应用于广东汉剧、潮剧的伴奏和广东汉乐、潮州弦诗乐合奏当中。和高胡一样,提胡是一件“年轻的”拉弦乐器,产生至今都不到100年时间,是根据高胡、江南二胡改制而成的拉弦乐器,创制这件乐器的是客家人、广东汉乐演奏家饶淑枢[1],据广东汉剧院张优浅回忆:“提胡发明者饶淑枢老师介绍,以前汉乐班社在和弦索或唱汉曲时常用F调,当时用高胡演奏,因定调偏低,拉出的音色不够明亮。为了使音色甜美的高胡适合广东汉乐演奏和广东汉剧伴奏,他在1932年选用上海二胡和广东高胡为基础,设计出弦筒增大、弦杆加长的新式胡琴,然后将图纸交为汕头蔡福记乐器店制造,并于1933年研制成功”[2]。提胡创制后先应用于广东汉乐丝弦乐的合奏,“投入丝弦乐合奏后效果很好,音色铿锵,音韵委婉,把丝弦乐的整体合奏效果提高了一步。”[3]提胡的音色既优美华丽,又凝重悲切,作为乐队中音乐器,非常受大家喜爱,从而取代原来乐队中的六角二胡,提胡创制者饶淑枢被称之为“提胡王”[4]。

通常,提胡的弦杆长85厘米,琴筒呈圆筒形,琴筒的前口较小,蒙蛇皮,后口较大,为音窗,音窗设计为民族化图案。提胡的弦杆和琴筒通常由木质坚硬的乌木制作而成,琴筒和琴轸表面饰贝雕。之前,广东汉乐丝竹乐和潮州弦诗乐乐队的中音乐器是椰胡,椰胡音域比较窄,音域是c1-e2,它定F调的do-sol弦,被蔡树航[5]戏称为“一个半把位”,并且椰胡的音色偏柔,表现力有限,提胡的创制弥补乐队中音乐器不够完善的问题。

提胡定F调的sol-re弦,常用四个把位,演奏技术高超者可以上到第五个、第六个把位。提胡每个音区的音色不同,低音区g-c1的音色宽厚,中音区d1-si1,音色比较明亮,高音区do2-fa2比较尖锐,更高音区sol2-si2比较凄凉。

和高胡一样,提胡演奏时夹琴筒于两腿之间平拉,演奏时多用长弓,快速时用“疏弓密指”或者長短弓结合。提胡演奏讲究连弓连绵,揉弦讲究压揉和腕揉,突出强调其优美的音色。

二、提胡在潮剧伴奏中的运用

提胡创制出来后用于汉调音乐[6]和汉剧[7]的伴奏。饶淑枢于1933年参加演奏汉调音乐和潮州弦诗乐的民间乐社“汕头公益社”,根据蔡树航的口述,饶淑枢到“汕头公益社”表演提胡时,潮州弦诗乐艺人杨广泉和潮剧乐师杨主加[8]前往观摩,并向他学习演奏技术。之后,杨广泉将提胡演奏技巧传授给潮剧乐师陈丹[9],陈丹正式将提胡引入潮剧舞台伴奏。潮剧乐师杨主加则学习了提胡演奏技术,将提胡演奏技术传授给两个弟弟,形成提胡的家族传承,从而成为潮汕地区知名的提胡世家。

提胡被潮剧乐师陈丹借鉴,用于潮剧伴奏,伴奏的第一场戏时提胡得名“哭弦”,根据蔡树航的说法:“提胡拿到潮剧团去伴奏,刚好伴奏的那一场戏是‘活五调的,是潮剧《刘明珠》的‘后园会,那一段音乐非常悲,它的效果就是催人泪下,所以大家给这个乐器起名为‘哭弦,这个名字就是这么叫出来的”。[10]因为提胡善于表达缠绵哀怨的情绪,因此被称之为“哭弦”。

在潮剧伴奏中,遇到比较悲的唱段,就用提胡来领奏。比如在《扫窗会》[寒蛩科]部分,这段音乐非常悲伤、凄厉、缠绵。“如在《扫窗会》[寒蛩科]伴奏过程中,突然用二胡的第四把位演奏,高音穿透整个乐队,震撼人心,收到很好的效果”。[11]在潮剧传统戏《扫窗会》中,王金真自叹自己的遭遇,那几句也是用提胡伴奏。

据蔡宏佳所讲,提胡的音域和潮剧“乌衫”(即青衣)行当的声线比较搭配,“乌衫”是已经结过婚的女子,角色情绪是有点悲切、凝重和哀怨的,因此,潮剧传统戏中乌衫角色的唱腔经常用提胡来伴奏,如:《芦林会》《井边会》《扫窗会》,有单独用提胡独奏跟腔伴唱。此外,潮剧作曲家丁增钦还尝试整场潮剧用提胡伴奏,如“我在潮剧院一团工作这些年,有两个剧目用提胡当领奏,就是直接不用二弦,《忆十八相送》和《沈园绝唱》,作曲都是丁增钦老师。丁增钦老师想把潮剧音乐改变一下。这两个作品参加‘2018潮州市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都拿过金奖。之前潮剧领奏就是二弦,这是挺大的突破”。[12]

三、提胡在潮州弦诗乐中的运用

提胡和椰胡是潮州弦诗乐是中音区的灵魂乐器,提胡音色偏亮,椰胡的音色偏柔,两者相得益彰。提胡被普遍用于潮州弦诗乐的合奏,在潮州弦诗乐合奏中,提胡演奏中不用催弓,在别的乐器催奏时,提胡保持主旋律,如蔡树航说的:“潮州弦诗乐在‘催奏中,比如‘三点一‘七点一这些‘催奏,人家是叠字催奏,提胡按照旋律去拉,以原来的主旋律为主,顺弓的时候可以‘添指加花,保证整个乐队的主旋律”。[13]

除了用于合奏,提胡也用于潮州弦诗乐的领奏。如《昭君怨》和《小桃红》两首乐曲,在2015年12月举办的《潮韵和风——潮州音乐专场音乐会》上,辜纯生[14]提胡领奏《昭君怨》(“重三六调”),主奏乐器提胡如泣如诉的演绎,把王昭君思乡、伤情、无可奈何却义无反顾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恰当好处地表达了该曲凝重的情绪。

四、提胡及潮安彩塘镇杨家“(潮乐)二胡世家”

提胡的外形和演奏技法和江南二胡相似,因此,提胡被潮剧、潮州弦诗乐艺人习惯性地称为“潮州二胡”或者直接简称为“二胡”。演奏潮乐二胡比较出名的是潮安县彩塘镇杨家,前文提及杨主加将提胡演奏技术传授给两个弟弟,并形成提胡演奏的家族传承,从而成为潮汕地区知名的潮乐二胡世家。笔者为了解提胡世家的传承,特意去采访了杨主海的外孙蔡宏佳,蔡宏佳现任汕头艺术学校二胡、提胡教师。

杨家提胡演奏第一代传承人是杨主加、杨主海、杨祥加[15]三个亲兄弟。杨主加是大哥,前文介绍他先学习了提胡演奏技术,两个弟弟跟随哥哥参加“善堂”中的音乐活动,从而学会提胡演奏,“他们后来参加专业的剧团,做伴奏工作,例如我外祖父在正顺潮剧团,这个团后来合并到广东潮剧院了。他们三兄弟中,老大和老三在剧团里演奏提胡,我外祖父主要是演奏扬琴”。[16]文献记载杨祥加演奏提胡技巧高超,“演奏二胡音色清朗柔美,感情深沉,节奏稳健,文弓柔婉清幽,武弓跳跃轻快,激情高昂处用武弓、狂弓相兼,收到良好艺术效果”。[17]杨祥加于1973年调往汕头艺术学校任职,主教提胡,兼任潮州音乐教研室主任。1986年在汕头音像总公司出版《杨祥加二胡专辑》,代表性演奏作品《小桃红》。杨祥加在汕头戏曲学校教提胡,从此提胡演奏变成一个专业。

杨家提胡演奏第二代传承人是杨主海之子杨应强[18],杨应强在父亲和伯伯、叔叔的影响下接触到潮州音乐。杨应强1960年考入汕头戏曲学校,师从杨广泉、胡昭、林炳和、杨海林等学习潮州音乐及潮剧伴奏,专工提胡。杨应强1974年调汕头戏曲学校任提胡专业教师。这时,杨应强和他的叔叔杨祥加共事,杨祥加教提胡和二四谱唱念,杨应强教提胡和排戏课,“我们的学校比较特别,我们教的是潮州提胡,但是我们上的课不止是提胡,我们学校办学有两条线,一条是潮州音乐演奏,一条是潮剧音乐伴奏,它们互相交叉,但是又不完全一致。像我,我在学校教潮州音乐唱念,与潮剧音乐伴奏的课我都教”。[19]

杨家提胡演奏第三代传承是80后的蔡宏佳,他是杨应强的外甥。蔡宏佳少年时期便跟随舅舅学习提胡演奏,初中毕业后,蔡宏佳考上汕头艺术学校,师从舅舅杨应强学习提胡,毕业后进广东省潮剧院从事潮剧伴奏,在潮剧院工作了13年。杨应强去世后,蔡宏佳被调回汕头艺术学校教提胡。

杨家的提胡演奏在潮剧、潮乐界影响力很大,因此被称之为“(潮乐)二胡世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创造,提胡成为潮州弦诗乐队不可或缺的乐器,并成为专业音乐教育中的一个主科专业。“粤胡传入潮地之后,从定弦、用弦、弓法、指法、音色、情绪已全部潮化。故说潮州的提胡源于粤胡(高胡),潮化而成潮州提胡,更為恰当些”。[20]同时,潮乐的提胡有鲜明的个性,与汉剧提胡、广州高胡不同,形成潮剧提胡的独特风格。

注释:

[1]饶淑枢(1905-1981),广东汉剧乐师,粤东大埔县人。

[2]张优浅:《提胡的由来》,见广东汉剧院编《激扬汉乐:张优浅音乐作品选》,印刷本,2010年,第94页。

[3]张高徊:《广东汉乐基本知识百问》,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7页。

[4]张高徊:《广东汉乐基本知识百问》,第143页。

[5]蔡树航(1944-),潮州音乐研究专家、二弦演奏家、国家二级作曲。退休前任汕头市潮州音乐研究室任主任。

[6]汉调音乐即后来的广东汉乐丝弦乐。

[7]即广东汉剧。

[8]杨主加(1914-1952),潮剧乐师,潮州二胡演奏家,出生于潮州音乐世家,他先后于老一天香、老玉堂春、老赛宝丰等潮音戏戏班担任二胡乐手,解放后服务于玉梨潮剧团。

[9]陈丹(1919-?),汕头市达濠人,知名潮剧乐师。

[10]蔡树航口述。采访时间:2018年12月29日;采访地点:汕头市龙湖区大南山路3号长江公寓。

[11]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研究潮剧人物传略专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年,第54页。

[12]蔡宏佳口述。采访时间:2018年12月30日,采访地点:广东省潮剧院家属院。

[13]蔡树航口述。采访时间:2018年12月29日;采访地点:汕头市龙湖区大南山路3号长江公寓。

[14]辜纯生(1956-),提胡演奏家,国家二级演奏员,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项目广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15]杨祥加(1924-?),知名潮剧乐师,22岁起参加潮音老玉梨香班、老源正兴班,新中国成立后在广东潮剧院二团、一团及青年剧团任伴奏员。

[16]蔡宏佳口述。采访时间:2018年12月30日,采访地点:广东省潮剧院家属院。

[17]陈纤主编、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州音乐人物传略》,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第233页。

[18]杨应强(1945-2010),知名潮乐乐手,1960年考入汕头戏曲学校,师从杨广泉、胡昭、林炳和、杨海林等学习潮州音乐及潮剧伴奏,专工提胡。1974年调汕头戏曲学校任提胡专业教师。

[19]蔡宏佳口述。采访时间:2018年12月30日,采访地点:广东省潮剧院家属院。

[20]余亦文:《潮乐问》,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343页。

猜你喜欢

潮剧潮州二胡
二胡悠悠
非遗项目
寻找潮州
南国奇葩——潮剧
一把二胡
我的二胡情结
古潮州府释道文化刍议
诗的精灵,海的女儿
潮州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