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八年级学生法治意识的教育实践
2019-06-14黄剑平
【摘要】本文论述培养八年级学生法治意识的教育实践,具体提出三个培养措施:以教材为依托传播法治知识与法治精神,以生活为蓝本增强法治意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丰富法治教育形式。
【关键词】八年级学生 法治意识 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136-02
法治意識是指人们发自内心的对法律的认可、崇尚、遵守与服从的思想或态度。八年级是初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生巨大的变化,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表现出异常的行为特征,例如逆反心理明显、性格变得偏激冲动等,导致学生违纪甚至违法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此,该时期需要特别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以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在培养八年级学生法治意识的教育实践中,笔者归纳出几个有效的做法。
一、以教材为依托传播法治知识与法治精神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实施品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它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和法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较为系统且有针对性,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遵循学生法治观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八年级教材上册以法治意识为指向,突出法治教育;八年级教材下册以宪法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宪法精神为主线串联全书,既遵循宪法内在逻辑,又关照学生的生活需要,同时也紧紧抓住法治教育的核心素养目标。可见,培养八年级学生的法治意识,需以教材为依托,从教材内容出发。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善用法律》这一课时,教材中第一个探究分享活动展示了两个情境镜头。镜头一:王某是一名高三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在高考前夕其弟被李某打伤,王某纠集几个人将李某打成重伤,结果王某因故意伤害罪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其读大学的梦想也化为泡影。镜头二:某村三户农民与村委会签订了橘园承包合同,当年获利颇丰,有的村干部看着眼红,想毁约。村民按照合同法的规定,与村干部据理力争,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样是遭受了侵害,但处理的方式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王某弟弟的权利受到了侵犯,王某没有依法维权,而是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结果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大学梦破灭;村干部想毁约,但村民根据合同法依法维权,自身合法权益得到维护。针对这个教学内容,笔者首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教材。由于该案例素材鲜活,对比明显,突显出法治精神的重要性,因而能较好地引导学生:遇到侵害时,要学会依法求助、依法维权。可见,以教材为依托,分析教材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能较好地传播法治知识与法治精神,逐渐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以生活为蓝本增强法治意识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法律部分的知识,有的学生说特别枯燥无聊,特别是八年级下册的教材全是法律知识,这些知识内容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知识点又多,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讲完了知识点就叫学生背诵,这样对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学生不但学不到东西,可能还会使他们对法律知识产生厌倦、排斥心理。因此,课堂上教师可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先“包装”一番,或者改变一种形式呈现。其中比较有效的办法是结合生活中的时事热点、新闻,或近在身边的法治案例进行教学。课前请学生搜集和本节课知识有关的时事热点、新闻,课堂中正式开始上课前先用几分钟进行“新闻联播”,让学生当主播分享自己收集到相关“新闻”,授课结束后再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用本节课知识点评这些“新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有效检阅学生学习的情况。当然教师课前也要做足准备,预防学生找不到或者找不准与当堂课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新闻,课堂上作为补充。
例如笔者课前准备了一个热点新闻: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发生了“白百破狂犬疫苗造假事件”,公安机关立即展开调查,以涉嫌生产、销售劣药罪,对该公司董事长高某芳等18名犯罪嫌疑人进行刑事拘留。针对此则新闻,笔者设计了一个现场采访活动,请学生扮演新闻发言人和记者,新闻发言人接受记者的采访并回答问题。所提问题是笔者根据课本知识点设计的,如: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某芳等18名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触犯了什么法律?该法律有什么作用?高某芳等18名犯罪嫌疑人为什么会受到刑事拘留?如果有人被狗咬伤曾经注射过这种假疫苗,不知道如何维权,请问可以寻求哪些法律援助?如果我们只能采取诉讼的方式来维权,应该采取哪种诉讼方式?……围绕这则热点新闻以及若干法律问题,整节课学生热情洋溢,思维活跃,积极争做“主播”“新闻发言人”或“记者”。为了扮演好这些角色,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掌握知识。可见,课堂教学以生活为蓝本,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让晦涩难懂的知识变成简单易懂、易掌握的知识,加速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内化,且学生在参与课堂的情境活动中也能体验和感悟法治生活,进而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比较注意避免法律方面的问题。
三、“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丰富法治教育形式
社会是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学生进入这个大课堂接受熏陶一定会有不同于学校小课堂的收获。在培养八年级学生的法治意识过程中,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方式的结合,使学校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便于理论联系实际,这在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提高依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极有裨益。我校在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方面具体有以下几个策略。
(一)请进来
1.聘请本镇派出所副所长为学校法制副校长。在日常的法治教育活动中,法制副校长定期给学生作法治知识讲座,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相关法律常识,引导学生从小养成遵守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增加防范意识,掌握自救本领,自觉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主动协助学校给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做思想工作,预防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指导学生开展普法演讲比赛。这一系列活动的展开,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邀请法律公益人士来学校谈工作体会。老杨是我们本地监狱的退休干部,曾担任监狱的指导员,他是我校法治教育活动的常客了,学校一宣布老杨要来学校开讲座,学生都高兴得不得了。讲座上,老杨重点选择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以案说法,以案讲法,其本人诙谐幽默的语言时而引起学生哄堂大笑,时而让学生陷入沉思。每次老杨离开,学生都觉得意犹未尽,他不仅带来别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地利用别人的故事教育了学生要在生活中学法、懂法、尊法、守法。
(二)走出去
走出去的形式很多,我校主要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学校团委曾在周末组织学生会成员对本地公民遵守交通法律法规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学生会成员一行8人分为两个小组,选择本地人流最多的两个交叉路口驻守,每组4人分别在交叉路口的四个方向30分钟里做好以下记录: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次、不走人行横道人次、闯红灯人次和车次、车辆抢道车次等。调查结果显示,老百姓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意识较差。这个调查给予学生较大感触,回来后学生会成员一起合作完成调查报告,并由學生会主席向全校学生做汇报。对全校学生而言,学生会成员调查整理出来的数据比从任何专家嘴里讲出来的可信度都高,可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法治意识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请进来”和“走出去”形式还有很多,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纳,比如“请进来”还可以邀请法律宣传团到学校给学生宣传法律知识、邀请服刑期满表现良好的服刑人员来学校现身说法等。“走出去”还可以是有条件的学校由教师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一些典型案例的审判过程,亲身感受法庭的严肃性,感受法律的权威性;对于法治观念特别差、经常违规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去当地监狱、看守所参观,了解违法人员在监狱里面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相信真实见识了违法的成本代价,他们就会自觉增强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做好学生法治教育十分必要。为了取得良好的法治教育效果,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深挖教材中蕴含的法治知识与法治精神内容,还要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丰富教育形式,加强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最终使其逐渐建立完整的法制知识系统,增强法治意识。
作者简介:黄剑平(1979— ),男,汉族,广西宾阳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2002年9月参加工作,在一线教育教学岗位工作16年,主要研究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