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练习技巧的新思辨
2019-06-14李柯
李柯
摘要:任何一门技艺的习得与掌握都需要经由大量的“练习”来达成,钢琴表演艺术也是如此。然而,如何练琴,更进一步如何科学高效地练琴,一直以来都困扰着广大的钢琴学习者、爱好者。本文通过笔者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公派访学[1]的亲身经历,结合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术流派之大家观点,以学生与教师的双重视角,从练习时间、质变时机、AIR以及特殊练琴方式等方面探讨了钢琴练习技巧中的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钢琴练习 练习时间 一鼓作气 AIR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072-03
任何一门技艺的习得与掌握都需要经由大量的“练习”来达成,钢琴表演艺术更是如此。从前人总结、传承下来的论著学说中,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到许多有建设性的规则、方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乐器制造及作曲技法的革新,特别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所必然经历的自身的进化,我们的思维、处事方法也随之发生微妙的变化。就钢琴练习技巧而言,20世纪特别是近50年来,基于物理学、生物工程学、神经学、心理学等交缘学科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可期性。这里,我们不妨来试作逐一探讨。
一、练习时间
关于每天的合理练琴时间,这的确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话题。它关乎一个人的能力、实际水平、身体素质以及当下所处的艺术阶段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下面,先例举几位有代表性的钢琴家的观点。
美籍乌克兰钢琴家,格莱美终身成就奖以及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等诸多荣耀的获得者、20世纪最伟大和最杰出的浪漫派钢琴大师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3-1989)指出:至于说到练琴,我通常每天只练1-2小时(1974年再度出山之后)。练得太多并没有好处,一旦你的弹奏变得过于机械,再继续弹下去就有害无益了[2]。而另一位琴坛巨擘,曾荣获1955年第五届华沙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1956年比利時布鲁塞尔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钢琴大赛一等奖以及1962年第二届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冠军的著名冰岛籍前苏联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1937-)则表示: 我至今(42岁时)仍然每天练习5-7小时——有时在上午,有时在下午;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应停止练琴,这样他或许才能找到另一条成功的路径[3]。相较于以上两位,曾荣获匈牙利广播电台贝多芬钢琴比赛一等奖、匈牙利国家最高音乐奖“李斯特·费伦茨奖”以及匈牙利文学艺术最高奖“科苏特奖”的匈牙利著名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佐尔坦·科奇什(Zoltán Kocsis,1952-2016)一次性给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现在我练琴的时间已经减少。作为职业的巡回演奏家,如果你每天练琴超过四小时,你很容易糟蹋你的演奏效果[4]。紧接着,他又谈到了另一位大师——前苏联钢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Святослав Теофилович Риxтер,1915-1997):一旦说到练琴,那么他可以一连工作好几个小时然后再继续工作好几个小时,但他并没有因此使演奏受到影响[5]。
的确,正如匈牙利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布达佩斯国立李斯特音乐学院钢琴教授约瑟夫·迦特(Jozsef Gat,1913-1967)所言: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甚至同一个人因为具体情况不同,练琴的时间也可能发生变动[6]。一般说来,一个成年人在30-60分钟的时间里可以集中精神而不感到疲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则建议休息,以避免产生精神或物理上的损伤。
二、一鼓作气
有时候你掌握一种感觉或克服一个技术难关,在经过了一定阶段的练习之后,离最后的成功或许就差那么一丁点儿了,这时你千万不要停下来,或去干别的事,而是要乘胜追击!这就像烧开水一样,如果你在水快要烧开的时候停下来,第二天再去烧,无疑是事倍功半了!前苏联杰出的钢琴家、钢琴教育家,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奠基人之一Γ.涅高兹(Генриx Густавович Нейгауз,1888-1964)高度概括地把上述这种情况称之为:浪费时间和降低“劳动紧张度”[7]!
那什么时候需要这样一鼓作气地练习呢?让我们来看看一个来自琴坛怪才、南斯拉夫钢琴家伊沃·波格雷里奇(Ivo Pogorelich,1958-)的例子:我记得那个特别的日子,那一天,我正在弹奏这首乐曲的第二主题,我发现这成了我的一个转折点,它仿佛是一把钥匙,突然开启了周围的一切,从而使这部乐曲真正成了我自己的……在此之前,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排练、排练、排练,直到我终于在紧张的排练中取胜——这首协奏曲完全成了我自己的[8]。可见,就算是对于一位天赋异禀的大师来说,要想做到更好,也是极其不易并需要付出异于常人的辛劳和汗水的。
通常,在我们练习一个作品或某个困难片段的中后期,当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已充分作足、自身的积累与经验已然到位,这时,后期就很容易出现这种类似“顿悟”的状态。当然,个中的具体时机还得靠我们自己去多揣摩、把握。
三、AIR
美国当代最有名望的钢琴教师之一、首位获得大不列颠Leverhulme奖的演奏家、德克萨斯国际钢琴学院艺术节的创办人和执行总监以及德克萨斯基督大学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塔玛什·翁格(Tamas Ungar)曾多次在大师课及讲座中指出:我所指的错误的练琴方法就是在练琴时让你的肌肉处于劳损状态。如果你让肌肉长时间处于同一状态,就是在损害它。这时肌体就通过让你感到刺痛的方式向你发出需要新鲜血液和养分的求救信号[9]。当代国际琴坛的领军人物之一、耶鲁大学钢琴系教授、世界上首位录制普罗科菲耶夫独奏钢琴作品全集的俄罗斯钢琴家鲍利斯·贝尔曼(Boris berman,1948-)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长时间用力弹奏尤其危险,通过将负载分散到更大范围的肌肉群上,是可以避免伤害的[10]。
由此,当练习一些速度快、力度大的曲目时,需要特别小心,因为往往在不经意间,你就会忽略对“放松”的注意!它将导致你的手部肌肉越来越紧,而越紧就越影响弹奏的速度与力度。于是,恶性循环,它不仅严重影响练琴的质量,更有可能致使练习者的手部肌肉造成长期而不易恢复的损伤!
记得笔者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导师弗拉基米尔·萨金[11]教授学习李斯特根据莫扎特经典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改编而成的经典名作《费加罗的婚礼主题幻想曲》(Fantasie on two motives from Mozart's “Marriage of Figaro”)时,由于该作品既难且长,到处充斥着各种华丽如三度、八度、十度、双音、和弦、分解和弦、震音、颤音、琶音、半音阶及快速跑动等技巧,致使笔者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忙于去应付那些技术课题而忽略了对“放松”的感受。萨金教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在曲谱上写下大大的“AIR”字样,提示笔者切实体会“AIR”的感觉。当然,这里的“AIR”必然是取其引申之意了,他让笔者体会自己的手臂像是融于空气中那般自由自在的感觉。无独有偶,在美国近代钢琴学派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美籍俄裔钢琴家、教育家约瑟夫·列维涅(Josef Lhevinne,1874-1944)所著的《钢琴弹奏的基本法则》一书中,当谈到“放松”这个问题时,作者也提出了与“AIR”类似的“漂浮在空中”这样一个概念,指出“对上臂和下臂须觉得是很轻很轻”[12],并同时认为这也是一种心理状态,且这一法则由正常的心理状态获得更甚于由任何专门的练习而获得。这样,在心理暗示和生理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很快,笔者的弹奏就又回到了正轨上。
四、一种神奇的练习方法
在一些钢琴名家的轶事或传记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关于某位大师在数日或一、两周内不使用钢琴(在旅行途中或因其它一些原因不能弹奏)而学会某部作品的描述。如阿什肯纳齐曾说:这些工作我并不都在钢琴上做,我尽量让乐曲浸透我的整个头脑,无论我那时是在飞机上、火车上,或是刚刚轻松下来。我力图理解它们的结构关系,缓慢地,从头至尾地把握它,特别如果它是一部困难的作品时更是如此[13];同样是在旅途中,在1966年意大利布索尼钢琴大赛、1968年加拿大蒙特利尔钢琴大赛中斩获首奖,并于1970年获得华沙肖邦国际钢琴大赛桂冠,也因此成为获此殊荣的美国钢琴家第一人的加里克·奥尔森(Garrick Ohlsson,1948-)也有类似经验:我恰恰是在旅途中做许多事情并且把他们做的最好。因此当人们问我怎样才能熟悉这么多乐曲并不断学习新东西——这些正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我只是提醒他们:在旅途中我有那么多空闲时间,这些时间正是用来做这些事情的[14];而涅高兹更曾有过在六天之内凭着集中的意志和“着了魔”般的心情、甚至在梦中也未停止过练习而学会贝多芬最深奥繁难的106号奏鸣曲的经历[15]。他甚至指出:除了霍夫曼推荐的四种学会乐曲的方法(1.在琴上看谱练习;2.在琴上不看谱练习;3.光看谱不弹琴;4.不看谱也不弹琴,也就是说,在城里和树林里散歩时思考这部作品)以外,还有第五种方法——在梦中学乐曲[16]。
另外,这种方法对于我们的背谱也是益处良多。美藉古巴钢琴家、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钢琴系系主任、约瑟夫·霍夫曼奖金的第一和唯一获得者乔治·博列特(Jorge Bolet,1914-1990)指出:然而当说到乐曲的记忆时,那么,百分之九十五到百分之九十八的工作都不是在钢琴上进行的。我阅读乐谱、研究乐谱,让它在我心中酝酿成型[17]。
而在另一种情形下,这种方法更是你对作品的把握从整体上产生质的变化的一个奇妙途径。贝尔曼这样描述到:当演奏者对作品非常熟知时,研习作品的最后阶段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精雕细刻的时刻。这是一个神秘的过程……在这个阶段,钢琴家的工作更多的是离开钢琴完成,要么看看乐谱,要么通过记忆把整首曲子在脑海中过一遍。让乐曲在你心里徜徉,与再把整首乐曲弹奏一遍相比,更有益处[18]。
乍一看,这好像很高深、很神奇,不用动手指就能学会一部作品或是使之达到入臻的境地吗?其实你大可抛开顾虑,在实际练习中大胆尝试一下这种方法——放弃触觉,不用钢琴,而只使用视觉、听觉,用我们的头脑去练琴。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它的确不失为一种有特效的练习方法。当然,这种方法较适合有一定专业素养及程度较高的学习者。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中我们可以使用这种神奇的方法:1.熟悉作品;2.背谱;3.身体疲劳,但头脑清醒;4.没有条件练琴。5.感性练习已饱和,理性分析尚不够。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练习方法对于心神的投入、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要求非常之高,如果只是泛泛地浏览乐谱或是作不着边际的臆想,那几乎是毫无用处的!你需要饱满的精神,高度的注意力,用眼睛去分析、用思想去练习作品。而这,也是诸多钢琴练习方法的一条基准原则。
注释:
[1]笔者于2006年被国家留学基金委遴选为俄罗斯艺术类项目访问学者,公派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音乐学院交流学习。
[2]冯川(编译):《世界钢琴大师自述》,北京:中国人民摄影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37页。
[3]冯川(编译):《世界钢琴大师自述》,第16页。
[4]馮川(编译):《世界钢琴大师自述》,第406页。
[5]冯川(编译):《世界钢琴大师自述》,第409页。
[6][匈]约瑟夫·迦特:《钢琴演奏技巧》,刁绍华,姜长斌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67页。
[7][俄]Γ.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一个教师的随笔》,汪启璋,吴佩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年第1版,第4页。
[8]冯川(编译):《世界钢琴大师自述》,第502页。
[9][匈]塔玛什·翁格:《练琴的艺术 艺术地练琴——磨练演奏技巧的途径》,关常新编译,《钢琴艺术》,2008年第12期,第18页。
[10][俄]鲍利斯·贝尔曼:《钢琴大师教学笔记》,汤蓓华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第1版,第47页。
[11]Шакин Владимир Олегович,俄罗斯著名钢琴家,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舒曼、贝多芬、李斯特等多项国际大赛获奖者,俄罗斯荣誉艺术家。
[12][俄]约瑟夫·列维涅:《钢琴弹奏的基本法则》,缪天瑞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28页。
[13]冯川(编译):《世界钢琴大师自述》,第27页。
[14]冯川(编译):《世界钢琴大师自述》,第430页。
[15][俄]Γ.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一个教师的随笔》,第243页。
[16][俄]Γ.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一个教师的随笔》,第244页。
[17]冯川(编译):《世界钢琴大师自述》,第254页。
[18][俄]鲍利斯·贝尔曼:《钢琴大师教学笔记》,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