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图像引起的思考
2019-06-14林飞
林飞
摘要:一幅原始壁画的公牛图像引起的思考。本文以拉斯科洞穴壁画的公牛图像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图像感触“观看”与“认知”,领悟“接触”与“直观”,理解图像的象征意义。通过品读图像来体会感受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原始图画 抽象性 本真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063-02
谈起“图像”,作为生活在当下快餐社会中的年轻人,我们更喜欢图像式的叙述,直接明了,缩减思考的时间,加快生活的节奏。年轻人身上少了些父母辈那个年代阅读文本的雅兴和对文字的情结。其实,图像与文本都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无非是传达媒介方式不同,一个是通过图像,一个是通过语言。从存在的时间来讲,图像可能比语言还要更早些。图像的存在,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思考和想象,通过图像感触“观看”与“认知”,领悟“接触”与“直观”,理解图像的象征意义。
一、“观看”与“认知”
对于观看的研究,应追溯到较早的人类文化时期,早期人类借助口耳进行展开活动,形成了口耳相传文化。因对确定性知识的探索后来古希腊人摒弃听觉开辟了视觉的文化之路。自从希腊哲学从听觉转向视觉,愿意相信眼睛为最可靠的器官,相信视觉为认识世界的首要途径。“观看”与“认知”便相遇结缘了,以“看”探寻世界,以“知”探示真理。“观看”不是单纯的视觉传递,自从人类这一物种有了意识之后,“观看”便与“认知”联系在一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人们把“观看”等同“认知”,认为“认知”能如镜子般照映出客观世界。①
霍克尼认为,一切图画都是对观看的记述。②这句话省略了“观看”的主语画者,隐藏了“画者的主观选择性”,所以当我们细品图画时,就不能完全理解为是对当时客观存在世界的纯粹描述。换言之,所有写实描绘甚至包括照片在内的图画从图像表面上来看不带个人倾向,其实不然,呈现的图像也只是图画制作者从个人理解层面上看到的真实。
一个图像能引起观看者的联想和思考,由此会唤起观看者个人理解范围内的情感移入。史学家们发现早期洞穴壁画中描绘的大量各种形态的野牛、驯鹿和野马等的原始动物③图像是否与當时自然环境中动物形象一致呢?换言之,如果画者与观者的观看动作是在同一或不同时空内完成的,那么观者能否认知画者要表达的真实。查看拉斯科洞穴壁画中的《公牛图》,线条粗犷有力,造型整体朴拙,语言写实生动,公牛的头部刻画得细腻有力,图像与公牛形象上达到了相似性。但“观看”与“认知”之间总是存在误差。假设先人们描绘图像是在绘画材料稀缺和有人观看的特定坏境和情境下完成的或者图画描绘者用红色泥土在洞穴的石壁上涂抹出对当时他们来说具有某种意义或功效的公牛图像。那么我们的认知不仅仅只停留在单纯的观看上,也会使观者再看公牛时会“认知”的更清楚些。还有观看者本身很难达到与描绘者同步,有限的画面的大小导致观者观看的局限性,观者在一定程度上很难与画者在认知上达到统一。
图像可以理解为艺术家观念物态化活动的符号和标记,凝聚着特定时空内的人们的社会意识,即某个阶段人们心里的情感符号和观念符号。换言之,图像能折射出描绘者所处的文化性和时代感以及描绘者个人的感受力和责任感。正因为这个原因,原始壁画中的图像超越模拟客观物象的局限性,使原始人们对它的感受取得了超感觉的性能和价值,也就是自然形式里积淀了社会的价值和内容,感性自然中积淀了人的理性性质,并且在客观形象和主观感受两个方面,都如此。这不是别的,又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④艺术家根据自身的文化与修养、学识与思考、理性与感性的集合,赋予每一客观物象以情感,成为情感化、符号化的图像。每一图像渗透着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意识和判断。
二、“接触”与“直观”
古希腊爱菲斯学派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讲到:“大自然乐于藏匿”。认为自然的深处藏匿的是人,揭示藏匿的唯一方法就是人类用身心去接触自然,用自己的双眼去直观对象。常言之,“触目”,说明有“触”才有“目”,可以理解,眼睛不仅被物象触摸了,更“看见”了物象的质感,甚而“看见”了事物散发的的味道和气质。身体是综合的有机体,各器官间并非独立运转,毫无联系的。身心接触后感知变化是多方面功能的变化,感知系统不是间断、可分性的,视觉和触觉是连贯、紧密、有序的有机统合。⑤首先形成的感觉便是“触”的体验,其它感知皆为触觉的延伸。视觉与触觉是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同一体。
每一画面形象应是画者生命情感的寄托,形象的选择和组合,也是画者用身心接触后为营造整体意境的取舍。图像能折射出画者所处的文化性和时代感以及画者的感受力和责任感。在西班牙内战期间,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经历“触”到弗朗哥法西斯的独裁,“看”到其罪恶行为,触觉与视觉激发毕加索为民主、自由、独立、进步,积极与弗朗哥法西斯作斗争,他用作品《弗朗哥的梦幻与宣言》表示对法西斯独裁的痛恨和谴责,对独立与和平的向往。用毕加索自己的语言来讲,“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⑥。同样一位表现西班牙民主在弗朗哥法西斯政权统治下遭到毁灭这一主题的大师罗伯特·马瑟韦尔的系列画《西班牙共和国挽歌》,依据画家青年时期亲身经历的西班牙内战而创作的。几何化的块面结构形成一种纪念碑式的沉稳厚重敬慕之感。画面中纵向的黑色矩形和椭圆形构成了画面的基本结构,宽阔的笔触和充满方向感的块面强劲有力,表现了画家对西班牙独裁者弗朗哥法西斯行为的强烈谴责,黑与红交织下的悲剧情怀使其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三、图像的象征意义
黑格尔哲学认为,艺术的首要类型就是象征型。象征简化了特定人和事,对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借用符号和标记来表达抽象化的精神情感。象征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就在于观念和形象表现之间的关系上,是传达描绘者的所想与所感。
回归《公牛图》中动物图像,其实描绘的就是动物本身,模仿艺术的产物,是对客观存在事物模仿的图像,这可以理解为潘诺夫斯基提出的三层含义图像学第一层含义,是对图像本体自然意义的阐释。但图像学理论不止停留在图像本体自然意义的阐释,还可超越模拟客观物象的局限性,研究图像的常规意义,揭示图像所产生的普遍认同的因果记忆与逻辑推论以及图像的文化阐释。⑦回顾西方美术史,在绘画作品中发现诸多牛、马的图像,牛、马作为象征符号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寓意。立体主义画家畢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是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遇难者的哀悼以及对民主自由的追求。画面中可怕的牛头、受伤的马、闪亮的灯火、呐喊的母亲、呼号的男子以及一个痛苦而又无奈躺着的战士等等图像组成战争洗劫的场景,已经远远超越了仅仅把一般的隐喻转换进画面的实质。表现主义画家弗兰茨·马尔克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刻画动物来探索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和谐。用画家自己话讲,“我周围不纯真的人无法唤起我的真实情感,但是不受沾染的动物,再次让我感受到了世间的美好”。
无论是毕加索笔下象征暴力的公牛图像还是马尔克笔下象征自由和谐的红马图像,图像象征都是在挖掘可观客观世界背后那一层隐性不为人知的更为真实、真正永恒的精神世界。描绘者对图像的理解,依据自身本能的综合意识去领悟客观存在物隐藏的神秘信息。象征主义画家强调意向性的绘画理念,以感性为基础,抛弃理智和客观的观察对新世界进行探索,表达超越物本身具有神秘色彩的未知世界。
四、结语
任何艺术形式除了满足基本的愉悦,更需寻找个体的精神世界。一个符号或者一个图像会让自己陷入了思考,艺术家通过“观看”探寻世界,达到“认知”揭示真理,用自己的身心去接触、感触客观世界,用自己的双眼去直观客观对象。对于图像象征意义的理解,它不是用理智去理解,而是追求主观、感性以及幻想创造出带有某种隐性意味的神秘世界。
参考文献:
[1]谢宏声.图像与观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英]大卫·霍克尼,马丁·盖福德.图画史——从洞穴石壁到电脑屏幕[M].万木春,张俊,兰友利译.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3]邵大箴.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5]谢宏声.图像与观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蒋勋.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
[7]曹意强.艺术与智性[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