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画“韵律”的表达

2019-06-14陆丹妮

艺术评鉴 2019年8期
关键词:韵律表现中国画

陆丹妮

摘要:克乃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否认再现强调纯形式(如线条)的审美性质。①这种形式美同样存在于中国画中,也通过这些形式来体现韵律。中国画画面的韵律美是画家长久以来的追求。当今,中国画的创新创作是主要动力源泉,推动着画面视觉效果的升级,即画面韵律的审美的提高。

关键词:中国画   韵律   表现   创新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043-02

一、韵律在笔法中的表现

中国画中的“笔法”,是对中国画线条的总结、概括才有了“笔法”。这“笔法”中的“线条”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例如:白描,白描是由很多单独的线条组成的有节奏感的画。对于线条,它则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之一。从古到今人们在追求审美的道路上,不断地创造和提高那一种纯粹的韵律美——线。对于“线”的提取,主要从万物万物中总结、概括出来。线条存在于大千世界中,它的对称、间隔、连接、重叠、疏密、错综、反复、一致、交叉、统一、变化等等各种形式的规律,这些规律被画家们总结、概括后,渐渐地形成了中国画线条的韵律美。同时,线条不只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也是用来表达感觉的情感宣泄,這里也常常能够象征着作者主观情感的表达,正如同音乐的旋律一样,有舒缓有激昂。对线的理解不单单是平面空间的对象,而更是一种共情情感和时间的过程。

中国画画家通过线条疏密、轻重、长短来表现物体结构,描绘出自然的形象和表达画家内心的情感,而线条的疏密、轻重、长短,这些都构成了画面中的旋律美,体现了韵律的特征。这种视觉性特征好似听觉型特征的旋律感,这与乐曲中节奏快慢、音的强弱力度、音值长短相似。绘画与音乐都呈现不同种类,但几乎有着类似的艺术特征——韵律之美。中国画中的线条,她不是静止的、格式化的和脱离现实的,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和富有韵律感的东西。线条的艺术是富有韵律流动的自由美。线条有柔有刚,有方有圆,如同行云流水,使得画面张弛有度。她的每一个笔触、每一个长短变化、每一个墨色的饱和度变化,都是富有创造性的,甚至是充满个性,不做机械的重复和格式化的僵硬。她的高低起伏像是音乐中的音符上下跳动的节奏韵律感一般鲜活,并且具有生命力。《八十七神仙图》这是一副著名的白描人物手卷,画面上有描绘了八十七位神仙从天而降。在这一副中国画作品中多处用白描、少处用墨渲染,其线条行云流水、圆润劲健,表现了图中人物的姿态柔美,刚柔并劲。即便只是单独的个体——线条,它们在二维的平面空间里相互依存、又互不打扰,井然有序地画出了栩栩如生的天仙。这正是构成其最小单位线条的力量。潘天寿曾评论此画:“全以人物的衣袖飘带、衣纹皱褶、旌旗流苏等等的墨线,交错回旋达成一种和谐的意趣与行走的动,使人感到各种乐器都在发出一种和谐音乐,在空中悠扬一般。”②这正是对线条的痴迷,画家对其线条韵律的灵活控制,才画出了震惊古今的《八十七神仙图》。

中国画中的线条犹如从自然界中提取的音符,在轻重缓急的点划、抑扬顿挫的情感中造出一曲曲错综交织、扣人心弦的纸上音乐。③正是这净化了如音乐旋律般的线条,使中国画更具有韵律感。④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注重线条本身的流动性的同时,还要注意线条长短粗细、曲直变化中,可以通过对描绘对象的特征变化,更多应用点这种灵活的构成元素,有点的大小、疏密及干枯浓淡的变化,与线条巧妙结合,用来加强中国画中的形式感和韵律感、用点线面的组合来营造更为丰富的画面节奏。

二、韵律在墨法中的表现

中国山水画分“焦、浓、重、淡、清”这五色,而每一种笔墨的浓淡干湿体现了素描中的“黑白灰”——黑为墨色;白为“无”;灰色介于两者之间。⑤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功,它是用笔用墨的方法。在这“黑”“白”“灰”三色之间,大致又分为“黑”与“白”。一个为实、一个为虚,即墨色为实、留白为虚,这二者相互在画面中依存。同样的,在古筝乐曲“战台风”中作曲家以曲子强、弱和次强这三个部分来构成整首曲子的旋律感。画面的“黑”好似乐曲中的“强”“白”好似“弱”“灰”好似“次强”,这跌宕起伏的韵律感,让中国山水画在虚实之间充实相依。一幅画就是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黑白灰,虚实相生、“墨韵”袅袅,韵律感恰到好处。黑白与虚实的处理宛如诗歌中的平平仄仄一般,抑扬顿挫,给人以心灵上的情感丰富变化。笔墨随当代,为的是中国画的笔墨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作与发展,来适应当今的社会文化,表现不同的时代形象,体现其时代的精神。画面中的笔墨经常用留白、墨色相间,留白处虽然没有落下笔墨,但是这种虚白并非是“真空”的,载与墨色的内容深处,推动着整体画面构图韵律美的生气,这真是中国画的优美意境之所在!

龚贤的山水画正好解释了画面中黑白灰的韵律感。《寒山落暮图》是龚贤的作品之一,画面上所画的山河树木,用积墨法,层层加染,把留白放在最深的山石受光处。中间的湖用灰色来表达,化解了黑白之间强烈的冲突。画面中色调和谐,“黑白灰”这三种色调有强有弱,画面韵律感顿现。刘海粟先生在谈到“黑龚”时说:“苍黑,表现沉厚的力度、冷却的悲愤、壮阔的气度、寓动于静的韵律。苍黑,又是现实生活的反映。”⑥他的画面中“黑”又是一种大美,有一种傲视万物魄力。龚贤在墨法上也作了大胆的尝试,“他吸取了宋人的‘积墨法,在中国画着色方面,中国画不以客观环境为根据,注重人的主观感受,表现出以象征性为基础,介于自然色和自我感觉之间的固有色。⑦中国画所表现的“固有色”,实则就是意象性的色彩,不追求事物的固体本有色,不去客观的以真实感为目的,而是加上了人为的情感因素,使得中国画画面更有深度。

水墨画的墨色是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需要画家对于幅画的节奏韵律的把握,知道哪处地方需深,需重,需浅,如同一篇乐章中有抒情、激昂、委婉……

三、实际创作中的韵律追求

韵律在画面中的重要性,也需要注重节奏感和韵律感在画面中的呈现。创作中应该先考虑整体空间的统筹安排,借用黄金比例的风格原理,把这种感性的艺术从审美规律上进行理性的分析,无论是在笔法还是墨法中都需要感性的布局。中国画其独特的造型以及表现方法,在或枯涩、或柔美的墨色变化中,在虚实相间、曲折相连的空间中创造出强烈的节奏感。立足于对万物的生长节奏的体验与把握,画家创作时将自己的灵魂律动融于物体的节律当中,就如郑板桥画竹,他心中的竹已经不是眼中所看到的竹,而笔下的竹也已然不是心中的竹。

在當今的中国画创作中,逐步诞生出一批极具富有韵律感的中国画作品。许多当代画家以个人独特的见解来审视社会,挖掘韵律感。吴冠中中国画作品《周庄》画面构图有浅浅的透视感,用高低错落的“青瓦”打破了这整齐的一排房屋;从线条上讲,线条的长短不一,轻重缓急。在这错落有致、点线面韵律感节奏的画面中,表现了江南的俊秀。墨色色块的大小不一、墨色的轻重层次错落。线条与墨色有张有弛,相互依存,使得画面的节奏韵律感倍增。韵律感这是在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中国画中体现的“韵律”感,是作者与作品相辅相成、创造出的统一体。

韵律是中国画鲜明的特征,也是当代中国画继承传统中国画中不可忽视的主要内容。在当下不断创新是艺术发展的规律、随着时代而发展是艺术创新的规律,在这两条规律中,全新的中国画意境以及创新创作的环境中,逐步诞生出一批难得可贵的中国画画家。他们不仅传承了中国画传统美,并且又延续了当代艺术之美,创新创作出一批极具富有韵律感的中国画作品。中国画创新创作是一段漫长的过程,艺术家们在作品中抒发出的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才能写出奇特的纸上音乐。画面源于生活而有别于生活,反映的题材耐人寻味,其实对当代生活的解读。当代中国画画家在传统的基础上生根发芽,同时又用更加多彩的形式表达着内心世界。这跃入纸上的画面,其韵律感更和谐、更有可观赏性。不断创新、不断探索,这才是中国画该有的模样!

注释: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②丁俏:《综合材料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的价值》,沈阳:沈阳大学,2013年。

③④郑晓君:《浅析中国画中的音韵美》,厦门:厦门大学,2009年。

⑤陈复兴:《龚贤山水画中的黑色情结》,《美术教育研究》,2012年18期。

⑥刘海粟:《龚贤研究集》,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

⑦王培生:《教育是遗憾的艺术》,《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8期,第30页。

猜你喜欢

韵律表现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的国度
书画名人汇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偶感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