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2019-06-14李宗铭
摘要:吴贻弓执导的电影《城南旧事》,以其独特的散文化美学风格征服了广大观众。影片紧紧扣住“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之主题,诗化意蕴绕梁三日、回味无穷。为了营造诗化风格,导演吴贻弓对情节、人物做出了必要的删减。次要人物的隐没避免观众注意力的分散;对不伦男女关系等情节进行删除,使整部影片更加纯粹平和。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并不重要,这种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长存”的情愫赋予了电影一份神圣。从形式美角度,影片运用空镜头渲染气氛、长镜头控制节奏、运动镜头塑造人物;通过主题音乐的回旋反复、旁白的全知视角、主人公童声朗诵等多种形式构成丰富的听觉效果。
关键词:城南旧事;意蕴;形式美与内容美
电影《城南旧事》是我国第四代导演吴贻弓的代表作,改编自林海英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1983年该片获得了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鷹奖,并且在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礼上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奖三项奖项。《城南旧事》是中国散文化电影的开山之作,可以说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全片以小女孩英子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主人公童年的经历,主要讲了几次离别。看完全片,主人公纯真美好的眼神让我们难忘,片中其他人物的悲惨经历令我们挂怀,心中弥漫着的“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久久不散。
对于电影《城南旧事》的研究已有很多,涉及其散文化风格、儿童视角、电影音乐等等,也不乏对比小说与电影异同的研究。本文欲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出发,探寻导演是怎样彰显电影魅力的。
1.巧妙改编下的内容美
说起“内容”,当然离不来小说原著。电影《城南旧事》与小说相比,在故事本身以及人物设计上有所不同。原著是作者对童年的追忆,“回忆并不就是对往事的真实的再现,由于时间的距离,由于回忆者心态情感的变化,总是对往事有所增删,并融进了回忆者很强的主观情感色彩,而这些就是造成其独特审美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1]所以做好人物与情节的处理,是表情达意、营造诗化意蕴的关键之处。
1.1次要人物的模糊与隐没——以父亲形象为例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父亲这个形象的变化。在文本中,“爸爸”是不折不扣的“严父”,而在电影中,“爸爸”可以说是一位“慈父”。导演没有着重突出"爸爸"的个性特点,也没有展开父亲“溺爱我,也鞭策我”的一系列故事,只是塑造了一位带有符号性质的普通父亲形象。他"与日俱增的坏脾气"、"更有过一些多么不合理的事情表现他的专制"[2]等充满矛盾的复杂性格更没有得到展现。慈爱,热心助人,奉献社会等美德是其角色基本特点。
这种对于角色性格特点的模糊和隐没在电影中可以明显感受到。首先表现为演员的表演上。电影中父亲数十次出场,几乎每一出戏都是面带微笑,语气温和,不管是跟母亲的对话还是最后躺在病床上。第二、在镜头处理上,经常只有父亲的声音而镜头不在父亲身上,比如在英子询问“爸爸”小偷为什么偷东西一场戏中,英子一连问几个问题之时镜头一直落在英子身上,父亲的回答制作为配音出现,可以看出导演对于角色处理的主次之分。还有在“爸爸”第一次出场的戏份中,导演运用远景镜头,拍摄父亲与我的背影,画面没有出现对于“爸爸”的正面交代,只通过对话展现人物关系。
1.2人物的美化——从严父到慈父
文本中的“爸爸”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父系社会封建家庭大家长的形象,可以说在他的身上能看到那个年代男人在家里家外的霸道与专制,将女性边缘化。文中描写“妈”买完菜低头嘴里念叨,“准是算她今天一共花了多少钱,好跟无时不操心的爸爸报账”[2];对于“妈”的担心和建议,爸爸要不是“漫不经心”,要不是说一句“你们女人懂什么”;“父亲睡午觉了,一家人都不许吵他,家里一点声音都没有”[2];“妈妈开首饰匣只挑爸爸不在家的时候,她并不瞒我和宋妈”[2]等等事情都能体现这一点。文中更有很多正面描写父亲在家中权威的地方,比如英子病了,爸爸说不用找医生,买点药就行,妈就照做了。作者直接写到“妈妈很听话,他向来就听爸爸的话”;主人公刚从医院醒来,感到很无助,不停的哭着叫爸爸,她自己说是因为爸爸是男人,应当帮助她才叫的,这些都去充分体现了爸爸在这个家里的中心地位。
电影中更是删去了很多情节和人物,比如德先叔和兰姨娘。在文本中,作者说她讨厌德先叔,因为他一来,“妈要倒霉”。“爸爸”会吩咐“妈”添菜,还要嫌弃“妈”做的饭不好吃。这些男权社会拿老婆当佣人使唤的陋习,以使唤老婆斥责老婆当作一种所谓男人权威,男性力量展现的病态心理都暴露无遗,同时那种朋友兄弟重于妻子的情绪也氤氲其中。同样,作为文本中独立一章的“兰姨娘”也被一点不剩的删除掉了。小说英子亲眼目睹了父亲与兰姨娘的调情,而在另一面母亲正挺着大肚子生火做饭,辛劳不已。父亲的见异思迁与母亲的忍辱负重,让年纪尚小、不谙世事的英子都替母亲感到委曲、感到不值,甚至产生了对父亲的恨意。这较之小说中父亲与母亲相敬如宾,对“我”关爱有加,对社会无私奉献的完美形象着实有很大差距。
2.丰富电影语言造就的形式美
爱德华·茂莱曾说:“小说家运用文字,电影导演运用画面,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主要差别即在于此......”[3]所以学会如何将文本中的文字转化为电影中感召人心的画面便是每一个电影人、改编者最重要的任务。电影作为综合艺术有着广泛的变现手段,这是它胜于文字的。但文字更加能激发欣赏者想象力,不受时空道具限制,善于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优势也是电影所不曾及的。“作为一个导演,不但讲究要有个好故事,更要讲究说故事的方式,内容要靠包装。”[3]可以说吴贻弓导演“讲故事的方式”便是精彩的、恰当的。其中最出彩也是至关重要的地方便是选择恰当的媒介语言,从而成功的激发了作品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
说起电影独特的艺术语言,当然离不了声音和画面这两个最重要的手段。对于视听语言的研究和运用当然成为创作者和批评者竞相研究的对象。下面我就将从画面、声音两方面来分析作品。
2.1多种镜头语言下的视觉冲击
“电影美感的产生,首先在于电影的视觉性。画面是所有视觉艺术的基础,更是电影的基本组成部分。在人类的基本感知中,视觉占第一位。”[4]所以把握好画面的处理便抓住了影片的基本。在《城南旧事》中,导演运用多种技巧力求营造画面美感,激发电影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
2.2丰富动人的听觉效果
说到影视作品中的声音,无非三个要素:人声、音响、音乐。三者分工不同,效果各异。人物语言善于展现人物性格、交代剧情;音响营造逼真氛围、增强表演效果;音乐渲染情绪、表达情感。在影片《城南旧事》中,不管对于哪方面的声音处理都是十分出色的。下面我将分别论述之。
2.2.1人物语言融情入理
人声又可分为独白、旁白、对话三种样式,各自有各自的长处及特点。在影片中使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开头一段中年女声旁白。旁白与独白之间是有十分显著的区别的。独白表示的是事件发生时刻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伴有较强烈的情绪波动;而旁边往往是以时过境迁或超然世外的态度来讲述,是有全知视角的,并且造成强烈的间离效果。导演正是准确抓住旁白的特点并加以运用。这看似是一段旁白,實是短短的一段朗诵。老年英子饱含深情的口吻,瞬间奠定了全篇基调——“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也将“别离”这一主题彰显出来。让观众更快融入这份情感中,引起共鸣。
2.2.2主题音乐荡气回肠
说起来,由弘一法师李叔同填词的《送别》可能比《城南旧事》电影本身更加被人熟知。电影音乐获得如此大的反响和关注实属不易,除了其音乐本身艺术造诣高之外,离不开与电影如此完美的配合。“一切设计都要自然,最好在观众不知不觉中起到作用。所以说,一部好的电影音乐是应该融化渗透于影片的总体构思之中的。也就是说无论是主题创作音乐,还是使用的资料性音乐,都应与影片风格合一,与叙事节奏相辅相成,并且还要与其他电影元素相匹配。”[5]影片音乐的成功之处也正在此处。首先音乐创作便与影片整体风格、所表达情感、甚至营造出的意蕴相辅相成。并且,连其中每一次的变奏处理都与相应的情节和情绪天衣无缝的结合。
结语
电影《城南旧事》拥有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给我们以回味无穷的艺术意蕴。其中,在内容上,影片对原小说进行删减,弱化对次要人物的塑造,凸显三位主角身上的纯净闪亮;删去复杂的人物关系及情节,让观众回归对电影言外之意的体悟;隐去生活的琐碎繁芜大喜大悲,让一切如清泉般涓涓流淌、娓娓道来。通过对于多种镜头语言的运用,以及对声音的处理,紧扣”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这个基调,营造散文化风格。
参考文献:
[1]陈阳春.电影《城南旧事》的叙事美学[J].语文建设,2005 (3).
[2]林海音.城南旧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爱德华·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4]郑洞天,谢小晶.构筑现代影像世界——电影到哦眼艺术创作理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第406,407页.
[5]姚国强,孙欣.审美空间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第223页.
作者简介:李宗铭,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硕士,现任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参与主持《养生堂》《暖暖的味道》《我是大医生》等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