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学术品性与涵养路径
2019-06-14张伟
张伟
语文教师的学术品性,是指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探求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在规律,分析影响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发展的各种因素,探究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处理好这些关系的方法,并据此推进教学改革的意识、精神、行为、能力与智慧。博大精深的语文和极其复杂的语文素养提升过程,增加了语文教学的难度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如果没有分析语文学习内在机理的意识与能力,缺乏持之以恒的改革精神与因时因事而变的改革智慧,语文教学就只能低水平重复,语文课堂就只能浅尝辄止,语文教师就会缺乏幸福感和继续发展的动力与能力。因此,语文教师的学术品性,决定着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发展能力和职业幸福感。
从实际情况看,不少语文教师在忙乱中苦不堪言。读不完的书,忙不完的作文批改,做不完的试卷,讲不完的试题,无休止的课文分析,无穷尽的改革要求……疲于奔命、被动应对,即使不眠不休,也难以换取学生和自己在语文学科上的高成就。被外在事务烦扰,被表面现象裹挟,被低成就感吞噬,被学生和学校指责……不良的语文教学生态,使语文教师陷入专业发展的怪圈:越努力应对考试,越收获不了成绩;越收获不了成绩,越要以应对考试的思路和办法处理语文教学中的一切问题,教师和学生都成了应试的僵化机器。如此循环,既消解了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也让语文课应该具有的美感和深邃意义丧失殆尽,更让一些语文教师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泥潭。究其原因,是因为一些语文教师奉教材、教参、高考试卷、应试宝典等为圭臬,只看到了教材教参上的文字和试卷上的题目,看不到文字和试卷背后的素养发展与测评逻辑,更无法分析影响语文素养发展的各个要素,并据此采取改革措施。归结起来,是因为这些教师缺乏必备的学术品性。因此,要改变语文教育生态,摆脱语文教师面临的窘境,需要提高语文教师的学术品性。
语文教师需要提高哪些学术品性?如何才能涵养出这样的学术品性?顾之川老师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研究丛书”提供了思路、方法和样本。这套丛书既对教师如何展开研究提出了建议,也以名师的成长历程和改革智慧为范本,对语文教师应该涵养哪些学术品性与如何涵养这些学术品性提供了多方面的参照。这套丛书不仅是对语文教育及其质量的全面梳理与建构,是语文教师如何理解和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优秀参考书;也是广大教师涵养学术品性的优秀指南,因为这套书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答了语文教师需要做什么研究,如何做研究,如何把研究过程与成果转化为实践改革的资源与智慧等问题。
2017年和2018年丛书陆续出版了《语文工具论》《语文美育学》《语文教学语用论》《语文学习质量评价论纲》《写作教学研究》《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中学卷和小学卷)。其中,《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中学卷)分上下两册。丛书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前者意在全面系统地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发展的借鉴;后者意在归纳梳理我国当代语文名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推出一批当代语文名师,为新生代名师擂鼓助威”(“丛书”总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丛书构成,体现了这套丛书的主编,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顾之川老师的学术品性和对广大语文教师涵养学术品性的引领。精读这套丛书,既能了解无数语文人对学术品性的追求,也能感受到他们持续喷涌的改革热情和智慧,更能涵养我们自己的学术品性。
一、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学术品性
这套丛书对语文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建议和对名师成长经验与改革智慧的评介,为语文教师提出了涵养学术品性的三大内容:探寻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在逻辑,发现语文与世界的联系特质,以复杂性理论引领改革意识,发展改革能力。
1.探寻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在逻辑
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在逻辑,即语文素养应该发展什么,是如何发展的,如何判断其发展优劣,这些问题逐层深入,就构成了语文素养的发展逻辑。“应该发展什么”,决定着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如何发展”,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如何判断发展优劣”,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评价。只有把语文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建立在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在逻辑上,语文教学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成就感,不能就文章论文章,就试卷说试卷,而应从文章和试卷中分析出“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和“发展程度”等有关内容,并明确这些内容要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以此设计教学方案,才符合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在逻辑,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为了引领语文教师提高“探寻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学术品性,顾之川老师在《语文工具论》第一章的开篇,就引用了吕叔湘先生1963年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提出的主张:“第一,我认为每一个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从事语文教学就必须认清语言和文字的性质,从事汉语文教学就必须认清汉语各种形式——普通话和方言、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分别和他们的相互关系。第二,我认为从事语文教学必须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在吕老看来,认清语言和文字的性质,认清学生学会语文的过程,是语文教师從事语文教学的前提。这两个“认清”的实质,是把握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在逻辑。《语文工具论》在“绪论”中强调:“语文是工具,运用于人们的交际交流、学习发展;语文是桥梁,沟通古今中外文化,传承精神血脉;语文是载体,承载公民人文素养,提供审美体验。语文的基本属性决定了语文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语文文本或语文学习素材变为“工具”“桥梁”和“载体”,如何在这些“工具”“桥梁”和“载体”的学习与使用中,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文化传承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进而把语文知识与能力转化为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发展素养等,是语文教师探寻语文素养发展内在逻辑必须研究的问题。只有在弄清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其教学重点、节点与发展层级和路线,才能把语文教学过程建立在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在逻辑上,以此推进的教学实践改革才具有一定的学术品性。
在这套丛书中,不但《语文工具论》在引导语文教师探寻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在逻辑,其他著作也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语文美育学》在如何探寻文本语言、精要、意蕴、言外之美,把文本的美转化为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境界等方面,提供了思路和策略;《语文教学语用论》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深入探寻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逻辑提供了示范;《写作教学研究》对“如何细化写作教学内容、设计写作任务,如何基于学生的写作过程开展相应的教学指导”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案例剖析,为探寻写作素养发展的内在逻辑提供了样本;《语文课堂的多维度观察》从教材文本、教师文本和学生文本有效整合的视角,通过有效的课堂观察,引导师生共同探寻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在逻辑;《语文学习质量评价论纲》在“让评价创造有意义的语文学习经历”理念的指引下,探寻如何评价语文素养的发展程度,其评价思路、方法和工具与“语文素养要发展什么”和“怎么发展”的内在逻辑高度契合;《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则以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的“探索历程”“思想内核”“艺术呈现”“片段聚焦”“课堂实录”等为线路图,全景呈现名师教学智慧的内核、形成过程与具体表现,其人生与思想发展轨迹,为我们提供了探寻语文素养发展内在逻辑的方法和榜样。
2.发现语文与世界的联系特质
探寻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在逻辑,离不开语文教师在发现语文与世界联系特质方面所下的功夫。如果说语文教师探寻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学术品性的向内深入;发现语文与世界的联系特质,则是学术品性的向外延伸。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自己的学术品性。
一门学科,提供了一种联系和解读世界的独特方式。不同学科看待和解读世界的方式有差异,联系世界的目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尽相同。如何发现语文和世界的独特联系,引导学生以语文的视角和方式建立语文与世界的联系,在语文与世界的融合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是语文老师需要研究的问题。《语文工具论》在“绪论”中说:“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关系到自身的综合素养与终身发展。社会语文素养,体现着国家软实力与文化自信,是国家形象、国家尊严和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作者把语文素养分为个人语文素养和社会语文素养,用语文把个人和世界联系了起来,并在全书中阐释了语文和政治、思想、文学、生活等的关系,这些关系的特殊性,构成了语文学科与世界联系的独特方式。
其他各部著作,对如何建立完整的语文世界,如何形成语文世界与学生个体世界的联系,如何打通学校语文与生活语文,如何搭建好纯粹的语文世界和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之间的桥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并提出解决方案。《写作教学研究》反复强调:“学生写文章,不管是介绍新奇的见闻或倾诉内心的感受,还是申明在某一问题上的主张,都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理应有真实的情境和对象。如果中学的写作教学也循着自然、真实表达的模式去设计和要求,那么也能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验表达的快感,在很大程度上就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是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种独特方式,以真实情境中的真实表达为指针,设计写作教学方案,就能较好地引导学生以写作为媒介,探求语文与世界的独特联系。如果语文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的写作教学改革,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品性。
3.以复杂性理论引领改革意识,发展改革能力
探寻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在逻辑,发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特质,是为了在遵循语文学科特性和语文素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把研究化为行动,把行动变为研究的对象,在行动中深化研究,在研究中优化行动,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学术品性。
然而,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和语文紧密联系的生活更是复杂多变。语文教学改革的综合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与研究不是直线式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某一单项改革就可以全面提升语文教育质量的。语文教育改革需要以复杂性理论为引领。产生于20世纪中后期的复杂性理论,首先强调多维度和多层次的复杂关系。这种理论认为,任何一个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是在多維度和多层次的关系中进行的,不能认识和处理好这些复杂关系,就难以形成解决问题的理想方案,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其次是强调动态性。复杂性理论认为,任何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都不是静止的,都需要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寻找不同时期的最佳方案。以复杂性理论引领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也需要处理好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关系和动态发展问题,才能在处理好语文、学生、教师、生活、国家、世界等多方面的关系中不断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如何才能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处理好“关系”与“动态”问题,这套丛书既直接给出了建议,也进行了很好的示范。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边研究边行动的典范。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交织,以及对复杂性问题的分析和处理,都体现了基于复杂性理论的行动与研究特征。《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中收录的各位名师,都具有以复杂性理论引领改革的学术品性。如程红兵老师在推进语文教育改革时,把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作为改革核心。学生的健康人格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具有动态特征,如果不能处理好各种影响因素的关系,不引导学生持续发展,语文教育改革就可能半途而废或者劳而无功。程红兵老师在系统分析了学生健康人格所需要的各种养料后,对语文教学进行了系统设计,开展了系列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在担任校长后,和老师们一道,以更加系统的思维方式建设全面覆盖的校本语文课程,带动全校师生一起成长,实现了学术品性和实践品性的全面提升。其他名师在教育研究与改革中也具有类似特征,如果以他们为榜样,涵养研究与实践的学术品性,就可能逐步树立和提高主动应对语文教育改革的意识与能力。
二、如何涵养语文教师的学术品性
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涵养出上文提及的学术品性,“中国语文教育研究丛书”也提供了参照依据、思路与方法,集中体现在“直面问题”“融合创生”“有效表达”三个方面。
1.直面问题
学术研究始于问题,学术品性源自发现问题、凝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磨砺。语文教师要涵养自己的学术品性,必须首先直面自己和语文同行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选介的名师,几乎都是在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术品性的。如2014年被评为“全国首届中学语文学术领军人物”的褚树荣老师,就在不断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在第一个阶段,他深感“假语文”和“死语文”带来的危害,以“真、趣、创”为教学追求,提出了解决“假语文”和“死语文”等问题的方案:把“真实”作为语文教学的生命,用“情趣”激发语文教学动力,为语文教学注入“创造”的灵魂,并据此形成了具体的教学方法,推进了语文教学改革。但这些问题解决后,褚树荣老师又发现了语文教学中的新问题:“目中无人”、“学”与“习”、“知”与“行”的循环被切断。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萌生了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上思考语文教学的想法,提出了“课程教材化,教材教学化”的主张,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改革。这是褚树荣老师学术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当褚树荣老师的研究与改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一些语文老师在眼花缭乱的教育教学改革口号与流派面前,“左冲右突,失去自我”。于是他开始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改革的平衡点,提出了“扣其两端,允执其中”的语文教学改革思想,并带领区域内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改革试验。不断发展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用新的思想指导改革行动,造就了有学术品性的语文特级教师。
在直面问题中涵养学术品性,顾之川老师在《语文工具论》中提出了如下建议:“研究应有问题意识”“研究不妨小题大做”“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等等。这套丛书的每一本著作都是针对语文教育中的特定问题展开的,细读每一本著作,都能体会到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应该具备的研究态度与方法。
2.融合创生
解决语文教育问题不能只凭一己之力,更不能单靠个人苦思冥想,而应在中外古今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中去寻求思想与方法的启迪,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生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才能真正推动有价值有成效的语文教育改革,提高以复杂性理论为引领的教育改革的学术品性。
这套丛书就是融合创生的结果。《语文工具论》梳理了我国历代有关论述,从中寻找到对今天语文教育的有益启示。《语文教学语用论》和《语文学习质量评价论纲》引入哲学中有关“意义”的理论,分别探讨语言运用教学中的“意义生成”和“如何让评价创造有意义的语文学习经历”等问题,在融合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语言运用教学和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的新范式。《语文美育学》融合美学和语文教学的研究成果,创生出语文教学如何进行美育的理论、思路与策略。《写作教学研究》融合中外古今写作教学研究成果,构建出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写作教学体系。《语文课堂的多维观察》则融合文本理论、文本解读理论、教学观察和评价理论,创生出具有“语文味”的课堂观察视角与方法。《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學智慧研究》中的每一位名师,都是融合创生的典范,向我们展示了在融合创生中涵养学术品性的全过程,是语文教师学习的榜样。
3.有效表达
研究、行动、言说、写作,是语文教师涵养学术品性的基本方式。有效表达,即对自己的语文教育改革主张和行动方案向学生和同行清晰地介绍,既争取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也向同行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吸纳同行的改进建议。有效表达需要说清楚五件事:一是研究与改革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二是用什么思想和主张来解决这些问题;三是什么样的行动方案才能体现这些思想,解决这些问题;四是这些思想与行动方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五是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思想和行动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用了这些思想和行动方案就会达成这样的效果,等等。这套丛书以不同方式阐释了上面五个问题,每一本书和每一个名师的教学智慧,都为我们提供了有效表达的范例。
涵养学术品性的过程,是语文教师自我修行的过程。“中国语文教育研究丛书”可以成为我们涵养学术品性的有力凭借。站在“中国语文教育研究丛书”的肩膀上,俯瞰语文教育面临的挑战,游刃有余地推进语文教育改革,语文教师才能不断收获职业的成就感、自豪感与幸福感,提升语文教育的育人价值。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