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学生工作机制研究
2019-06-14贺志燕
贺志燕
引言
教育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校企合作能够快速实现这种结合,为人才成长搭建立交桥。近几年来,国务院多次提出要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激励企业参与高校教育,形成校企合作的新育人体系。做好这项工作,关键在于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学生工作机制。
一、建立完善政策制度,加大政府统筹管理力度
国家对于校企合作开展职业教育早已出台了相关政策,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等,但是政策出台后,并没有做硬性规定,并缺少配套的监管措施。普通高校校企合作一直没有具体的政策制度及相关规定,校企合作开展程度完全由各高校自行决定,这也客观上造成了校企合作的无序性。
近几年,各高校已按照省政府省教育厅统一要求,成立企业社会处之类的主管部门,但是因为重视程度不够,各高校并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该部门仅限于开展校友捐赠等活动。由于政策法规的缺位以及法律层面权威条款指令的不健全,导致制度层面并没有刚性制约,校企合作育人仅仅处于提倡及鼓励层面。这样的软指标,造成高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协调育人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大政府统筹管理力度:第一,各级政府应制定并完善校企合作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定符合地方特点的支持保障措施,明确地方政府、高校及企业在合作中的责任与义务,使校企合作能够做到有章可循和有法可依;第二,各级地方政府需建立相应的奖励考核及监督机制,不能使校企合作育人仅限于软指标上,要明确有强制性的职责规定,将其作为各高校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逐步形成完备的量化考核办法,推动高校与企业积极开展合作;第三,可以依托行业企业联盟开展校企合作,发挥行业集聚优势特点,以专业协作科研开发为龙头,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使企业主动积极地寻求高校支持,开展各类技术攻关,在专业培训和实习指导过程中积极发挥育人作用。
二、构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很多高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也得到了全体教师、学生及企业的认可,但是针对高校大学生有针对性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还没有形成系统、成熟与可操作的模式,不能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应有作用。鉴于此,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首先,高校应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该机构专门负责校企合作工作,解决校企合作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合作运行机制,切实推进校企合作。同时,要注意避免合作流于形式,表面上重视校企合作,实质上却是政绩观在作祟,进而造成高校仅仅是为了完成考核任务而签订合作协议,并没有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推进措施。同时,也防止企业没有真正为培养人才发挥其应有作用,校企合作形同虚设,没有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更谈不上育人效果。
其次,高校需配套完善奖励机制。校企合作归根结底是为了育人,我们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工促学,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了达到立德树人目标,各高校需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完善奖励机制,用制度與道德规范进行多方约束,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应给予物质奖励与荣誉激励,使校企协作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运行。
最后,高校在校企合作中要注意提升企业积极性。企业具有经济属性,衡量绩效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利润。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更在意的是免税等优惠政策,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虽然会担负社会责任,但是却因没有具体量化办法而无法衡量,但利益驱动会更具效果。因此,高校也应注意拓展途径,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与协同创新,努力做到学校和企业互惠双赢。学校应给予企业优先选用毕业生的政策,减少从学校到企业工作的过渡期,降低再培训成本,切实提高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社会声誉。
三、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协作力度,构建育人有效机制
离开了道德培养,教育就失去了方向。校企合作除了有专业知识学习以及专业技能训练,还应该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这也是校企协作学生工作机制构建的关键。高校需要与企业携起手来,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包括实践能力、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加大思政协作力度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
第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高效学生工作机制。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辅导员是一支重要力量。在校企合作学生工作机制构建中,高校应出台相关政策,充分调动辅导员积极性,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在辅导员评价体系中,加入校企合作相关内容,完善奖励及监督机制,使一线辅导员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在校企合作中来,与企业携手,共同培育学生。辅导员应深入企业中,除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外,更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作为新时代辅导员,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在实践教育工作中既要夯实硬实力,又要提升软实力。在与学生共同成长过程中,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第二,辅导员与实习指导教师及企业导师携手,发挥全员育人作用。在校企合作中,可以组成联合导师,包括企业指导教师、高校指导教师及助理指导。助理指导即选拔富有实习实践经历经验兼具组织管理能力的学长,进行实习具体细节协调与沟通,起到导师助理和学长帮扶的作用。联合导师根据企业项目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各高校应建立相应制度,运用主动与被动方式,强化学生校企合作学习动机与意识,提高他们对校企合作提高素质的积极性,这将直接影响到校企协作育人成效。积极期望要从改善学习者自身心理状态入手,联合导师应从情感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使兴趣最大发挥,快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而达到高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目的。联合导师尤其是辅导员,需精心设计情感体验情境,建立正反馈情感激励体系,提升个体成长期望值。通过正反馈加强学生情感体验,增强情感激励效果,使他们的情操得到升华,并且到培养其职业道德与提升其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第三,依托企业,充分发挥全过程育人作用。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基本上是以实习为依托,实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严格按照规定技术规范和操作方法,与企业员工协同合作,实现企业要求的标准及特定目标。学生在此过程中,懂得了需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工作要不耻下问、勤勉踏实团结协作及敬业奉献等精神,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而在企业中都被潜移默化的加强了。由于校企合作大部分属于短暂性实习实训,具有弱约束性特点,因此需要辅导员和企业指导人员精心设计和管理,激发学生发展潜力,推动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及专业技能协调发展。在协同育人工作中,教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以及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企业及高校都应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共同努力培养学生,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创新载体及方法,构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传统校企合作中“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需求,必须添加现代方法及元素。校企协作育人意识及方法须与时俱进,主动更新发展。校企合作需要打通学校教育、企业教育及社会教育之前的的壁垒,有效构建“学校—企业—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形成高校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技能教育以及职业思想教育间的无缝对接;采用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等形式,满足学校教育和职业需求,形成一体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形势下,政府、高校及企业都在努力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思路与方法,校企合作职能已逐步由专业技能型向育人指导型转变,实现学生由单纯提高技能向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及全面发展的转变。这些转变为学生校企合作育人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校企合作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及高校教育工作者继续坚持不懈的努力。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