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乡村旅游为发展路径的传统村落经济建设实践

2019-06-14程娜胡桃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村落村民旅游

程娜 胡桃

引言

2018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乡村旅游成为众多学者探讨的话题,诸多传统村落积极采取乡村旅游的模式发展经济,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基于此,笔者与调研小组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形式,对湖南省古丈县龙鼻村进行了实地调查,重点介绍了该村的经济发展实践,探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参考建议。

一、传统村落发展需求与发展模式

(一)传统村落发展困境与需求

由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地理位置等限制,传统村落与城市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差距更是如此。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现代文明入侵,致使传统村落原有的农耕文化遭到摒弃,留下了386199部队,传统村落成为空心村,对外的印象也已变为空巢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入侵等原因都给乡村发展和文化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村民有发展的意愿和需求,希望与时代接轨,不被淹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和积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习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也发出了“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号召。传统村落需要发展,如何让其可持续发展,是人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乡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路径选择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乡村发展的战略,全国各传统村落根据当地现有资源,结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文化特色,探索出多种发展模式,如文化传承型、城郊集约型、休闲旅游型等,小康+健康模式的生活是现代人不断追求的生活方式,进入“双康”时代后,人们对休闲需求增加,逐渐形成了慢生活理念。据统计,黄金周期间,城市居民出游时,70%會选择乡村旅游,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末,乡村旅游市场规模已达28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6%。相比发展工业而言,乡村旅游能在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带动传统村落的发展。近年来,国务院发文要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旅游成为传统村落建设的路径选择。

(三)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禀赋

传统村落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变化,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形成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人文特色,同时,农耕文明也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传统村落自然生态优良、民族文化灿烂,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现今发展乡村旅游时,各处因地制宜,形成各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模式,如贵州和湖南的村寨模式、云南的旅游特色小镇模式等。湖南省龙鼻村,苗族占该村人口的90%,它是一个典型的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在长期的发展中,该村形成了苗族的传统文化和特色风俗,2013年开办乡村旅游,2018年全年共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完成创收突破1亿元。鉴于此,笔者和调研小组以该村为调查对象,重点分析了该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实践。

二、龙鼻村乡村旅游发展经济实践

(一)工作岗位增多,外出劳动力返乡

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该村现有768户3195人,绝大部分村民都曾外出务工,该村在发展旅游前约有1 500人外出务工,占当地总人数的50%。其中墨戎苗寨现有1 000余人,超过一半的村民都曾外出务工,自2013年成立旅游公司后,苗寨突显出较大发展空间,外出劳动力陆续返乡,截止至2018年,苗寨为村民群众开拓服务就业岗位520个,其中300余岗位由外出务工返乡工作人员任职。除此之外,由此形成的链式反应,产生一系列隐形岗位,如运输员、民居茶主等,进一步为村落主体回归提供了机遇,曾外出工作的“乡村能人”石泽良,探索分析出家乡发展的潜力,于2014年回乡创业,经过多方面考察,最终选择承包土地种植200亩茶叶,成为龙鼻村最大的种茶大户,与旅游公司共同打造“茶旅融合”的新发展模式。

(二)守乡村民收益提高,精准扶贫效果佳

乡村旅游的发展,衍生出一系列隐形岗位,除曾外出务工后回乡工作的村民,村里无劳动能力的阿婆们每月能拿到2 000~3 000元的工资。19岁的石姐妹是该村五组村民,患有听力二级残疾的她们只用穿上苗族服饰,同游客合影就能成功就业;对于60岁以上穿着苗族服饰跟游客交谈的老人,旅游公司会每月为其提供600元补贴。除此之外,自家种茶的村民,均可在家开设茶室,供游客品尝并售卖,全村现已达20多家。

该村将集体经济收入用于全村村民新农合缴纳,救助贫困学生,慰问贫困户、贫困党员、离任村干部以及80岁以上老人。龙鼻村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村民收益普遍提高,全村共脱贫了124户513人,2017年人均年收入已达1.2万元,成功退出贫困村行列。

(三)文化传承有序,非遗保护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龙鼻村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获得了“苗族花鼓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该村文化传承有序,初步探索出“乡村旅游+非遗保护”的基本模式,在保护和传承民族非遗文化的同时,将其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该村木质结构建筑保存完好,传统村寨布局未经人为刻意改造,是游客眼中的“深苗”;对歌是苗族特有的习俗,游客进寨前需对歌和喝拦门酒;村民交谈均用苗语,随处可见用汉字翻译的简单苗语标牌,如你好,即“蒙唔”;巫傩术《仙人合竹》是其神秘特色。此外,该村苗族赶秋节、长龙宴、竹竿舞、苗族鼓舞与苗绣、苗族银饰的动静结合展示,更是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该村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将非遗保护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了经济效益化的文化保护。

(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空间布局优化

目前,龙鼻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从以前坑洼的泥浆路逐渐变为规整的水泥路;从晚上必须拿着手电筒出门,到现在拥有照明良好的路灯;从乱停乱放,到现在修建了统一规划的停车场;水桥、带有民族特色的垃圾桶等设施更为村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该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好改善。此外,该村村民石大哥表示,为了保护古村落样貌等原因,公司鼓励修建和翻新木房,还对在核心景区内新建木质房屋给予补贴,龙鼻村现今木质结构建筑保存完好,空间布局得到合理优化。

三、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的问题

从上述龙鼻村乡村旅游发展实践来看,该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出带有当地特色的“茶旅融合”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并取得显著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也是全国以旅游为发展路径的乡村存在的共性问题,以下则是在调查及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功能单一,拓展意识薄弱

在龙鼻村的调查中采访了一些游客,他们认为苗寨虽有自己的特色,但却感受到这同其他类似景点大同小异,体验性较弱。即旅游功能单一,如墨戎苗寨则主要售卖银饰、小吃和展示,有购物和观赏功能,虽结合了自身特色,但除上述功能,没有提供更多功能。目前,乡村旅游的绝大多数景点只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基本功能,单一无创新,没有深层次的挖掘,同质化问题严重,开发者盲目跟风,也造成同業竞争压力大,市场风险加大,收益下降的窘境。在游客看来,旅游时消费功能大于休闲功能,在“双康时代”的背景下,消费者不再局限于最初的基本需求,他们希望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即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商、养、学、闲、情、奇”产业发展拓展功能。

(二)环境质量受损,村落发展棘手

现今,众多的传统村落都走上乡村旅游的发展道路,这无疑是一个好前兆,但令人忧心的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发展速度过快,追求效益化,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原因,出现了发展即破坏等问题。自然环境受损,从而制约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影响,最终陷入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难以可持续发展。此外,引入乡村旅游后,村落产生的各种垃圾没有及时清理,无法降解,未得到合理化处理,便累积得越来越多,长此以往,成为了村落发展中很棘手的问题。虽然墨戎苗寨在发展时也注意保护,但在调查过程中村民反应开发旅游后,进寨的人太多,环境早已不如从前。

(三)交通区位约束强,区域联动性较弱

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各种原因,大多传统村落的地理位置均在较为偏僻、经济落后的地区,“要想富,先修路”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传统村落建设的力度,虽为部分村落修建了规整的道路,但较远的路程仍然是村落发展的劣势,交通区位不便于游客进出,也是传统村落发展的桎梏。另外,旅游公司大多倾向于独立的发展,缺乏联合、共享和共赢的理念,周边旅游资源无法联合起来共盈。龙鼻村地处省道旁,高速公路通车后,也未联动周围村落,便受到交通区位影响,约束其发展。

(四)利益分配不均,各方矛盾凸显

宏观经济学中,曾提出“公平和效率”的问题,这也同样适用于分析乡村旅游发展及其利益分配。纵观传统村落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侧重于地方经济的“蛋糕”做大,而在“公平”分配利益过程中却出现诸多问题,引发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种种矛盾,杨晗先生认为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主要有:当地政府、当地居民、旅游公司及虚拟分配者(环境)。毋庸置疑,环境作为生态基础,首先需要被分配利润,用于环境的治理及优化,然后才是当地居民和旅游公司之间的分配及村民之间的分配。现如今,面对利益分配的问题,龙鼻村村民之间出现相互抱团等现象、村民和旅游公司之间互相争夺利益,均出现不少矛盾,打破了村民间良好的邻里关系,违背其发展初衷。

四、传统村落发展的优化对策

(一)优化产业业态

当前经济快速发展,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投资开发商也不能仅以过去的思维模式(以产品为主的导向模式)来开发乡村旅游,而需以游客的角度来切身考虑他们的需要(以游客需求为主的导向模式),即上文提及的“商、养、学、闲、情、奇”产业新业态。当代旅游者希望有私人订制的旅游方案,以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所以投资开发商也应顺势而为,以旅游者新需求为出发点,针对目前呈现出的趋势,整体规划,考虑如商务旅游、养生旅游等新需求,并结合旅游基本元素,为其制定个性化方案,探索出适合当代新业态的发展模式。

(二)保护发展同步走

为了迎合当代旅游爱好者的喜好,随意改造村落保存至今的原始状态的现象屡见不鲜。除此之外,还有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的村落,这样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所以传统村落需要发展的同时更需要保护环境。一方面,政府可通过教育等手段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促使旅游者和当地村民规范自身行为,另一方面,村委可制定相关制度予以约束,如村民之间互相监督不文明行为、罚款等,旅游公司也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醒游客注意环保。此外,对于村落产生的日常生活垃圾和旅游垃圾,村委和旅游公司可引进先进的垃圾降解技术和污水处理体系,每天对其处理,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赖以为生的环境。

(三)缓解交通区位限制,增强区域联动

针对乡村旅游交通区位受限的问题,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修建道路,在规划修建铁路时,也把传统村落的地理位置作为参考因素。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者的追求日益提升,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更想选择快速方便的。另外,还可通过增强区域联动来缓解交通区位的局限性,相邻景区可联合共享市场和资源,互利互惠,开展线路游等,墨戎苗寨虽因高速路受影响,但他们另辟蹊径,结合地处“张家界-凤凰”旅游线路的中间点优势,为游客提供过境游,联合其他两家公司开展线路游,目前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四)多方利益均衡分配

上述提及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说明村民之间、村民和旅游公司之间出现较多矛盾。村民一般处于弱势地位,而村民之间利益分配又造成村民间感情淡漠,违背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初衷。政府作为无利益分配的参与者,应充分发挥监督村民及旅游公司分配利润的作用,作为中间者调节分配结果。村民应共同联合,作为一个整体来参与相关产业的建设,当村民作为利益共同体后,则会以“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来思考,从而解决低价售卖,恶性竞争等问题,最后使利益分配者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

五、结语

城市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农村经济常被忽略,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制结构,乡村旅游作为综合效益最高的发展模式,为大多数传统村落所实践。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发展乡村旅游,各级政府积极贯彻执行。龙鼻村属于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有鲜明的文化特色,该村抓住机遇,积极发展旅游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其他地区传统村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和借鉴作用。此外,本次调查以龙鼻村为缩影,映射出全国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其提出了优化对策。每个传统村落在借鉴优秀案例的同时,应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商学院)

猜你喜欢

村落村民旅游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