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旅融合实证研究
2019-06-14李娟
李娟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推行全国减贫措施,贫困人口因此逐渐减少。旅游扶贫是一种特殊的发展方式,因其特有的经济、社会、环境带动效应,成为我国重要的扶贫方式。我国一些经济落后但旅游资源相对富集的贫困乡村地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然而,受扶贫大环境的制约,我国传统的旅游扶贫采取的是“粗放式”“输血式”的扶贫方式,在旅游发展实践中还存在“旅游飞地”、贫困人口参与度少、旅游扶贫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农业仍是贫困地区的主要产业,因此,探讨如何实现旅游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品增值,“扶业”和“扶人”双措并举,对真正实现精准化扶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旅游精准扶贫内涵解读
旅游精准扶贫是为贯彻落实精准扶贫要求,从产业精准扶贫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是精准扶贫理念在旅游扶贫领域的具体应用。旅游扶贫具有经济带动效应强、辐射范围大、受益面广等优势,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国内旅游扶贫实践的推进,我国许多学者对旅游扶贫内涵的研究也不断深化。杨建等(2016)认为,旅游扶贫的实质是通过扶持,改善贫困地区旅游发展条件,提高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的几率和能力,进而达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目标。郭清霞(2003)进一步指出,旅游业发展与减贫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旅游业发展并不等同于减贫。邓小海等(2017)学者认为,以往的旅游扶贫模式更多地关注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和对当地经济的带动效应,却忽视了旅游扶贫的本质目标,即贫困人口的受益和发展,导致出现旅游扶贫目标被置换、帮富不帮穷、贫困人口被排斥在旅游发展大门之外和地区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拉大等问题。邓小海等(2015)学者认为,“造血式”扶贫就是要对旅游扶贫项目进行识别,只有当一个旅游项目能给特定贫困个体或人群带来净收益时,才是“有利于贫困人口的发展”,才称得上是旅游扶贫项目。
综合已有研究的阐释和实地调查思考,本文认为旅游精准扶贫是指在精准扶贫理念框架下,贫困地区因地制宜依托旅游产业开发,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开发等措施,协调相关利益主体活动,提升贫困人口的参与意愿和能力,实现提高贫困人口经济收入、提升贫困地区社会和环境利益等多重目标的产业扶贫方式。
二、农旅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是农村贫困地区实现产业扶贫的有效途径
1.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可行性和必然性。马建(2002)认为,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其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产业融合丰富了原有的产业内涵,重塑了产业结构,延伸了产业价值链,促进了新业态的出现。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其产业链长、带动性强、覆盖面广,具有十分突出的关联带动作用。农业和旅游业之间存在诸多技术经济联系,农业的“农、林、牧、副、渔”与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在产业链上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农业与旅游业的关联不断加深和扩大。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民风民俗、丰富的农业生产活动和新兴的农业科技等资源,日益成为新的旅游吸引物;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农业资源的旅游优势得以发挥,农业旅游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效益不断提升。由此可见,农业与旅游业具有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2.走“农旅融合”之路是农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客观要求。“农旅融合”发展具有明显的培育优势产业、增强发展能力的“造血式”扶贫功能,是农村贫困地区实现产业扶贫的有效途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贫困地区,以传统小农生产为主,经济落后、产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济效益低下,但部分地区又具备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农耕文化、特色的农业产品,为农旅融合发展进而脱贫致富提供了可能。因此,在合适的贫困地区发展农业旅游显得尤为必要。通过旅游业与农業的功能互补和产业链延伸,激活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等资源要素的发展潜能,将农业资源转化为观光景区和旅游产品,最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
三、基于农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精准扶贫实证研究——以丽江市三股水景区为例
三股水景区位于玉龙县城以西45km处,地属丽江市龙蟠乡兴文村宏文村民小组,处于“三江并流”核心区域、大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上,也是著名的阿喜茶马古道七十二道湾入口遗址,由于村子被三条大沟分割成三个独特的山寨,因此又俗称“三股水”。2011年,宏文村通过招商引资、整村流转的方式打造的三股水景区,成为丽江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新亮点。笔者对其基于农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精准扶贫研究如下。
(一)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旅游精准扶贫获得了具有推广价值的成功经验
1.精准扶贫,实现了可持续、绿色生态的科学发展。三股水景区发展始终坚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景区内山谷幽深,溪流瀑布、竹林柳林密布,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不破坏乡村原始自然风貌,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种植经济林木时充分利用荒山荒坡,不挤占基本农田和耕地;在开发建设当中保护现场特色元素和营造乡村原生态体验氛围,不扭曲乡村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保留乡村文化、古村落风貌的原真性,避免建设发展一面、破坏一方,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2.精准扶贫,建立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三股水景区在开发之初,由村党支部牵头,以村民为主体,成立了三股水乡村旅游开发合作组织,把景区的经营权、开发权、管理权和使用权交给开发公司;通过村民以社员出资、流转土地折价入股、荒坡土地折价入股以及整合国家项目扶持资金转化为股份入股的方式,建立了“村级实体经济股份入股+红色股份入股+合作社社员出资+合作组织经营+盈余返还分红”的经营和利益分配模式,保障了村民利益。从2012年开始,投资企业以30万元为起点,每三年递增,按年度分红的方式分红给村里,50年共计7 250万元。2015年,每年分红60万元,加上村民在企业打工的收入、组建马队的收入、出售土特产和农副产品的收入,全组年收入约300多万元,村民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
3.精准扶贫,村级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宏文村党支部以组织化理念整村流转发展乡村旅游,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旅游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景区开发之初,村组干部和党员带头示范,率先把自家的土地、荒坡整合出来进行流转;村党支部班子在乡村旅游开发合作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在景区设立党员服务驿站,组建景区环卫、矛盾纠纷协调、景区旅游咨询、观光车服务等4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争取了免费使用出售农特产品的摊位;介绍年纪轻、素质高的村民到景区务工,并通过举办培训班、培训农家乐开办业务,帮扶有条件的村民在景区开办农家乐。
(二)基于农旅融合开展旅游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1.旅游发展定位不合理,资源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股水景区是以茶马古道遗址、纳西古村落、生态景观和田园风光等旅游资源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近几年,景区为提高吸引力,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开发了玻璃栈道、轨道滑车、峡谷溜索等旅游项目,但这些项目存在前期投入大、维护成本高、重游率低的问题,且丽江观音峡景区、东巴秘境景区也相继开发了同类项目,二者离丽江市区更近(观音峡景区约20km,东巴秘境约24km);景区主推的茶马古道文化、纳西族村落景观等要素在丽江大旅游环境下并不稀缺。因此,景区在小尺度空间范围内的地理区位、旅游项目、开发资源,与丽江同类景区相比,并不具备突出的竞争优势。
2.基础设施不完善、涉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从旅游大交通来看,丽江市区到三股水景区的高速公路尚未全线贯通,国道路况较为复杂,也没有景区直通车;景区内部经前期旅游开发,水电路讯、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步道等基础服务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景区内外村容村貌差异较大,农业水利灌溉、道路、仓储物流和网络通信设施落后;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统一处理较难,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的处理问题突出,田间沟渠随处可见丢弃的农药瓶、化肥包装袋。
3.农业产业规模狭小,产业开发技术落后。三股水景区所处的龙蟠乡属半山区乡镇,村民沿袭着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经济林园面积狭小,生猪土鸡养殖规模小;山地型农田粮经兼作,且品种繁杂,没有形成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农旅融合产业基础有待提高。此外,受社会经济水平和教育条件限制,大部分村民整体上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同时,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守群体知识层次低,缺乏真正有素质和劳动技能的中青年群体,新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影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4.乡村旅游产品层级低,欠缺效益增长点。三股水景区乡村旅游与当前我国大多数乡村旅游现状相似,普遍存在产品层级较低的现象,表现在业态形式单一、同质竞争激烈、整体接待水平低等方面,导致多数产品经营季节性差异明显、经济效益低下。游客产生了“乡村旅游就是农家乐,农家乐就是娱乐,就是打牌、钓鱼;体验就是摘樱桃、草莓;吃饭就是烧烤、土鸡”的认知误区。
(三)基于农旅融合开展旅游精准扶贫的建议
1.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科学编制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纲领和蓝图。编制旅游规划,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论证开发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根据乡村旅游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科学判定旅游的主要吸引物、发展模式、发展定位和营销策略等内容,既要体现区域特色,又要有利于实现差异化发展。三股水景区规划要主动融入到丽江市、龙蟠乡各级旅游发展规划中,从战略层面寻求发展定位和政策支持,跳出“单一景区”搞旅游的陈旧模式,辐射带动周边乡村统调发展,打造开放型、休闲型乡村旅游综合区。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现代服务体系建设。针对景区及周边乡村基础设施存在的短板,要积极整合相关项目和资金,逐步改善乡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状况,特别是要通过拓宽道路、建设养护等措施,解决进村道路和过村道路会车难、不安全等难题;要做好旅游区农业生产的技术、良种、农机、排灌等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加快高效节水生态农业建设;完善整村文化、体育、卫生和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做好农村厕所、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和互联网信息化系统等方面的设施建设。
3.依托经济组织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加强对人员技能的培训。首先,要深入推进“党组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依托现有的產业组织和以油橄榄种植、能繁母猪生猪土鸡养殖、田园超市和乡村旅游服务等4个合作社为支撑的发展平台,实现农民在种植管护、科技应用、技能培训、市场销售和品牌建设等多环节的一体化合作,将传统农民改造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化解市场风险、脱贫致富的目的。其次,以先进的育种技术、灌溉技术、机械技术等农业科技为重点,加强对人员农业生产技能和旅游服务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村民的就业创业技能,增强村民自身的持续发展能力。
4.推动农旅融合,着重做好功能提升、市场拓展,激发传统农业的发展活力。乡村旅游产品层级低、缺乏有效的效益增长点,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农事文化,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功能没有充分融合。因此,三股水景区应把茶马古道文化、纳西民俗文化作为基础旅游吸引物,把田园农耕文化作为首要旅游吸引物,依托核心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优质精品、高效规模的农业。例如:打造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发展研学旅游;面向城市配送鲜活蔬菜瓜果,发展有机农业;依托农业育种改良、灌溉、温室大棚等科技,开发高科技农业;设计种植、挤奶、小动物饲养、趣味比赛(小猪赛跑、斗鸡、捉鱼)等体验式娱乐活动,优化休闲农业;定期举办农村农事节庆活动、开展农业节庆旅游活动等。
此外,目前三股水景区的客源主要以旅游团为主、少部分周边散客,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主体,主要是城市居民和近郊人群。因此,在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定位和推广方面,还应加强游客对乡村旅游兴趣取向的调查工作,面向丽江、大理等周边城市积极开拓客源市场,打造1小时周末经济带、2小时农业经济圈。同时,应开辟多种宣传渠道,利用与旅行社合作、电视广告、拍微电影、网络平台、宣传册和手工艺赠品等方式,进行广泛的宣传。
旅游精准扶贫是一种“造血式”扶贫,是贫困地区发展、贫困人口增收、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在全域旅游、智慧旅游、高科技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理念、新业态不断涌现的背景下,需要重新解构农业旅游,研究如何把“三农”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把“三农”产品转化为旅游服务产品,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初步探索出一条农旅融合、以旅促农、兴旅富农的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1.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国际旅游与工商管理学院;2.丽江旅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