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建设丽水大花园的核动能

2019-06-14吴保刚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旅游农业生态

吴保刚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是我国经济改革最早的地区,乡村的发展一直是国家建设的首要问题。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人越来越需要一种与城市繁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来弥补城市生活中所缺失的淳朴、简单、原始的民风,释放日常的压力,而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其这种需要,因而,乡村旅游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一、乡村旅游4.0时代的到来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的“农家乐”模式,可以被认为是乡村旅游的1.0时代;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该年度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提出的“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发展目标,可以被认为是乡村旅游的2.0时代;2012年开始掀起民宿热,可以被认为是乡村旅游的3.0时代。当下,随着文化自信的建立,生态文明的觉醒,乡村旅游要担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也将迎来以“三农”为核心,围绕乡村文化、社区营造、绿色发展的4.0时代。

二、丽水丰富的乡村资源

丽水市古称“处州”,是一座具有1 000多年历史的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也是浙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素有“浙江绿谷”、“天然氧吧”之称。丽水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人文古迹深厚众多,物产丰富独特,具有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畲乡风情绚丽多姿。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底蕴深厚的农耕文化、生态绿色的农业产业,丽水乡村旅游业悄然兴起并长足发展,初具规模,已建成19家4A级景区,并向周边乡村辐射,带动了“农家乐”“民宿”等服务业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区点256个,示范性休闲家庭农场10个,其中,取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国字号头衔”21个,“省级头衔”6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累计建成13个综合区、28个示范区、48个精品园共计89个现代农业园区通过省级验收。获得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和梯田农业系统)等17个国字号头衔;开展了十佳美丽田园、十佳休闲农业观光园、十佳美丽休闲乡村、十佳赏花田园、十佳休闲观光茶园、十佳精品果园、十佳开心农场、十佳生态养殖基地、十佳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和十佳农事节庆活动等“十佳”评选活动,挖掘了近9类90个十佳农业旅游资源。每年举办中国(庆元)香菇节、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中国(龙泉)灵芝节、云和梯田开犁节和莲都处州白莲文化节等一批国家级重要农事节庆活动,不断扩大丽水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近年来,丽水市政府通过落实一系列扶持政策(例如:《丽水市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农业发展规划》《关于大力推进家庭农(林、渔)场发展的实施意见》(丽政办发[2013]119号)、《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等),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开发,2015年共接待游客约807万人次,累计投入资金达11.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8亿元,带动农民就业1.76万人,为丽水发展乡村旅游夯实了基础。

三、乡村旅游的引擎作用

(一)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发展乡村旅游最直接、最显著的作用就是为农业加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有利于提升劳动力在农闲时间的价值。乡村旅游可以让农民“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錢”,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就能为社会创造5个以上的就业机会,可以产生极大的乘数效应,为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小人员外流比例。

(二)有助于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

乡村旅游不仅能将当地农产品直接转化为旅游地商品,而且能为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的销售提供市场,带动其经济的发展。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接待对食品、农副产品、手工艺品和山货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促使乡村旅游接待村与周边地区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延长旅游产业链,扩大产业面,形成产业群,为乡村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农旅融合,促进乡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转型

乡村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带领传统农业的第一产业发展,有助于促进乡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可形成第三产业服务第一、第二产业,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第三产业活动的新需求这样一种良性融合发展结构。具体作用表现在:第一,促进以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为重点的农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经济结构;第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第三,加速乡村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第四,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乡村文明

乡村旅游开发需要从业者具有高素质,其通过不断的培训,增加与游客的接触,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科学文化知识、综合素质。同时在旅游项目的开发运作中,通过不断的配合和磨合,增进了居民间的感情,加强了团结,形成了积极向上、健康的民风。通过文化的交融,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四、践行绿色发展观,打造“核”动力

(一)坚持“两山”理论,保持乡村的原生性

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精致农业和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和传统农耕,利用好生物防治和生态位理论,尽可能减少使用或不使用农药和化肥,不扰乱农作物的生命周期,合理分配土地,避免涸泽而渔。乡村要有基于乡土特色的产业,避免大棚、非本地种植物、非本地产业的过多引入。运用科技手段进行乡村生态循环设计,尽可能提高再利用率和零排放率。根据生态容量,严格控制游客量,确保乡村生态系统的良性演替。

(二)加强政策扶持,打造新型乡村社区

人力缺乏是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年轻人外出务工、在工作地定居等,导致乡村中青年人所在比例极低。除已经出台的回乡创业政策外,相关部门还可依据“三权”分置制度,拟定相关政策,吸引城市的中产阶级进入乡村休闲、创业,建立新型社区。新型社区建立的核心要素是人,产业的多样化、文化的多样化和经济的多样化都是基于人的多样化。在新型社区建设中,可以设置“荣誉村民”制度,让外来的创业者、常客参与到乡村的规划、管理事务中,这样形成的社区更加多元化,而且荣誉村民的文化、视野和素质都能无形中影响到当地居民,能促进社区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进行乡村文化的结构化设计,增强乡村旅游的趣味和粘性

美丽的乡景能吸引人,丰厚的文化能感动人,精心设计的文化活动能留住人,浓浓的乡情能圈住人。基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乡村文化的结构和游客的文化结构有辩证的关系。在乡村文化结构方面,首先在乡村旅游文化结构化设计上,可以采用具有本土性的文化内容和内涵,实现形式和方式的现代化。其次,乡村旅游文化开发的设计感要强,过程和环节的把握要适时和适量。最后,结构化设计要有多样性和针对性,多样性可以供游客选择喜好的方式,针对性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不同阶层额游客。这样有利于游客接受活动形式,能够让更多的游客参与到文化体验活动中来,大大提升乡村旅游的趣味性,同时能够让游客更了解乡村文化,能增加乡村与游客的粘性。

(四)全员营销,激活乡村内动力,进入绿色发展快车道

十九大中提到要建立文化自信,乡村是社会的基础单位,是文化的发源地,乡村的文化自信更容易建立。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专题研讨、培训、各种乡村的宗制和活动,来不断强化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当地居民树立文化自信后,就会主动宣传和影响周围的人,使其到乡村来旅游、休闲或体验生活。良好的环境和浓浓的乡情会吸引更多的人(可能是本土居民的亲属,也可能是游客)来进行宣传,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本土居民也能从乡村旅游中受益,这会增强其开发乡村旅游的信心和决心,使其能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的乡村建设中,从而真正激活乡村的内动力。政府推动和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的使用可以将乡村振兴推入绿色发展的快车道。

(作者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旅游农业生态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