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意外女性患者1 a内发生尿失禁危险因素分析
2019-06-14栗延伟
栗延伟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河南 新乡 453003)
脑血管意外又称急性脑血管病,在神经疾病危重症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两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病变造成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脑局灶性症状。脑血管疾病后期,患者会出现一系列后遗症,其中尿失禁较为常见,也是患者病情持续严重及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1];长期尿失禁不仅可造成患者出现焦虑、抑郁及心理障碍等问题,还易导致尿路感染、肾积水等症状。国外有研究显示,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后期尿失禁的发生率在50%以上[2],而目前国内此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少。脑血管意外后发生尿失禁的影响因素较多,且男性和女性患者尿失禁的发生机制和原因不同,女性患者尿失禁的发生率远高于男性[3]。本研究探讨了脑血管意外女性患者尿失禁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36例脑血管意外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脑梗死70例,脑出血61例,出血合并梗死5例。纳入标准:(1)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及分类标准[4],并经影像学确诊为大脑半球病变;(2)意识清楚,急性期过后病情稳定;(3)发病时间在1周内;(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脑血管意外前发生尿失禁患者;(2)既往有泌尿外科手术史患者;(3)老年痴呆、帕金森病患者。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由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1)通过病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2)患者出院后采取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时间1 a以上,统计1 a内尿失禁发生率。
1.3 临床评价标准(1)排尿情况评价。尿失禁:不能由个人意志支配的尿液不自主排出,每周发生1次或1次以上;排尿正常:排尿受个人意志支配,能够进行自主排尿;排尿困难:尿液不能自行排出,但无不自主排出情况[5]。(2)病灶位置、出血面积和血肿体积均根据其入院时CT或核磁共振检查进行判定和计算,出血面积采用点连线法计算,血肿体积按照改良体视学法计算[6]。(3)失语情况。采用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中国脑卒中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CSS)[7]评估失语情况,0分为正常,1~5分为轻度失语,6分为重度失语。(4)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7]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8]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
2 结果
2.1 全部患者1 a内尿失禁发生情况脑血管意外女性患者1 a内发生尿失禁53例(尿失禁组),排尿正常73例(排尿正常组),排尿困难10例(不纳入危险因素分析),尿失禁发生率为39.0%。
2.2 脑血管意外女性患者1 a内尿失禁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尿失禁组患者的年龄、额叶及丘脑病变发生率、出血面积、血肿体积、重度失语发生率、CSS评分、MBI评分、FIM评分均大于排尿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患者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存在盆底手术史及分娩史、病灶侧、除额叶和丘脑的其他病灶位置、脑血管疾病性质、轻度失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脑血管意外女性患者1 a内尿失禁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Tab.1 Univariate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female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within one year of onset
(n=73)(n=53)t/χ2P/54.3±10.561.5±10.7 3.867<0.05/(kg·m-2)23.1±1.922.2±1.8 0.908>0.05/(%)23(31.5)19(35.8) 0.440>0.05/(%)9(12.3)9(17.0) 0.541>0.05/(%)31(42.5)21(39.6)0.101>0.05/(%)69(94.5)49(92.5)0.011>0.05 /(%)33(45.3)26(49.1)0.182>0.05 /(%)35(47.9)25(47.2)0.011>0.05 /(%)5(6.8)2(3.7)0.122>0.05 /(%)17(23.3)42(79.2)38.620<0.01 /(%)19(26.0)48(90.6)51.371<0.01 /(%)56(76.7)34(64.2)2.373>0.05 /(%)30(41.1)24(45.3)0.222>0.05 /(%)38(52.1)30(56.6)0.262>0.05 /(%)2(2.7)2(3.8)0.041>0.05 /mm2 1 026.3±472.1 1 398.7±738.64.157<0.05 /mL11.9±7.819.6±12.53.838<0.05 /(%)50(68.5)18(34.0)14.740<0.01 /(%)13(17.8)9(17.0)0.011>0.05 /(%)10(13.7)26(49.0)18.812<0.01CSS3.5±1.721.2±5.813.109<0.01MBI12.8±10.155.2±20.321.783<0.01FIM30.5±7.276.7±22.927.837<0.01
2.3 脑血管意外女性患者1 a内发生尿失禁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将单因素分析中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伴重度失语、额叶病变及丘脑病变是脑血管意外患者1 a内发生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表2 脑血管意外患者1 a内尿失禁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Tab.2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within one year of onset
P95%0.082>0.051.080 1.3115.878<0.013.531 12.3206.377<0.013.561 15.3210.128>0.051.572 1.8310.253>0.051.260 2.2102.596<0.051.893 8.322CSS1.107>0.051.371 2.621MBI1.235>0.051.022 2.881FIM1.171>0.051.320 2.793
3 讨论
脑血管意外患者出院后易出现各种后遗症,对患者的日常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尿失禁最为常见。WANG等[9]调查发现,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6个月内的尿失禁发生率为26%~44%,显著高于同期非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还有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1 a内尿失禁发生率约为38.2%[10],而本研究结果显示,脑血管意外女性患者1 a内尿失禁发生率为39.0%,与上述文献[9-10]报道结果较为一致。
脑血管意外后尿失禁的临床发生机制尚未明确。人体的高级排尿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基底核、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这些结构能够对排尿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同时,脑桥属于能够对排尿反射进行协调的中枢部位[11]。因此,上述组织一旦发生损伤,可引起患者出现排尿障碍,而脑桥水平以上的神经通路受损时,可造成机体大脑皮层无法对膀胱充盈情况及膀胱活动进行感知,导致排尿不受控制而发生尿失禁。而BRESEE等[12]研究发现,女性尿失禁患者头部核磁共振成像显示,右侧岛叶和扣带回前部信号表现异常。本研究结果显示,尿失禁组患者的年龄、额叶及丘脑病变发生率、出血面积、血肿体积、重度失语发生率、CSS评分、MBI评分、FIM评分均大于排尿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研究认为,高龄为尿失禁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研究还指出,高龄患者尿失禁发生与其退化的生理机能及合并其他疾病的概率增高存在明显的关联[13]。还有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尿失禁的发生可能与额叶及下丘脑病变存在一定的联系。研究发现,排尿期额叶的血流灌注量较充盈期增加,提示额叶属于排尿控制的高级中枢组织[14]。丘脑在排尿通路中起关键作用,在相关的临床研究[15]和动物实验[16]中亦得到了证实。这与本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出血面积和血肿体积大说明脑血管病情严重,患者的相关功能评分较差,患者的排尿障碍更严重,尿失禁的发生率高。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伴重度失语、额叶病变及丘脑病变是脑血管意外女性患者1 a内发生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KADOW等[17]研究表明,失语是急性脑血管病情严重的一个评价指标,且失语情况越严重,其发生尿失禁的概率越高,考虑与脑血管意外发生后导致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有关。
综上所述,伴重度失语、额叶病变及丘脑病变是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应引起重视,并予以有效的针对性治疗,以改善脑血管意外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