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省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2019-06-14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开题硕士导师

2014年,国家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明确要求在我国构建以“5+3”模式( 5 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 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 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明确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路径与培养方式[1]。从此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政策扶持和学生支持。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学本科生选择继续攻读专业学位类型硕士研究生,以期在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简称“四证合一”),规避在毕业之后面临3年的轮科培训。但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为高等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输送高层次的教育人才和科研人员,是临床医学学术研究的后备力量。而目前由于政策导向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倾向,目前A省出现重临床轻学术的现象,越来越少的临床医学本科生愿意选择继续攻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目前A省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均重视临床、科研、教学三者的有机结合,确保医院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作为医院科研的主要力量之一,医院领导、科室、导师及管理部门尤其重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1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1.1 招生方面

1.1.1 攻读人数过少 报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人数从2013年的1 030名,2014年的828名,到2017年的535名。近5年,报考人数下降了48.06%,报考人数呈下降趋势。

录取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从2013年的235名,2014年的214名,到2017年的189名。近5年,录取人数下降了19.57%,录取人数呈下降趋势。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具体见图1 。

1.1.2 生源背景单一 生源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医学生培养的效果。录取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毕业院校排名在本校及之前(医学院校排名数据参考医学界从科学研究、教育资源、医学临床、人才培养、毕业生满意度5个维度对中国医学院校进行衡量的《2017中国最佳医学院校综合排行榜》)的从2013年的235名下降至2017年的189名,且以本校的本科毕业生为主。录取的学生中本科毕业院校不够多样化,背景过于单一,不利于学术的交流。在与研究生的深入访谈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真正热爱科研学术,而是迫于考研压力或认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更容易被录取而选择攻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图1 2013—2017年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报考与录取人数

1.1.3 攻读目的不明确 为补充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第一志愿报考考生的不足,大量接收第一志愿报考临床医学专业型学位的复试落榜研究生,形成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 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录取分数逐渐递减的录取顺序,这部分由第一志愿报考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调剂到学术型研究生的考生,仍心系临床技能训练,在科学研究中专业信念不强,科研热情不高,盼望早日完成论文工作,进入临床科室训练。因此,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一方面不能很好完成导师在学术上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不能有全面的临床技能训练,导致他们在学术和临床上都不能取得良好成果,学位论文创新性不强、开题报告形式化、学位论文质量下滑等问题突出[2]。

1.2 培养过程

当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校进行一个学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导师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工作,开题报告与中期考核,毕业论文答辩。

1.2.1 培养计划的制定流于形式 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和培养细则时,未结合医院临床性质及多重验证,很多方案不切实际,无法落实,且在给研究生派发培养计划材料时未讲解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研究生在拿到培养计划时也多是茫然的,不知该如何填写,而导师多数由于忙于临床工作,不会根据研究生自身的学习能力、科研基础、兴趣爱好等来共同商量制定,因此大多数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参照师兄师姐的来制定。制定的培养计划多是应付学校,而且学校的审核也是形式上的审核,并未对内容进行审核。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也没有严格按照培养计划执行,甚至与制定的培养计划相差甚远。

1.2.2 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2015年起,学校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考核在原来开题报告的基础上,增加中期考核,通过考察选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及创新性,考核其是否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近两年的中期考核执行情况来看,管理人员对中期考核的理解不一,各学科专业未进行集体考核,仍然是分专业甚至是分导师,而且是在开题的同时进行中期考核。学校对中期考核的规定未做明确规定,管理部门、专家、导师及研究生在考核的过程中也无从下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种考核方式只是一种形式,通过率100%,甚至评定的考核等级都集中在优秀,因此对研究生没有构成压力,无法做到分流。

除了开题报告及中期考核外,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还通过论文盲审及论文答辩来体现。每年抽取5%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参加学校省外送审,其余的研究生由各二级学院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并送审。省内送审的专家名单由导师指定,多数专家碍于面子,考虑到学生念了三年的硕士,现在面临毕业找工作,想着如果这时候论文评审没有通过,其一导师面子过不去,其二学生可能接受不了,所以大部分专家、导师在论文评审和答辩的时候都会想尽办法让他们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1.3 导师方面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专业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3]。他们本身承担着科室中繁杂的临床工作及课题研究,疏忽对学生思想上的管教和业务上的指导[4]。导师往往让博士带硕士、师兄师姐带师弟师妹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实验方面的指导,而并未亲自带领研究生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行。

2 提高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建议

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不仅是引领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更是医学人才继续深造的主要人选[5]。因此提高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2.1 保证招生指标,吸引优质生源

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6]。因此为吸引优质生源,保证科研和教学,在承办学校组织的暑期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的同时也通过导师及管理部门进行招生宣传,宣传医院重点学科、科研成果、科研平台优势及优秀导师,并将医学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方式、职业规划等分析透彻,对医学学术型专业的报考进行引导,从医生的长远成长考虑,选择报考学术型研究生,在获得了系统的科研训练和科研思维后,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通过这种途径培养的医生虽然成才的时间长,但获得了医生成长必须的科研与临床的全面培养,有利于医生执业生涯的全面发展[7]。同时在招生时,不挪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符合学校招生政策的前提下,积极进行校内和校外调剂,挑选优质生源。其次在面试环节,除了考查基础理论知识、心理素质能力之外,注重选拔有创新能力强、科研兴趣浓厚的学生。最后对于录取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给予每个月2 300元的生活补助,鼓励学生攻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积极投身于科研实验中,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2.2 建立分流机制,培养优秀研究生

硕士学位培养主要为3个阶段:硕士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以及论文答辩。开题报告是研究生选择课题的研究方向与设计过程,也是体现研究生科研的敏锐性;中期考核是验证研究生课题、实验以及论文的过程;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学期间实验及科学研究的最终成果,更是决定他们能否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重要依据。因此为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盲审制度、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设置一定的分流比例,如中期考核不合格的,盲审论文出现C或D的,都属于不适合继续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对于不适合继续攻读的研究生重新开题、延迟毕业、甚至终止学习等手段,分流一些不适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这样能对学生形成一种压力,促使他们更加重视平常的科学研究,更加努力学习。

2.3 参与各类学术活动,提高科研能力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除了具备扎实的临床理论知识、能胜任临床工作,还需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适应科研发展的需要[8]。因此鼓励研究生尽早与导师接触,确定研究课题方向,及时的接触学术前沿、开阔学术视野、查阅文献,尽可能地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计划中。要求研究生参加科室的专题小讲座、读书报告会、学术最新进展报告会等,同时积极参加医院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邀请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来院做学术报告、讲座、重大项目标书撰写技巧的指导等。此外,鼓励研究生跟随导师外出参加该学科高水平学术会议,特别是有在会上做报告或者壁报交流的,根据相关文件政策规定,给予奖励并报销参会费用。

2.4 建立健全科研基础设备

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是科学研究工作最基本的条件。因此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配备实验技术人员,定期进行科研实验的学术交流。除了本院的实验室、研究所之外,也与国内外各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每年选派优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到各高校去进行实验或学习相关的实验方法,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学习打造更宽广的学习平台。

2.5 加强导师培训,建立优秀的导师队伍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仅接受导师的指导,更有接受所轮转科室上级医师的指导。但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纯粹是以导师为主,听从导师的实验安排。导师肩负着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及培养其科技创新独立思考能力的责任[9]。医学是生命科学,要培养出拔尖型、外向型、实用型、创新型的高级医疗卫生人才,就必须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做保障[10]。但由于导师本人并不是全能型的人才,因此,可以通过成立导师为主、副教授为辅的指导小组,建立导师考评体系,综合考虑导师的科研能力、师德师风、学术水平、学生评价等,动态确定导师的招生资格和名额。此外,通过实行“双导师制”,即每个临床医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同时接受两个导师的指导,一个为附属医院的临床医学专业导师,一个为学校基础医学专业的导师,分别指导他们的临床技能和实验科研技能,共同培养出优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2.6 确保就业,减少后顾之忧

由于用人单位对于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招聘意向和发展定位不同,“四证合一”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可使用人单位在短期内获得人力效益,因此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优势明显[11]。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忙于科学实验,缺乏临床实践。且因政策的原因在毕业的时候没有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临床技能不够娴熟,面临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在就业选择上,存在劣势。所以应该引导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从事与临床医学相关的科研工作,并通过政策支持提升其职业认可度,未来可与临床医生密切配合,使临床医学的研究更具有深度和应用价值[12]。而大型三甲医院除了临床技术的更新发展外,急需做研究学术即科研型人才。因此综合性医院可以设置一些专门的科研人才岗位,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确保他们将来的发展空间。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整个培养期间,注重的是科学素养、科研思维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他们培养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医院人才的储备战略,影响到医院综合发展的潜力。因此在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过程中,需领导及管理部门的重视、导师的引领、研究生自身的努力,不断训练科研与创新思维,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争取为医院输入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开题硕士导师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坚持独立自主经验研究” 开题论证会举行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的历史建构与实践研究
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七十年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顺利举行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