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会议观摩活动现场侧记
2019-06-14
4月的关中平原上,到处洋溢着春天的盎然生机。车子驶过田间村野,飞驰而过的不仅是绿油油的农田果树,更有白墙黑瓦、干净整洁的农户瓦舍。这里是宝鸡,也是此次召开脱贫攻坚重点地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的现场。
会议选址宝鸡,背后有其深意。作为“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的宝鸡市民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为民爱民”理念,推动宝鸡民政全国有位、陕西领先,开创了宝鸡民政追赶超越的新局面。2018年,宝鸡荣获全国脱贫攻坚优秀城市称号,全市478个贫困村退出,28.8万人脱贫,5个贫困县已全部通过省级评估验收,今年有望宣布摘帽。
这样的成绩,与宝鸡建立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不可分割的。
记者跟随此次会议的观摩团,走进宝鸡市千阳县,走进张家塬镇双庙塬村、宝丰村和南寨镇闫家村,切实感受基层组织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真抓实干。千阳县把基层政权建设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基础工程,统筹推进基层治理,精细服务对接需求,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服务和发展功能,全面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保障,脱贫攻坚工作连年被省市表彰为先进。
“三治”合力下的美丽乡村
双庙塬村第一次走进大众视野,源于两年前通过绘制3D墙画为村庄换上美丽新衣的创意开端。
走进双庙塬村,村庄道路旁的居民墙上,一组组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场景为主题的墙画鲜艳如初,栩栩如生的墙画图案与生活场景相互映衬,不仅有趣,更是温馨。
墙画的创意只是双庙塬村推进村容美、村民富、村庄强进程中的一个小小剪影。近年来,村“两委”以“三治”融合为抓手,以“两廊一厅一清单”为平台,修建了荷花观景池、垃圾分拣屋、乡村大舞台等等,使双庙塬村真正变成了“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的生态宜居村。2018年,双庙塬村荣获陕西省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宝鸡市美丽乡村称号。
有2000多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广场,也有功能完备的村级服务阵地,集便民服务大厅、新风民俗服务大厅、爱心超市、农村互助幸福院、金融服务网点等功能室于一体,一应俱全。有了阵地做依托,双庙塬村探索实现了法治、自治、德治各司其职、“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共治共享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法治立村。为了改变村民法律意识淡薄的旧面貌,双庙塬村建立起总长约35米的法制宣传长廊,用“有礼让三分,冤家也成亲”这样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漫画、故事等简单明了的形式说道理、讲法律,方便村民在茶余饭后、聊天纳凉的同时学到法律常识。不仅通过法治长廊的固定展板潜移默化地增强村民的法治意识,村“两委”还通过“三官一律”进村活动等的开展,采取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发放法律知识宣传单等形式,让法治思维真正深入民心。村民学法、知法、守法,依法办事,村“两委”班子 “阳光操作”,依法治村,真正推动村级决策由“人治”走向“法治”。
双庙塬村广场上的村务公开栏
宝丰村的苹果园
闫家村刺绣文化园内,村民正在做绣活
——自治管村。为了让群众满意,让基层治理更加规范有序,双庙塬村建立起“两单一图两卡三提醒”的监督机制,以及一套完备的“五议两审两公开”的权力监督流程,将村级权力全透明、村务工作全公开,让“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大到招投标管理、财务开支、宅基地审批,小到户籍迁移、低保户申请等事项,都是以流程图形式挂牌公示,精简操作环节,规范流程步骤,确保群众能看懂、好办事、会监督。同时,双庙塬村把村规民约作为完善乡村治理的有力举措,制定村民自治章程,修订完善“家风家训”,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德治育村。针对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双庙塬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并建成新风民俗服务大厅,建立相应的运行管理制度:凡在这里举办的活动,实行统一待客标准、统一礼金标准、统一办事流程。红白理事会的建立,成为双庙塬村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社会新风尚的良好开端。不仅如此,走在双庙塬村的乡村小路上,可以看到每户门前都悬挂有家风家训牌,上面书写的是村民根据自家实际情况制定的治家格言。这也是村“两委”积极引导群众传承祖训,树立家风的有力举措。在这样的民风熏陶之下,村子里培育树立了一大批“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和脱贫致富带头人,带动了全村民风向好、社风向善。
产业脱贫铺筑的致富路
在宝丰村服务阵地前的广场上,有这样一面荣誉墙,不仅展示着村“两委”带领干群发展产业强村、改善环境美村获得的各项荣誉,更见证着宝丰村从贫困到脱贫再到奔小康的华丽蜕变。
2017年底,宝丰村实现了整村脱贫。2018年,宝丰村被评为宝鸡市“嵌入式”产业脱贫示范基地,荣获全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强”称号,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
回首宝丰村的致富历程,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党建统全局,考核强自治,发展聚人心。近年来,宝丰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强班子、八项考核聚人心、公共管理优服务、项目搭载促增收,走出了一条党建统领全局、产业蓬勃发展、群众持续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曾经的宝丰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面对村级班子软弱涣散的突出问题,宝丰村以“两委”换届为契机,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年轻致富能人、乡土人才选拔到村级班子中,通过开展以“三亮三强化”为主要内容的“三三党旗增辉行动”,实行村组干部实绩考核和党员积分制管理,强化党员队伍建设,调动班子成员和党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村级经济发展尤其是脱贫攻坚注入了活力。
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是基础,如何让群众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才是重点与关键。按照“党支部谋划+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实施+贫困户搭载+产业化发展”的经验模式,宝丰村大力培育苹果产业示范园和苹果苗圃基地,实施苹果建园、育苗、仓储、销售、品牌五大工程,当地合作社还依托果园、牧场,生产了一系列果品饮料、酸奶等加工产品。
如今的宝丰村,春天是花园,夏天是林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庄园。
在宝丰村便民服务大厅里还有一个“扶贫项目超市”。通过将贫困村、贫困户需求与国家扶贫政策对接,汇总分类涵盖不同内容的村、户两级项目,让各方扶贫力量进入“超市”认领项目,变“想办法”为“选办法”,实现了一户一策、因人施策的精准扶贫效果,有效激活了贫困户的造血功能,真正实现了“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保障”的发展格局。
培养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还要让群众把目光从吃得饱、穿得暖转向村容秀美、村居和谐上来。
宝丰村率先成立了全市首家村级公共设施管理站,不仅配齐了设施维护、环境保洁等设备,还通过优先聘用贫困户负责全村公共设施的日常保养、卫生保洁和安全管护,提高村民自觉维护公共设施的意识。
如何让村民积极主动参与村子的建设、真正成为村级事务的“明白人”?宝丰村“两委”提出了“八项考核强自治”的思路。以村民自治章程为准绳,以户为考核单位,从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发展产业、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移风易俗、环保卫生八项内容实行积分制管理,给每户设置积分卡,每月量化打分,年终积分与合作社分红挂钩,调动起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凝聚了人心,赢得了民心。
沃土上的“五朵金花”
南家寨闫家村里有着远近闻名的“五朵金花”——双扶学校、农产品产业园区、刺绣产业园区、儿童成长家园和互助幸福院,是村子里强化基层组织、提升服务能力、助力脱贫攻坚的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闫家村“两委”深谙这个道理,依托“志智双扶”学校,宣讲政策、宣传典型、培训技术,积极协调市县各类专家,制定刺绣制作、畜牧养殖、汽车修理德国年度教学计划,定期开课。三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0多期,培训人数达800多人次,实现了培训一期、掌握一技、脱贫一批的目标。
结合闫家村的自然地理环境优势和历史文化传统,村“两委”确定下本村帮扶致富的两大主导产业——黄花菜和刺绣,并建立起了相当规模的产业园区。
除了组织村民赴黄花菜种植“前辈”大荔县考察学习种植经验外,村里还成立了张青秦韵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起了黄花菜加工车间,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吸纳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带动群众种植黄花菜300余亩,黄花菜产业初具规模,同时,发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黄花菜种植、采摘和加工,真正实现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并举。
带领村民走上小康之路的不仅是黄花菜种植技术,也有将传统小技能发展成为致富大产业的一枝独秀。
南寨镇素有“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的美誉,闫家村作为此中翘楚,更是充分发挥传统刺绣工艺的传承优势,以支部为引领,以合作社为载体,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带领群众发展刺绣产业。全村大部分贫困妇女都是在刺绣产业的带动下,用手里的小小银针,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撑起了闫家村脱贫攻坚奔小康道路上的半边天。
让村民真正获得幸福感,除了要带领群众奔小康,基层组织也要把“一老一小”关爱好、照顾好。
早在2013年,闫家村就通过整合闲置住房,建起了集养老、休闲、医疗为一体的互助幸福院,村委会主任兼任院长,负责日常管理运行。院内设有休息室、活动室、服务室和餐厅,提供专人照料老人生活,为老人提供就餐、娱乐、临时休息等服务,老人们每天只交5元钱就可以吃上可口的饭菜。互助院的建立不仅破解了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的难题,也解除了政府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老有所托的同时,如何做到幼有所管,成为了村里考虑的另一个问题。
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富教育,山区县办强教育。千阳县作为山区县,将强教育作为教育之本,为每个村都建成了儿童成长家园,闫家村也不例外。
闫家村有留守儿童33名,为了让这些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村“两委”在村社区服务中心打造出了陕西省的首家儿童成长家园,面积有180平方米。在部室设置上,不仅设立了可以提供课业辅导、能力培养的多功能室、劳技室、音乐舞蹈室,还针对可能存在的心理困境为孩子们开设了心理辅导室。儿童成长家园每周开放4次,至少组织2次活动,通过与镇上学校合作,定期选派老师,带领孩子们开展各类主题关爱活动,让留守儿童关爱有暖、生活有助、学习有导、安全有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