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分析

2019-06-14林柳琳

探求 2019年3期
关键词:湾区粤港澳大湾

□林柳琳

一、引言

自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湾区经济”,到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标志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1]。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继“一带一路”“京津冀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之外的又一新的增长极,是中国改革开放重要支点[2],成为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试验田,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3]。

如何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其关键是解决好粤港澳各城市协同发展问题,而城市协同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则是实现现代产业融合与协同,这是因为湾区内城市间资源有效整合需要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动力。由此,其产业结构需要向更高层级的全球价值链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内地同港澳的互利合作,使港澳融入国家大局,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互利合作其深刻内涵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基于分工差异,发挥各自优势,在协同的基础上,依托改革和创新,全面推进三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

纵观经济发展史,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离不开金融支持[4],离不开金融调控方式的转变[5],而金融发展都是在金融创新推动下实现的[6]。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则需要大量的资金,需要金融行业开放创新与互联互通,即需要金融创新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但是近年来,实体经济和金融运行不协调逐步显著,金融“脱实向虚”问题严重。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要“脱虚向实”,服务实体经济。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国家战略背景下,以发展实体经济为依托,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创新,探索实现金融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良性耦合发展成为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关注的课题。

二、金融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理分析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对经济体内各产业部门资源重新组合与优化配置,其效应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质化的调整[7],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良性变动[8],Browns等人(2012)发现企业外部融资环境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促进了产业升级。Laeven(2007)等认为金融创新一方面促进了科技进步,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金融创新最终促进了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9]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课题组(2011)探讨了金融创新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和路径,其结果表明,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且不同的金融创新方式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不同。[10]李媛媛和金浩(2013)认为金融创新显著地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新型技术进步,为新型科技提供了资金支持,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金融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良性传导互动机制。[11]

基于金融业的自身引导资本整合与配置的特殊性,金融创新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不仅体现在金融业通过自身创新,如金融工具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机构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影响技术进步、产业融合和新兴产业,进而促进产业结构高质化,而且体现在金融创新通过影响产业关系协调和产业结构协调,进而促使产业结构的合理化[12],这就是金融创新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机理和影响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金融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理

(一)金融创新与产业结构的高质化

金融创新通过影响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产业高附加值。价值的不断提升是产业结构高质化的主要原因[12]。

1.金融创新、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高质化。技术含量越高的产业,则附加值越高,一般此产业占据着产业链的高端。新技术的产业化需要大规模的持续资金注入,这就需要有效率的金融支持。金融创新在技术创新的研发、应用以及推广方面的作用显著。金融机构往往通过甄选技术创新的项目,为其提供各类资金支持,促使创新成果转化。如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端产业生态链,即展现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金融支持”金融创新支持链,如此则促进了产业结构的高质化,促进产业的“技术链式跃升”。

2.金融创新、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的高质化。产业融合以产业分工的日益高质化为基础,产业结构的高质化以产业融合为主要特征[13]。产业融合可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产业融合产生了创新性优化、促进竞争的合理化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可以说,产业融合所产生的价值远远大于单一产业简单相加的总和。为了促使产业融合,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是产业融合的前提,而金融创新活动正好增加了这种技术经济联系,它以资源优化配置与资本融合的方式促进产业融合。产业融合的本质是传统产业向资本运营转化的结果[12]。如当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与国际金融体系、国际金融规则接轨,吸引更多的风投基金、风投资本、金融机构进驻湾区,且进行金融创新之时,湾区的产业融合程度会更高,产业结构的高质化会更好。

3.金融创新、新兴产业与产业结构的高质化。新兴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但融资约束又往往阻碍了新兴产业发展。金融创新本身具备信息与信号传递优势[14],它倾向于选择成长性好、扩散性强和利润高的项目,将资本投向发展潜力高的新兴部门,构建较强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高质化。在实践中也证明了金融创新水平越高的国家,新兴产业部门发展越好[15]。如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湾区产业结构的高质化,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金融创新、创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二)金融创新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主要表现为产业间关系的协调化与产业地位的明确化[16]。金融创新以金融业各部门发挥各自创新能力与方式,支持产业间结构的协调化与地位的明确化,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合理化。

1.金融创新、产业关系协调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间协调是指各产业部门都协调发展,不存在以某一产业弱化换取另一产业优化。金融体系越健全,金融创新水平越高,资本获得价值越低,各部门则更易获得金融支持,形成资本投入与产业运营需求相一致,如此,各产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都会保持在均衡区间,产业结构越趋向合理化。

2.金融创新、产业结构协调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结构协调是指产业内部逐步形成主次分明与轻重有序的结构排列形式。资本的本质具有趋利性与追逐丰厚回报率的特征,这会造成资本从回报率低的部门流向回报率高的部门,促使高回报率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而低回报率产业由于缺乏金融支持逐渐被淘汰,优胜劣汰机制显著。金融创新则会在不同的产业部门提供差异性金融创新服务,以满足产业链高端的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进而实现产业转型,重构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

总之,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内部结构不断合理与各产业的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程中,需要以金融创新为金融支持的重点,提高金融创新的整体效率,促进各产业部门的技术创新投入与加快产业融合速度,从而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与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与金融发展现状

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对全球资本投资具有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力的第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经济综合实力最强、产业融合与金融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内湾区,它在先进制造业、金融创新、科技创新和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着领导作用,在产业与金融上融合了国际一流湾区的各项元素,其市场化程度和区域合作程度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作发展史看,粤港澳产业合作分别经历了“前店后厂,产业垂直整合”、“以服务业为核心经济整合”和“以宏观经济战略为依托区域整合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个阶段。从生产力空间布局看,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了“9+2”超大城市群间较为完善的产业分工体系和先进的生产力要素集合。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东岸基本形成了知识创新密集型产业带、沿海基本形成了生态保护型重化产业带,西岸基本形成了技术密集型产业带。具体而言,港澳地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香港以金融、国际贸易、国际物流、旅游业和专业及工商支援服务业为主;澳门以博彩旅游、餐饮和出口加工为主。内地9市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制造业基础雄厚,多地以“世界工厂”著称,且正在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升级,科技含量增高。不仅如此,金融、信息、文化创意、商务、贸易等高端服务业发展较快,正在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如广州在汽车制造、重大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制造业集聚基础上,正发展与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走向价值链中高端的集群式发展模式。深圳已形成经济增量以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为主的战略新兴产业,工业以集成电路、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先进制造业、第三产业以金融、商务服务和文化创意的现代服务业等“三个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了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的跃升。佛山则以产业集群专业镇模式,培育和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知名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基地。如顺德电气机械制造业和石湾生产陶瓷等。

总之,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正在快速推进,进入由工业经济迈向服务经济阶段,正承接“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智能发展规划”“人民币国际化”等一系列国家政策利好。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具有主导产业兼具“制造+服务”的梯形分布特征,正依托珠三角腹地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港澳发达的金融与高端服务,“制造+服务”的双轮驱动实现着湾区的产业优化升级。

从金融发展现状看,随着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推进,以香港、广州及深圳为中心的大湾区金融核心圈正在形成。粤港澳区域各类金融资源丰富,金融行业发展稳中有进,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是中国乃至亚太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这里既有全球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也有在全球金融中心最新排名中居第20位的深圳和居第32名的广州,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金融活动,这里差不多都可以找到。目前金融业总体规模已达到世界级水平:2017年底粤港澳三地银行资产管理规模达7万亿美元,存款规模达4.7万亿美元,银行业规模已达世界级;保险保费收入约1280 亿美元,相当于全国总保费收入的近四分之一;港深主板市场总市值超过5.5 万亿美元,居全球第四位。总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体系完善,渠道多样,其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量多质高,不仅如此,粤港澳大湾区本身的经济实力强,产业链丰富完整,企业创新能力强,金融创新服务功能不断拓展,这为金融创新与产业升级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与产业协同存在的问题

1.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经济新动能力量不大,产业结构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广东省政协《关于“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调研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进制造业虽然在某些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但是先进制造业规模总体偏小、先进制造业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小等问题突出。具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国家发达湾区相比,湾区制造业生产方式未向世界制造业的智能、柔性和精细化的生产大趋势转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产集群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报告同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与国外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装备制造业以生产设备零部件为主,整机装配水平不高,协调创新配套能力不强,存在“小而不大、大而不强”的问题。另外,产业技术创新仍存在量大质不高的情况,众多企业只热衷于商业模式的创新,而缺乏核心技术的创新,“缺核少芯”问题严重,2018年“中兴事件”就是印证。据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的进口量高达3770亿美元,中国90%的芯片市场依赖进口,国产的芯片只能自供8%左右,且提供的芯片集中在低端市场。此外,报告还指出,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创新资源集聚相对不足,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存在障碍。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等天然差异,造成了三地的基本经济制度和行政运行体系的差异,这对促进制造业资金、人才、技术等高端创新要素高效流动造成了较大障碍。

2.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多层面合作协调机制缺失,产业链仍未实现有效整合和延伸。粤港澳地区产业具有明显的产业梯度差异,区域内能实现一定程度的产业梯度转移,为港澳、广州与深圳等发达地区腾出空间发展先进产业,但是各产业间的产业链并没有有效整合和延伸,如先进制造业在湾区内各城市间的产业链分工机制和路径不清晰、协作配套不完善;现代服务业产业间和产业链合作方法和手段不健全;产业全面融合的协同研发机制和市场共同开拓方式不明确;产业融合联动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并不通畅;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中的交易成本、制度成本、同质竞争、产业布局非合理性等问题突出。总之,粤港澳大湾区未形成上下游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联动机制不完善,合作困境问题显著。

(三)粤港澳金融创新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广东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大省,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促进和供给作用不够显著[17]。金融收紧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的“时滞”导致经济“脱虚向实”受阻,而且金融业严重的“趋利性”,众多的金融机构更愿意从事于通道与交易类业务,并以此为目标,进行金融工具、金融交易等脱实向虚的自我创新与体内循环。这造成了金融资本只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杠杆资本仅投资于资本市场。

2.粤港澳金融产业总量大,但金融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其金融创新与产业融合水平不高。由于粤港澳区域性金融政策的差异性,以及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开放的扶持以及支持的力度差异等各方面原因,粤港澳的金融产业聚集效应并不明显,金融对经济的贡献度不高、金融风险的控制能力不强和金融市场主体的深度不够。叶臻(2019)认为金融是包含了时间、波动和随机性的艺术,金融集聚对应的是产业集聚。他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指出,从1997年至2017年间,广东的金融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并不匹配,特别是2008年以前,广东的金融增长严重落后于经济增长[18]。

3.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虽然具有规模优势,但是未能转化为效益优势和产业优势。其科技信贷对企业成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一体化科技、普惠信贷市场,尚未形成健全的湾区“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的股权投资链,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整合力度不足,金融创新与产业升级发展导向、科技合作创等协同性不足,其金融、科技与产业的有效联动机制未完善,相互促进成效不明显。由此,建立金融集聚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密切关联,形成集聚区内外部及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极其重要。

四、粤港澳大湾区加快金融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金融体系创新,推动金融改革与开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粤港澳金融体系创新,一是要建立健全适应深化粤港澳合作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19],规划好粤港澳传统与新兴金融类机构的功能定位,搭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对接平台,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参与湾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资金投入,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二是要充分发挥港澳金融业的优势,创新金融机构体系。如在股票市场方面,通过创新“深新通”等方式,实现湾区内股票交易市场全方位开放和系统性开放。引入更多机构投资者,完善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制度,提高机构投资者的直接融资比例,以满足湾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融资需求。在银行金融机构方面,可以考虑逐步放宽湾区外资银行的持股比例限制、经营范围限制,实现金融业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增强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意愿和配置效率。三是金融跨境平台创新,深化与创新跨境金融业务。要将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国、两制、三币”的劣势变为优势,从顶层设计高度谋划湾区金融融合发展,建设统一金融市场,大力推进建设湾区金融枢纽,将其打造成“一带一路”,乃至世界互联互通的金融中心。四是赋予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管理部门推进金融创新的一定权限,在资金跨境上允许一定额度范围内自由流动,各类金融机构在大湾区开展跨境业务创新时可采取核准制。五是借鉴香港地区融资模式,积极探索解决湾区内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湾区内部进行先行先试,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灵活运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手段,如可采取私营股份制融资、合伙制融资与政府资助计划等创新模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推动金融工具创新,助力产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质化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促进粤港澳金融合作的纵深发展。融资租赁作为与实体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融资方式之一[20],具有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推动现代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好产业结构升级等显著特征和特殊优势[21]。通过简化港澳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公司的审批流程,借助香港研发强度高、研发意愿强和研发集群的优势,在珠三角地区发展先进制造设备、先进装备设备、工程机械设备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的融资租赁业务。二是优化金融信贷部门信贷投向和创新金融服务,着力优化调整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创独特金融支持模式,拓宽抵质押担保范围,开展信用保证保险保单融资业务,以满足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全方位金融服务需求。

(三)构建湾区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加速产业关系和产业结构协调,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在“一国两制”背景下,在“三法律、三税制、三关税”的制度环境下进行的,这既是优势,更是挑战。倘若三地金融合作不能克服制度障碍,则金融协同的优势无法发挥。由此,首要工作是营造良好制度环境,构建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一是积极探索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机构的“单一通行证”制度。跨境金融业务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的最突出特点,且跨境金融业务不仅服务粤港澳三地,更是服务于世界其它国家经济贸易与金融业务。粤港澳大湾区可大胆创新,在CEPA的框架内,探索大湾区合格金融机构“单一通行证”制度。获准“单一通行证”的合格金融机构,可在大湾区内自由开展金融跨境业务,不需审批,只须报备港澳金融监管部门;在内地开展业务,无须再单独设立子公司。二是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多边合作机制与机构,旨在建立对话与争议处理渠道。如可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委员会、金融监管联合协调机构。三是赋予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管理部门探索金融创新的一定权限,在资金跨境上允许一定额度范围内自由流动,各类金融机构在大湾区开展跨境业务创新时可采取核准制。

(四)加强金融监管创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产业结构升级保驾护航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的现实背景是货币不同、利率与汇率的形成机制不同,三地法律体系不同,且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金融开放的重要窗口[22],随着跨境资本的双向流动而诱发的金融风险正不断扩大。要实现三地金融的融合发展,只有建设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实现三地统一标准的金融监管,特别是统一的金融规则与秩序、统一客户信息数据库与统一的公文报送标准等,才能实现三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才能更好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实现粤港澳金融监管一体化,一是建立湾区一体化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建议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稳定协调发展机构,在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的同时,实施湾区区域的资本流动与金融指标的动态化监管;二是进一步加强粤港澳金融的协调合作,促进三地监管政策的有序开放;三是建设统一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特别是统一客户信息数据库与统一的公文报送标准等,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监管和信息共享;四是牢牢把握大湾区的金融开放主动权,建立和完善大湾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防范和监测评估体系,健全跨境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完善压力测试和金融机构稳健性评估的政策工具和手段,以防止系统性与区域性金融风险。五是加强湾区金融法律法规的衔接,探索金融跨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六是进一步调整金融监管理念,转变金融创新监管方式,支持金融机构自主创新,推动金融创新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五)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金融协同效应,推动“金融+产业”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关键在于湾区各城市的金融协同。香港、深圳和广州三大金融重镇、两大证券交易所、以及全球众多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业态均聚集于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十分明显的金融优势。要提升湾区城市间的金融协同效应,则要扩大和加强穗深港金融的辐射范围与能力。进一步完善深交所与港交所的互联互通,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进一步利用好港深的科技创新投资、私募投资和风险投资的优势,助力产业结构升级。借鉴香港金融发展的国际化经验,实现与国际金融体系接轨,吸引更多世界各地风投基金、中介机构、创业企业进驻湾区,为湾区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深圳前海作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和“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大力开展对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改革,开展港澳企业离岸账户和开展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打造前海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在岸结算中心,为人民币国际化做试验准备。加大深港发展金融科技力度,开展数字货币、区块链应用研究,促进湾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猜你喜欢

湾区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