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中肠道菌群失调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9-06-14区晓毅陈赞钢廖继研李北坤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菌群失调年龄阶段年龄段

区晓毅 陈赞钢 廖继研 李北坤

广东省英德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儿科,广东英德 513000

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是指在一年之内,0~3岁、3~6岁及6岁以上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分别超多7、6、5次,并且已经对儿童的成长发育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则可认为儿童患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现象。目前研究认为是多种因素造成呼吸道较为严重感染的并且较为复杂,如微量元素或者维生素缺乏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等先天性因素,父母对孩子的喂养方式、儿童饮食、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后天影响等都是重要影响因素。人体肠道内微生物的种类分布情况等会对人体代谢功能、免疫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进行菌群发育,如果在儿童期间由于抗生素或者疫苗的原因导致肠道发育并不完整,便会对儿童的生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1]。基于统计学方法,判断各年龄段儿童肠道菌落种类,IgM、IgG、IgA值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来判定儿童肠道是否出现菌群失调现象[2]。基于以上原因,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儿童呼吸道感染条件下肠道菌群的变化进行分析比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被确诊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来到我院进行就诊的非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其他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儿童均按照0~3岁、3~6岁、6岁以上年龄段分成三组。入选标准:(1)观察组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对反复呼吸道感染就诊的标准;(2)对照组为非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3)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儿童均无其他并发症;(4)近1个月观察研究对象均未使用免疫调节剂、抗生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所有参与研究的患儿均由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采集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是否早产,是否母乳喂养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较性[3]。判断反复呼吸道感染时根据,上呼吸道感染次数,反复气管支气管炎/反复肺炎在一年内感染的次数为条件。见表1。

表1 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根据大肠杆菌菌落失调情况将呼吸道感染组分为菌群失调组和非菌群失调组,分析人体免疫系统情况与大肠菌群是否失调的联系,根据0~3岁、3~6岁、6岁以上等年龄差异将感染组分为三组。检测这三组不同年龄段儿童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肠道内部菌群分布情况比较异同来探究其与反复呼吸道感染之间的联系[4]。

1.2.2 检测方法 首先采集5g的儿童新鲜粪便在无菌容器中,并将其涂抹在载玻片上,将其推成薄膜状的薄层,自然风干后固定并将其染色,使用革兰染色法,干燥,观察。通过在油镜中观察涂片的5个视野来确定涂片上菌群的总量以及菌群的种类,其中可参照《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图谱》来确定[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在Excel表格中录入实验数据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非反复呼吸道感染组、反复呼吸道感染组中的菌群失调组和非菌群失调组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观察指标[6]

粪便涂片染色干燥之后,放于油镜中从5个视野进行检测,主要有红色和紫色两种表现,记录细菌的总数及各种颜色表现情况。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00例中有38例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占38%;非反复呼吸道感染组100例中儿童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有26例,占26%。实验结果显示:反复呼吸道感染组肠道菌群的失调率明显要高于非反复呼吸道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肠道菌群失调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0~3岁及3~6岁年龄段肠道菌群失调比例分别为18例、14例占总38例的47.3%和36.8%相对于对照组在相应年龄段的10例、6例占总23例的43.4%和26.1%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6岁年龄段差异不明显。见表2。

2.3 不同年龄段免疫球蛋白含量以及免疫水平比较

在0~3岁和3~6岁这两个年龄阶段,IgA的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M、Ig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6岁的年龄阶段,IgG、IgA及IgM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菌群失调组和非菌群失调组相比较,在0~3岁、3~6岁、>6岁这三个年龄阶段IgG、IgA及IgM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各个年龄阶段反复呼吸道感染组与非反复呼吸道感染组菌群失调率比较

表3 不同年龄段非反复呼吸道感染组、反复呼吸道感染组中菌群失调组和非菌群失调组血清免疫球蛋白比较()

表3 不同年龄段非反复呼吸道感染组、反复呼吸道感染组中菌群失调组和非菌群失调组血清免疫球蛋白比较()

年龄(岁) 组别 菌群失调组 非菌群失调组 对照组 F P 0~3 IgA 0.82±0.12 0.78±0.54 0.83±0.12 8.251 0.124 IgM 1.35±0.32 1.43±0.16 1.38±0.12 0.185 0.054 IgG 4.36±0.35 4.14±0.47 4.03±0.12 0.245 0.128 3~6 IgA 1.03±0.84 1.15±0.51 1.28±0.12 4.952 0.015 IgM 1.25±0.04 1.12±0.54 1.02±0.12 0.542 0.132 IgG 6.62±0.95 6.82±0.75 6.41±0.12 0.254 0.130>6 IgA 1.81±0.71 1.85±0.84 1.93±0.12 1.362 0.158 IgM 1.58±0.34 1.52±0.62 1.38±0.12 0.754 0.185 IgG 8.54±0.33 8.04±0.49 8.75±0.12 0.215 0.162

3 讨论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多发的儿科疾病且患发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尤其是在幼儿时期更容易引发该疾病。各种原因引起免疫蛋白球改变、免疫水平发生变化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发生有关[7-9]。近年来滥用抗生素、饮食不当等主要原因影响了儿童免疫系统的成长,与此同时肠道微环境也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3.1 肠道菌群失调与反复呼吸道感染在不同年龄段的关系

本研究中反复呼吸道感染组的菌群失调发生率为38%,与非反复呼吸道感染组26%相比明显较高,说明儿童肠道菌群失调与反复呼吸道感染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由此可以推测造成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调[10]。儿童肠道内的菌群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维持其机体处于健康状态,以发挥其调节机体免疫、维护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等作用;但当肠道内的菌落不稳定时,主要由于外来因素的侵袭会导致儿童机体产生不良反应,儿童健康出现问题。与此同时儿童肠道内菌落不平衡也会影响肺部的抗炎性免疫功能,会通过影响炎性因子、细胞因子的正常功能从而易导致呼吸道感染。由于6岁以下儿童的肠壁较薄且尚未发育完全、屏障功能较差,同时其内部菌落平衡相对脆弱[11-12]。所以若发生不当饮食规律、滥用抗生素的情况时易导致菌落失衡现象,这便是实验中看到的6岁以下儿童菌落失调现象较为严重的原因。

3.2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免疫水平与儿童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

正如前文所述当儿童肠道内部菌群出现失调现象时,尤其在0~6岁的年龄阶段,儿童机体的免疫功能会明显降低,主要是由于菌群的变化影响了人体内部的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从而进一步影响人机体的免疫系统[7]。从而就可说明出现0~6岁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组患儿的IgA均明显低于非反复呼吸道感染组的儿童现象,是由于菌群失衡导致的。有研究表明要提高人体免疫机能需要将机体暴露于普通环境中,接触大量的多种抗原,肠道内布菌群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免疫应答,如果在无菌环境下动物机体的菌落发育不完整,固有层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数量较少。而对于6岁以上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已经日趋完善,菌群失调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降低,从而对反复性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减小[13-15]。

综上所述,肠道菌群失调是6岁以下儿童患反复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检测IgA含量、免疫球蛋白水平、肠道菌落情况等指标都可有效预防反复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猜你喜欢

菌群失调年龄阶段年龄段
我的各路好友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儿童不同年龄段呼吸疾病与中医体质关系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
宫颈高危HPV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相关性研究进展
当代中国高校学生的自我评价状况分析
少儿美术培养的年龄阶段性研究
教学暗示艺术在小学不同学段的运用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