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破解之道在哪里?
2019-06-14策划撰稿张永胜
策划 /撰稿 >>>本刊记者 张永胜
金陵老年大学模特
退休后上老年大学已成为很多老人新追求,他们在老年大学里载歌载舞、琴棋书画,激智增慧、乐享晚年。然而近年来,全国各地老年大学均出现“一座难求”的现象,老人们感叹:上老年大学比高考还难。
老年大学缘何“一座难求”?破解之道在哪里?
望学兴叹,上个学咋这么难!
2019年春节后,江苏各地老年大学春季招生陆续开始。
“我都等了一年了,始终报不上名,你无论如何帮我安排进班。”56岁的陈阿姨“缠”着南京市鼓楼区老年大学校长赵志祥。陈阿姨退休前是中学教师,喜欢绘画的她办完退休手续后就想着进老年大学学习绘画。去年2月她没有报上名,今年春节后,她开始留心老年大学的报名时间。报名开始后,她第一时间赶到学校,可绘画班还是满员。不想再等的她只好找赵校长帮忙。
就在赵校长耐心解释时,57岁的林阿姨也“冲”进校长办公室。“天天盯着电脑抢名额都抢不到,我在这边报名3次了,如果今天不能入学,我就不走了。”林阿姨退休前是企业文艺骨干,退休后因忙着带孙辈,一时抽不出时间。看着其他姐妹个个穿着旗袍走秀,她坐不住了。“我心里痒痒的,也要穿旗袍走秀。”她先到金陵老年大学报名,怎么都报不上。退而求之,选择了鼓楼区老年大学。可工作人员告诉她,模特班已经满了,建议上其他班。“我就是奔着模特班来的,其他班我不上。”
“我很理解这些老人,但学校容量的确有限,无法满足每个老人都能入学。”赵志祥说,“入学难是共性问题,老年大学收费不高,课程有趣,还能结交新朋友,成为老人晚年的一种时尚生活。但全国各地公办老年大学,都存在‘一座难求’的现象,老年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远不能满足所有老年人的需求。”
2015年秋季,盐城市老年大学因报名时老人争抢名额,导致学校大门玻璃被挤破,人员摔伤。“现在,市长热线经常接到老人关于老年大学报不上名的投诉电话,我们也是想尽办法满足。到今年春季,在校学员数已达4600人,每周学习人次达到9400人次,极度饱和了。”盐城市老年大学教务处主任龚培华介绍,我国老年大学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是近似公益性的机构。入学门槛低、学习费用低、无毕业年限等因素都是导致老年大学容易“爆棚”的原因。
留恋学校,进了校门不愿毕业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几乎每一所老年大学都有学员学完初级学中级,然后再学高级,一些学员同时报两三个专业。某老年大学有一个声乐班,四五年过去了,授课老师换了两三个,但半数以上的学员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据了解,老人把学校当家,不愿意毕业。老的不出去,新的进不来,占用教学资源,这也是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原因之一。
“老学员不肯走、新学员进不来的矛盾成为老年大学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其实质反映出老年教育的需求扩大,供给紧缺和管理上不到位。”丹阳市老年大学校长吴大龙说。
他介绍,为解决这一问题,丹阳市老年大学采取收紧入口、扩大参学面的招生方式。比如,健身类40个班级,按每班35人计算,可接收学员1400人次;如果按每位学员报3-4个班计算,则只能安排350—460名学员;但如果按每位学员报名不超过2个班计算,那就可以解决700多名学员参加学习,这明显扩大了参学面。
此外,该校严格执行学年制,解决“不肯走”的问题。以起点班为基础,以学制年限为标准,整班毕(结)业。老生离班,腾出位置,新生进班,实行新老班整体交替,形成周期性长效管理机制,实现老年教育资源的公平、均衡、有序。
吴大龙建议,可以利用网络科技,开设远程教育课程,吸引老年人参与老年教育。老年人在家里定期收看也方便,不必挤公交或骑车往返老年大学。这不失为破解“一座难求”的一个办法。
也有不同意见。扬州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扬州老年大学执行副校长翁广琪说:“多数老年人选择在老年大学学习,是为了寻找精神寄托。退休后,生活圈子、交际圈子就小了很多,而且儿女都有工作,没时间陪伴。老年大学人多,有人聊天,一起学习,精神不虚空。一所学校、一间教室、一个课堂,是老年人的‘精神家园’,不能简单粗暴地拒老人于校门之外。要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办学规模,从老年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进一步扩大老年教育供给,优化老年教育资源。”
名校“挤破头”,普校“冷清清”
“‘一座难求’是事实,但老人盯着名校,瞧不上社区学校的心态也不妥当,这是择校观错位。”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说。
今年58岁的王志芸,退休前是南京市某街道妇联主任,临退休前,组织上希望她创办街道老年大学。2017年春季,她报名参加江苏省老年大学学习,于她来说,报名上老年大学的目的是学习办学经验、积累人脉。她毕业后,在街道支持下,创办了街道老年大学。但很多老人“不领情”,依旧往金陵老年大学、江苏青春老年大学等名校挤,他们不愿进街道老年大学的理由是:“不热闹,没啥学的。”“其实还是师资力量不够、办学水平不高,没有吸引力所致。”王志芸解释说,“乡镇(社区)老年大学基础设施落后,教学场地小,一些热门课程设置不了,也正是这些共性问题,才导致名校‘挤破头’,乡镇(社区)学校‘冷清清’的局面。”
家住江宁区的邱花姗宁愿每天来回花三个小时坐地铁到金陵老年大学学习,也不愿进区里的老年大学,她说:“这里老师水平高,学校条件好,人多,所以我才来这里。”不少老人表示,他们之所以选择名校,除了教学水平、师资力量以及硬件设施外,关键是学校在班级的基础上组建了各种文艺团队,经常参加各种演出和公益活动。“虽然是成果展示,但我们有成就感。区里、乡镇的不行,演出档次不够。”邱花姗说。
冯治认为,老年大学出现“一座难求”的现象,是基层老年教育不足引起的。可以在社区层面上,开展一些老年教育,比如老年手工、老年阅读,分担规模较大的老年大学压力。“如果社区老年大学软硬件建设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我相信他们不会到名校去‘抢座位’的。”冯治说。
民办老年大学的尴尬
既然老年大学“一座难求”,民营资本为何不介入?根据记者了解,江苏各市县均有民办老年大学,但“火爆”的不多,说到底就是不赚钱。
某民办老年大学目前只有两间教室,每学期满员100人,但报名者寥寥。该校原在秦淮区办学的时候,常年保持1000余人的学员,尽管盈利不高,但生存没有问题。因为教室租赁期满,新租赁费用增加一倍,他们只能选址搬迁。这次搬迁导致生源流失,课程设置也大幅缩减。搬迁后,考虑到只有两间教室,他们决定走高品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少而精,聘请顶级教师,传授顶级才艺,但此次转型最终败在了学费上,跟过来和新来的老人一看费用,大部分都走了。
今年74岁的骆伟湶是从秦淮区校址跟过来的老学员,面对新设置的课程和费用,他很不理解。“只有插花、钢琴、油画三门课,每门课一千元,太贵了,上不起。”骆伟湶认为,“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应该把老人的精神关怀放在第一。”该校后来成立了老年俱乐部,与旅行社合作开展老年旅游等服务。“尽管学校还在,搞旅游赚钱了,但越来越不像老年大学了。”骆伟湶说。
该校负责人说:“场地租赁、器材设施、教师聘用等费用的产生,势必会让投资者提高学员的学费,而高额的收费并不能让老年人接受。希望政府能够在政策福利方面适当向民办校倾斜,扶持其更好地发展。”
冯治建议,当公办老年大学不足以满足老龄化社会的群体需求时,理应充分调动民办机构和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用市场化的方式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但前提是政府要做好引导工作,帮助企业成长,扶持其探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