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天斗地,漫漫求索
——“红色记忆”访谈录(二)

2019-06-14总策划陆洪标策划杨安

银潮 2019年5期
关键词:相控阵会战雷达

文>>>总策划 陆洪标 策划 杨安

执 行 本刊记者 蓝薇薇 张永胜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其恢宏壮美的场面、众多的民族表演艺术形式,在新中国文艺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开篇的这首大合唱之所以会让上了一定年纪的人如此熟悉,正因为其唱出了经历过残酷战火的人们的心声。

抗日战争期间,当时驻守四川泸州的中国军队没有观测敌机的预警雷达,也没有抵御空袭的地面武器……今年84岁的雷达专家张光义经常想起他两三岁时便跟着大人们跑警报的情景。为了躲避战火,他还不断被送到各个亲戚家。

为了中国站起来,成年后的张光义以中国雷达事业为终身职志。1962年,他从莫斯科动力学院无线电技术系毕业回国,进入第14研究所工作。国家有关部门下达了研制三坐标雷达的任务,这是一种用于空中远程警戒及目标指示的新体制雷达,摆起来有一个礼堂大。刚刚27岁的张光义,出任研制组组长,后来获得成功。这台三坐标雷达在上世纪60年代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张光义历任第14研究所总体室主任、副所长、总工程师,是我国第一部电扫描三坐标雷达和第一部大型相控阵预警雷达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在雷达领域频有建树,时受嘉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光义近照 王娟/摄

张光义:中学时代,我的兴趣是学地质为国家找矿。留苏初期,我选的专业是水利,梦想着能建设三峡,后来顺应国家发展形势的需要,改学无线电技术。当时我听说这个专业其实就是搞雷达的时候,心里就萌生出强烈的动力。我想起了小时候,想到那时候中国积贫积弱,现在可以从事一项事业,制造出可以投入战场的新型装备,保护以后的孩子们不要再受战争的蹂躏。

上世纪50年代末期,美苏两个大国开始进行大型远程相控阵雷达的研制。相控阵雷达在远程预警方面的能力是以往各种雷达都无法达到的。1969年3月的中苏珍宝岛事件给中国带来了一次迫在眉睫的威胁。为了对任何方向打过来的导弹及早预警、精准判断,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预警雷达——大型相控阵雷达,成为周总理亲自审定、毛主席画了圈的大项目,我担任研制组组长。

雷达基地的建设工作是在北方一座荒山上开始的,整座山海拔1600多米高,荒无人烟。山路上满地是大大小小的碎石,行车十分颠簸。作为军事禁地,附近百姓不能随便接近。我们常年在荒山野岭上潜心科研,生活、工作条件很艰苦。在之前的预警雷达项目中,我们已经在少数国外科普文章的基础上,大致摸清了相控阵雷达的原理,但要把纸上的设计变成真正的雷达,难度超乎想象。按照当时的工业基础,许多必备的零部件都生产不了,都得一个个从头解决……

真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可能胆子大,创新能力也大。在第25个国庆日前夕,我们通过相控阵雷达观察到了外空目标。1976年进行全面阵天线的安装、调试,并投入运转。1977年以后,相控阵雷达多次成功地监视太空目标和完成中国导弹、卫星的试验观测任务。特别是它可为超远程精密跟踪雷达提供目标指示,共同组成测量网。那年年底,英国的《简氏年鉴》对它作了介绍。

1979年,美国的一个大型太空实验室失控,美方向中国政府提出请求,协助观测这个庞然大物坠落大气层的情况。7月,相控阵雷达连续跟踪11天,根据每天不同的测轨数据,预报了实验室坠毁的时间和地点,预报结果比后来实际坠毁的时间仅差4分钟。1983年,这台雷达又准确无误地预报了苏联核动力卫星残骸坠落的时间和地点。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雷达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我是1966年结婚的,但因为工作原因,婚前没有在恋爱上花很多精力,婚后对于家庭也缺乏照顾。在山里搞科研,回家连孩子都不认识我了。我心里的滋味五味杂陈。

张光义一直没有淡忘小时候脑海中烙下的飞机在空中呼啸而来狂轰滥炸的景象。为了民族独立,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是愿意牺牲、奉献的。“中国已站起来了,再也不是任人欺凌的以前了。”张光义兴奋地回忆道。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在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已成为石油工人心灵的写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投身祖国石油工业建设,用壮志豪情谱写出一曲曲撼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乐章。

1975年初,经国务院批准,石油化学工业部决定在江苏苏北开展石油大会战,并成立了“江苏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指挥部”。会战指挥部党委书记兼指挥秦峰于1975年4月23日在北京东郊定福庄召开江苏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指挥部成立大会。当时从胜利油田抽调钻机5部及其他设备,分别成立钻井处、油建处、运输处、供应处、水电讯大队、地质处,从四川石油管理局抽调5台钻机和人员,从长庆油田抽调队伍组建地质调查处,后又从新疆油田抽调一个采油厂,从青海油田抽调一部分干部和设备等,共约4000人。

大会之后,领导班子决定在三四个月的时间内把会战人员设备、物资材料等迅速从四面八方运集到真武、邵伯、樊川、永安等地。江苏省、南京军区、扬州专区都给予了人力物力支援,南京鼓楼医院抽调了医务人员成立医疗队来到会战现场,而且自带粮票和医药;南京军区调给一个船运大队,会战所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会战现场。最先到达会战现场的几个队中,3253钻井队最为精干,班子整齐,设备完好,求战心切,且住在真武附近,指挥部决定把第一口井的任务交给该队。经过努力,终于在7月26日前做好开钻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杨贵玺,1933年生,曾任江苏油田政治部副主任,胜利油田工会副主席,江苏油田工会副主席、主席。他动情地回忆了当年参加苏北石油大会战的情景。

杨贵玺:红旗招展,轰轰隆隆,开钻了。一个刮刀钻头打下去,钻进1618米……打得快、打得好,这口井钻进2786米,顺利完钻,发现含油层共35.5米,单层厚度10.8米。一炮打响,来了个开门红。由于这口井成功,全局职工要求全面展开会战的热情高涨。

杨贵玺近照

全面会战是在三季度,每每想起那时候人人一心想会战、人人一切为会战的干劲,我就心生感慨。干部深入第一线,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后勤单位服务到一线,把物资材料、设备、机械修理送到第一线;炊事员把饭做好亲自送到工地工人手里……每个人都在为前线着想、为前线做事。

但天公常常不作美。会战遇到雨天时,道路泥泞,我们就赤脚下水人拉肩扛,一个井队遇上下雨要搬迁,汽车开不到井场,吊车更进不去,为了抢搬家快开钻,领导一声令下,组织机关干部、后勤人员抬钻杆,十几个人抬一根二十几个人抬一根。

60岁的秦峰身先士卒,挽起裤腿,同小伙子们一起抬。同志们劝他休息:“你年纪大了,指挥指挥就行了。”

“我不老,我还行。”他硬是带领大家把3000多米钻杆一根一根地抬到井场。

大家就是靠这种干劲把会战搞得轰轰烈烈,实现了石化部领导对我们提出的“七月份会战队伍基本到齐,九月份全部钻机开钻”的要求,向国庆节献了厚礼。

之后,试油队组织成立了工人、技术干部、领导干部三结合的试油小组。在我们自己打的第一口井,经测井、射孔,原油溢出井外,油压慢慢升高,达到自喷程度,试油成功。

“出油了!”“喷油了!”消息迅速传遍全战区。当地老百姓没有见过石油是啥样,大人小孩纷纷跑到井场观看,有的说:“石油怎么是黑色?”有的说:“石油工人真有办法!”

“真 20”井完钻,经测试、射孔、用油嘴求产,日产达到1020吨。我们将这一大好消息,立即向石油化学工业部部长康世恩报告:“抓到一个金娃娃!”紧接着在“真20”井井场召开祝捷大会。

但是,永安打的15口井,只有3口井见到油气显示,油层非常薄。我们转移了战场,决策者和地质家们认为金湖凹陷西斜坡的刘庄构造,可能是面积大、油层浅的大油田,但几部钻机上去打了十几口井落空,让人失望。

后又瞄上古生界灰岩,经过几年打了20多口井,结果也让人失望。三次转移三次失望。

地质学家精心分析,认为江苏高邮凹陷地质复杂、构造小、断块多散小。康世恩来油田视察、调研,在干部大会讲,江苏高邮凹陷带构造断块多,就像一个盘子掉在地上摔坏了又踢了一脚,这里是考验地质家的战场,谁不信,到这里来试试。他要求在苏北找油要谨慎大胆、一步一脚印地前进发展。

猜你喜欢

相控阵会战雷达
档案聚焦:85 年前淞沪会战中的郭沫若(二)郭沫若对淞沪会战战况的六点意见
某星载Ka频段相控阵天线结构设计与分析
一种相控阵天线波束指向角计算方法
抢运物资 保大临铁路建设攻坚会战
隐形飞机哪里躲
武汉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
班上的“小雷达”
能分身的雷达
蒙住雷达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