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测试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9-06-13江春莲柳芳
江春莲 柳芳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探究性教学和评价。如何组织探究性教学?如何设计探究性评价任务?笔者以一道中考几何题为例,具体谈谈如何测试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右图,[AB]垂直平分[CD]交[CD]于[O],[AB]=[BC],[E]为[BC]延长线上的一点,[F]为[DB]延长线上一点,连接[AE]、[AF],[∠EAF=∠EBF],
(1)求证:[AE]=[AF].
(2)探究[BE]、[BF]、[OB]之间的关系,并证明.
(3)若[23OB=OA=1],[BF=3],直接写出[△ABE]的面积.
第一问有两种解题思路:
【思路一】作辅助线:过[A]作[AG⊥BE],[AH⊥BF],[G]、[H]为垂足;又设[AF]、[BE]交于点[I].[∵][AB]垂直平分[CD],[∴][BC=][BD]且[BO⊥CD],[∴][BO]平分,[∴][AG=AH].
在[△EAI]与[△FBI]中,[∵∠EAF=∠EBF](已知)和[∠EIA=∠EIB](对顶角相等),[∴∠IEA=∠IFB](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EAG]与[△FAH]中,[∵][∠IEA=∠IFB],[∠AGE=∠AHF=900]和[AG=AH],[∴][△AGE?△AHF],
[∴][AE-BF]=[(BG+GE)][-][(HF-HB)]=[BG+HB].([∵][GE=HF)]
【思路二】作辅助线:连接线段[EF],[∵][∠EAF]=[∠EBF],[E]、[A]、[B]、F四点共圆,[∴][∠FEA]=[∠ABD],[∠EFA]=[∠EBA].[∵][AB]垂直平分[CD],[∴][BC]=[BD]且[BO⊥CD],[∴][BO]平分[∠CBD],[∠ABD=∠ABE],[∴∠FEA][=∠EFA],[∴][AE=AF].
第二问,沿着上面的思路,可以得到:[BE=BG=GE],[BF=HF-HB],由此不难证明[△AGB?][△AHB][?][△COB],进而得出:[BE-BF]=2[BG]=2[OB].
第三问,根据前两题的结论得出[S△ABE]=[12BE·AG]=[12(BF+2OB)·OB],代入各个值即可计算出其面积。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设计者一环套一环的设计思路。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扫除解答过程中的困难,但如果学生在第一问中沿思路二解答,则很难找到第二问的解答方法。如何突破这一点,帮助学生找到思路呢?在此我们先讨论如何作图,再来看图形如何变化,借以引导学生找到思路。
[【作图】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问题的图形中,[C]、[D]可以任意选取,而[AB]则是[CD]的中垂线,考虑到[AB=BC],可以先确定[A],再确定[B]。(当然,也可以是先有[A]、[B]、[C]点,而要满足[AB]垂直平分[CD],[D]点就应该是[C]点关于[AB]的对称点。)无论如何,一旦[C]、[D]两点被确定下来,[CD]的中点[O]就被确定下来。接下来,可以在[BC]的延长线上任取[E]点,作[△ABE]的外接圆,该圆与[DB]延长线的交点,即为[F]点,所以,一旦[E]点被确定下来,[F]点也就相应地被确定下来。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在[DB]的延长线上取点[F],作[△ABE]的外接圆与[BC]延长线的交点[E]。
由此,我们可以以[BE]的长度为横坐标,[BF]的长度为纵坐标,作点,并追踪该点,不难發现,其轨迹是斜率为1的直线(如上图),所以[BE-BF]为常数。若同时测量[OB]的长度,可以发现,[BE-BF]=[2OB].
在考试时,学生是没有动态几何软件可看的,如何辅助他们探究[BE]与[OB]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列表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如下一些测量数据:
[序列 [BE] [BF] [OB] S1 5.04 0.92 2.06 S2 5.54 1.42 2.06 S3 6.04 1.92 2.06 S4 6.54 1.92 2.31 S5 7.04 1.92 2.56 ]
表中前三组数据中[OB]的值是一样的,所以学生只用观察[BE]和[BF]的改变,从[S1]到[S2],从[S2]到[S3],[BE]均增加了0.5,而[BF]也相应地增加了0.5,我们可以猜想[BE]和[BF]之间是一次函数关系,而且系数比应该是1;而后三组数据中的[BF]的值是一样的,所以学生只用观察[BE]和[OB]的改变,从[S3]到[S4],从[S4]到[S5],都是[BE]增加了0.5,而[OB]增加了0.25,我们可以猜想[BE]和[OB]之间是一次函数关系,而且系数比应该是1:2。至此,学生可以得出[BE]=[BE+b1]、[BE=2OB+b2](其中[b1]、[b2]为待确定的常数)。最后,学生可以选第一组数据,得到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BE=BF+2OB],并代入后面的几组数据中进行检验。
有了动态几何软件以后,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函数关系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探究。但在考试的情况下,如何呈现类似的信息呢?我们可以利用数表,让学生观察数表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做简单的数学建模。
对学生来说,建立函数常见的三种表达形式之间的联系是一大困难,学生较习惯于解析式表征,而不太熟悉数表和图象表征。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一次函数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当然,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二元函数,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时,可以把一个量(如[OB])当作已知的,单独探讨[BE]和[BF]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数学中处理复杂问题的常用方法。
(作者单位:江春莲, 澳门大学教育学院;柳芳,深圳市深圳中学)
责任编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