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本科院校“国际贸易实验”课程建设思考

2019-06-13方旖旎

关键词:本科院校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方旖旎

摘    要:国内众多本科院校“国际贸易实验”课程方法基本经历了“手工‘分析树实验→演示与复制型实验→模拟与体验型实验→模拟仿真型实验→综合创新型实验”五个阶段。国内本科院校“国际贸易实验”课程普遍存在软件编程人员缺少专业知识、实验平台利用不均衡、实验课程未能有效服务当地经济的现象。对此应提高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扩大贸易实验课程受课群体与引入资格认证或考级系统。

关键词:本科院校;“国际贸易实验”;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6-0056-02

国际贸易方式发展、贸易驱动力演变及经贸摩擦增多给外贸提出多环节、多渠道、大数据与全系统的实务操作要求。现阶段本科院校培养计划与课程安排趋同及实验教学环节薄弱,使得国际贸易毕业生供给与外贸人才市场需求间存在结构性偏差[1]。麦可思就业报告指出,2015年至今越来越多国际贸易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与中小型企业,而该类企业多注重短期效益,对新进员工岗位培训或后期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企业考虑工作效率与商业机密,通常不愿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形成每年毕业季国贸本科生面临“就业难”,外贸企业感慨“招工难”的困境。

为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操作技术与对业务的应对技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引入“国际贸易实验”课程。近年更对实验设施与实验系统加大投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也相继开展经济学类国家级或省级示范实验室建设。因此本文尝试对“国际贸易实验”方法升级路径进行梳理,同时归纳国内本科院校“国际贸易实验”课程共性问题,并给出建议。

一、“国际贸易实验”课程方法升级路径

20世纪70年代前,经济学实验方法以传统手工模式为主,主要运用于博弈论、管理学或组织行为学等课程,授课成本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更新,20世纪90年代将联网电脑实验室用于经济学教学实验。加之经济学教学实验推广与技术含量提升,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研究从量化层面指出实验教学有效性(Durham、Mckinnon与Schulman,2007)[2]。国内本科院校也开始重视“国际贸易实验”课程,并升级实验室。

“国际贸易实验”课程是以國际贸易专业规划为基础,充分考虑关联课程及授课计划间联系,将专业课中的实验单列出来,由依附理论授课形成独立专业实验操作课程,同时配以实验课程授课计划,作为教学进程控制依据。发展至今,国内本科院校“国际贸易实验”方法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升级路径,即手工“分析树”实验→演示与复制型实验→模拟与体验型实验→模拟仿真型实验→综合创新型实验。

第一个阶段是手工“分析树”实验。它是在经济学类传统板书与案例教学法基础上衍生而来。教师给出部分资料,要求学生进行基本判断,随后教师进一步给出更多条件,让学生进行较深层次分析,多次循环后教师再对该实验结果进行点评与分析。由于涉及多次材料补充与学生分析,形成类似于管理学中“分析树”模式。该试验方法选择材料通常源于实际案例,有效建立理论所学向实践应用过渡。但弊端为:耗时耗力,进展缓慢;只能选择已发生完整案例,局限于事后分析,同时对案例选择与教师剖析能力的要求较高。

第二个阶段是演示与复制型实验。随着计算机教学的普及,结合多媒体教学,国内本科“国际贸易实验”教学进入分机独立的演示与复制型实验阶段。计算机引入答复提高实验效率,教师对样例进行讲解,基于一定条件演示某个单证的填制过程,随后给定学生类似条件,要求学生模仿教师重复实验。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讲授的专业单证与各环节的贸易流程实现了具体化认识,但弊端在于多数软件不允许授课教师对实验库进行条件修改,实验内容僵化,快餐式实验模拟导致专业素养固化能力不足,同时也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

第三个阶段的模拟与体验型实验,实现局部计算机联网与角色扮演。该阶段融合国际经济、电子商务、外贸实务等专业知识,对现行贸易实务流程与惯例进行归纳,通过在互联网上构建虚拟贸易环境,让学生按角色扮演不同交易方,使学生能体验合同当事人间的互动,将贸易流程逻辑化,为应对实际工作提供基础。实验中,学生将多项基本技能整合运用,形成专业知识链条,培养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弊端在于缺少外接数据库支撑与技术更新,同时发还盘谈判及信用证审证改证等非标准答案实验环节中需人工评阅,效率较低。

第四个阶段是虚拟仿真型实验。实质是在虚拟仿真软件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允许学生在不同环境下进行贸易行为试错,最终形成互动式与开放式动态成长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该类实验拥有专业网站、技术服务及动态数据库,因此学生能对模拟交易背景与条件进行设定,使各学生的票据内容具有独特性与专业性,后借助系统测评以验证实验行为的合理性。达到实现验证、巩固理论知识,灵活训练专业技能的目的。同时由于学生实验结果独特性,确保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有效性,对实验过程实施有效控制。

第五个阶段综合创新型实验是未来“国际贸易实验”发展方向。仿真实验并非完全复制真实贸易环境与行为,为实现实验阶段向现实商业环境的趋同,可考虑将虚拟仿真实验进一步升级至与真实商业或商业竞赛对接综合创新型实验。

“国际贸易实验”教学有助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由“重理论,轻实践”向“理论与实践并重”转型。从传统实验教学到现在主流的仿真平台,“国际贸易实验”经历了由演示、验证向模拟、体验升级的过程。

二、“国际贸易实验”课程现存主要问题

国内本科高校制定“国际贸易实验”课程授课规划、课时与学分要求,升级实验设备,购买专业软件,配备专职管理教师。但整体而言共性问题仍较突出。

(一)相关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软件编程人员缺少国贸专业知识背景,致使案例数据库对现实商业中的贸易因素不敏感,同时对贸易环境改变更新滞后。如世格软件中贸易合约条款陷阱与人民币汇率等问题难以及时更新,授课教师发现不合理之处需要汇总至业务员,再定期汇总至编程人员,修改时间长,滞后效应明显。这导致学生一开始使用软件就会有与现实特征以及热点不符的错觉。

(二)实验平台利用不均衡

实验教学课内与课外融合不足。尽管近年来教育系统针对经管类学科从上至下大力推广实验课程系统,众高校相继购入价格不菲的实验教学设备、软件,并对实验室进行硬件更新,但实验平台利用率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出于课程设计要求与系统费用考虑,实验课通常要求学生在指定的上课时段在实验室集中进行虚拟仿真实验。

(三)实验课程未能体现服务当地经济的目标性导向

地方本科院校定位是培养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但高校培养计划与教学大纲多是沿袭教育部的相关内容与模式,授课过程对于地方经济特色、产业特色以及企业行为等内容涉及不足,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外贸专业人才与当地经济匹配度不高。包括南京大学在内的部分国家重点大学的国际贸易专业依然延续精英教学模式,教育核心需求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3]。

三、改善“国际贸易实验”课程建议

(一)提高指导教师综合能力

国际贸易虚拟仿真实验要求教师有能力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把控其模拟贸易行为流程,即所谓“放手让学生在虚拟商务环境中尽可能模拟贸易行为”的条件是教师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与专业素养沉淀。但目前国内普通本科院校面临新教师多为博士研究生,缺乏外贸实践经验;新引进教师面临职称与科研压力,能够投入到“双师型”建设中或到其他企业顶岗等提高贸易实操能力培训的精力少之又少。因此从学校层面注重授课教师的实验综合能力与实务能力提高是重要渠道,否则,由于教师应对经验有限,可能将虚拟仿真实验降级为模仿与验证试验。

(二)扩大贸易实验课程受课群体

经贸知识对社会影响普遍,实验类课程在人文社科乃至理工科领域有较大的潜在受课群体。近年来由国家教育部与地方政府自上而下推广公选课与线上公开课建设,院校可抓住此契机将“国际贸易实验”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甚至更高级别的公选课或线上课程。这样通过在局域网的限定内集中开放时间,增加“国际贸易实验”课程的受众,从而增加非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国贸相关专业知识也起到很好的科普作用。

(三)引入资格认证或考级系统

“国际贸易实验”课程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最终目的是要形成学生课堂学习向实践操作过渡,学有所用。因此高校在引入相关系统时可参考系统与国际贸易相关专业考级或考证的连接性,一来实验能够实现能力导向性,二來学生通过实验课程学习,在达到一定要求后能够获得相应证书或考级证明,为以后就业助力。如模拟三大平台的步惊云跨境电子商务实训平台中的考试模块就有与跨境电商培训中心合作的考级部分。

参考文献:

[1]李洪,惠丰廷,朱军,等.地方院校学生能力导向的国贸实验体系建设[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9,(2).

[2]Durham,Y.,T.Mckinnon,C.Schulman.Classroom expenri-ments:Not just fun and games[J].Economic Inquiry,2007,(45).

[3]陈仁新.国际贸易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猜你喜欢

本科院校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浅析河南高等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究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