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黄土谷壳混配基质培育机插秧技术探索与实践
2019-06-13李绪孟熊朝晖陈胜文周长庚程乐根刘志清傅志强
李绪孟熊朝晖 陈胜文 周长庚 程乐根 刘志清 傅志强*
(1湖南农业大学理学院,长沙413108;2沅江市农业农村局,湖南沅江413100;3益阳市赫山区种子技术推广与储备中心,湖南益阳 413002;*通讯作者)
长江中下游流域是我国的水稻优势产区。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绝大部分向城镇转移,目前从事粮食生产的多为五、六十岁的老人,少部分为流转土地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村劳动力供给日益减少且价格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粮食生产主体生产经营能力和规模,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机插秧高产稳产、效率高、用工少,在近10年被大力推广,但其存在育秧成本过高的问题,大大制约了机插秧的推广普及。本技术通过探索红黄土谷壳混配基质替代目前常用的商品化基质来规模化培育机插秧,并经几年的推广实践,实现了机插秧育秧成本有效降低,为机插秧的普及创造了初步条件。
1 材料与方法
1.1 技术体系
从台湾定制高速播种生产线,分30cm和25cm两种规格,该设备分半自动(1 500盘/h)和全自动(2 600盘/h)两种型号。一条播种线内包括摆盘机、集成铺土肥水播种消毒功能的播种机、叠盘机、转弯机、输送带、基质大斗、人字输送机、平面输送机定型和配套好,辅以叉车和托架,播种线生产快速顺畅,质量稳定、经久耐用。
1.2 参试品种
机插秧秧龄要比抛秧短7~10 d,要实现机插与抛栽同期成熟,双季机插品种生育期一般以比抛秧生育期短7~10 d为宜。笔者从2014年晚稻开始进行双季机插专用品种筛选,综合采取各种促进早熟技术措施,确保早稻可在7月12—15日收割、晚稻安全齐穗和适时成熟,从高产优质结合、双季合理搭配考虑,主推早加晚优搭配模式,早稻主推湘早籼24和湘早籼45,晚稻主推盛泰优018和湘丰优100。一季晚稻品种机插对品种没有特殊要求,主要根据收获时间、订单需求选择高档优质稻品种,如兆优5431、兆优5455、创宇9号等。
1.3 试验处理
红黄土充分利用城区或高速公路建设及早购买表层干土堆放室内待用。谷壳分粗壳和碎壳:粗壳利用早稻短圆粒型品种经大米加工后半粒颖壳;碎壳用粗壳粉碎后经2.8 mm筛孔的壳糠。先称量25 cm(7.5寸)规格秧盘满盘泥土、全壳、碎壳质量分别为4.14 kg、0.39 kg和1.33 kg左右。然后根据满盘质量折算成体积比例。分别设置糠土比、壳土比 3∶7、4∶6、5∶5、6:4、7∶3 共 5个处理,每个处理播种10盘,每盘播干种约100 g左右。试验分别在早、中、晚稻三季育秧中进行。生产应用上,2014—2017年早稻采用全壳配料;2017年晚稻开始主要采用碎壳配料。
采用新型的水稻育秧专用硬盘(国家专利,ZL 2016 2 1294187.1),23.1 cm(7寸)规格、每个秧盘质量800 g左右。在播种线添加肥水和消毒药水,14~20 d中短秧龄育秧。出芽后的苗场培育地可用旱地或水田。
1.4 育秧方法
早稻3月下旬下水浸种,用可装种400~500 kg专用浸种大网袋装干种子浸48 h,咪鲜胺或强氯精消毒,沥水后放室内保温下催芽,一般经48 h左右可达播种标准,24 h换袋翻种1次以利破胸整齐一致,以3月24—28日间温度稳定通过10℃播种为佳。早稻播种后放恒温恒湿密室经40~48 h出芽摆盘;一季稻和晚稻播种时温度上升可放室内自然温度下出芽1~2 d。早稻摆盘田间后苗场可采用钢架大棚、纤维中拱棚、无纺布加地膜三种覆盖保温方式育秧,中晚稻用遮阳网降温保湿育秧。
表1不同基质育秧的秧苗素质、产量及效益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壳基质试验结果
在2年各季试验中,对用不同土壳比基质所育秧苗的盘根卷起时间、白根数量和秧苗素质进行观察,发现各处理秧苗无明显差异;至机插时,各处理叶色青绿、秧苗健壮、白根结卷紧密,呈正常可机插的标准秧苗状态,手持摆动时非常紧密不松散,长势、白根、叶色各方面一致,说明谷壳比例多少对秧苗素质影响不明显。但随着谷壳比例的提高,成秧后的每盘秧苗质量相差明显,所以适当提高谷壳比例对减轻成苗后的搬运劳动强度意义重大,同时还可循环利用谷壳还田,减少营养泥土的使用。
综合考虑确保播种运行顺畅、降低基质成本、减轻成秧质量等因素,推荐选用7∶3和6∶4两种土壳比基质作秧盘底层基质;操作熟练后也可选用5∶5或4∶6土壳比,但覆盖层基质建议使用不掺谷壳、比下层基质稍细的纯土,这样更便于清晰观察种子是否全部覆盖均匀。
2.2 碎壳基质试验结果
晚稻出苗后摆盘前,测量盘面基质温度:土糠比为7∶3处理温度为37.4℃;土糠比为6∶4处理温度为38.3℃;土糠比为 5∶5处理温度为 40.0℃;土糠比为 4∶6处理温度为41.6℃;土糠比为3∶7处理温度为43.4℃。
摆后2 d观察,土糠比3∶7,有3盘出现周边稍高中间稍矮的现象,无顶土盘,有7盘中间无出芽,可能因高温烧芽死芽所致。土糠比5∶5,10盘全部正常,无顶土盘,所有秧盘均无烂芽,但有6盘周边稍高中间稍矮现象。土糠比7∶3,正常2盘,顶土7盘,所有秧盘均无烂芽。对顶土盘进行敲泥落盘处理,因土厚不干落泥效果不佳。出苗至满盘全绿时发现:土糠比为3∶7的秧盘中心部分秧苗全部烧坏,无苗;其他2个处理均正常生长。
取秧至大田机插时观察,土糠比3∶7处理正常,3盘已经可以卷秧起栽,秧苗高度一致,其根最白且粗厚,秧卷不显泥;烂芽5盘,中间生长不好,因中间无苗翻卷时泥散。土糠比5∶5处理全部正常,已经可以卷秧起插,各秧苗周边与中间高度一致,其根白及粗厚情况介于两者之间,秧卷后毯底有显泥。土糠比7∶3处理秧苗已基本生长一致,可以卷秧机插,各秧苗周边与中间高度已一致,其根白及粗厚情况在3个处理中稍差,秧卷后毯底显泥略多。从2017年一季稻开始,大面积机插秧培育已全部采用碎壳基质。
2.3 不同基质效果比较
2016年对使用不同基质所育秧苗的素质、效益及产量进行比较,结果(表1)表明,红黄土碎壳混配基质所培育秧苗素质和最终稻谷产量均比红黄土全壳混配基质的处理高,与柴米河基质所培育秧苗素质相当;红黄土碎壳混配基质和红黄土全壳混配基质比柴米河基质的育秧成本分别低约38元/667 m2和47元/667 m2;碎壳基质的单产比和柴米河基质高6.70 kg/667 m2,产值分别高14.70元/667 m2和17.42元/667 m2。
3 结论与讨论
3.1 碎壳基质使用效果更好
红黄土碎壳基质有明显的增温促根作用,碎壳比重越高,增温效果越明显。但达到70%时增加了播种线播种难度,堆叠过程中易因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导致秧盘中间烧芽死芽,摆盘后易出现谷芽顶土现象。初步确认5∶5左右为最佳比例。碎壳还可能使秧盘中的泥土基质更易沥水干爽,在热长根、干长根和有氧长根综合作用下,一季稻试验中最快摆盘后8 d即可达到盘根紧密,取秧盘符合机插要求。
3.2 要选用干净谷壳做基质
无论全壳还是碎壳作育秧基质,必须选择干净无杂,特别是必须严格预防含有稗草种子和病菌的碎壳,否则会大幅度增加秧田除稗和治病的工作量。同时全壳基质必须选择短圆粒早稻或粳稻品种的谷壳,不能选用长粒型谷壳,因为同量的长粒型谷壳全壳占据的空间比短圆粒型大得多,容易导致播种不顺。
3.3 要减少灰尘并准确配比
目前采用2.8 mm筛孔碎壳,计划定制更大孔径专用筛进行尝试改进。基质试验采用手工混配,大面积生产操作采用叉车套铲斗进行简单搅拌,一般情况下主要通过多次混拌,预防混配不匀问题。我们考虑在播种开始前通过两个大斗和两个输送带配套进行两种基质原料的均匀搅拌混合,结果如何有待实践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