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视域下泉州市全民健身“六边工程”研究
2019-06-13董婧涓
董婧涓
(泉州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它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组成了现代政府的四大职能。体育公共服务是指为了满足群众公共体育需求而向社会提供的所有体育产品和服务。[1]随着近几年来政府改革的推进和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提出,加强公共服务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普遍共识。而人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体育作为社会性公共服务的一部分,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基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已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纳入议事日程,并对区域内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十三五以来,国家陆续颁布《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系列文件,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为提供更加完备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体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支撑国家发展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成为推动战略实施的应有之义。为此,本研究依托福建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督查之机,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实地调研法等对泉州市各县市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育活动、体育赛事、体育组织、体育指导和体育文化建设等“六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以期理清新形势下全民健身发展思路,切实发挥政府和体育行政职能部门履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职能的作用,为泉州市、晋江市创建“全民健身模范城市”提供依据。
1 公共服务视域下泉州市全民健身 “六边工程”现状
1.1 群众身边场地设施
体育场地设施体系是由满足公众公共体育需求的场地、设施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场地设施体系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物质载体。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主要包括公共体育场馆、学校及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所属的体育场地设施、以全民健身路径工程为主的社会健身休闲场地、商业性健身设施。[2]据调查显示,2013—2017年泉州市以年均六千万元的投资力度,新建全民健身路径、篮球场、羽毛球场、门球场、登山步道、健身公园等1 185个,场地面积超60万平方米。2016—2017年,泉州市、县两级更是投入场地设施建设21 021万元(含政府财政预算、体彩公益金投入和社会资助),场地设施维护1 965万元。此外,泉州市各县(市、区)59座公园内配备各类球场、全民健身路径、慢行步道、篮球场等健身设施,总计投资3.36亿元;共有体育公园19个、各级全民健身中心(活动中心)36个。
泉州市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财税优惠政策,促使各类生产要素向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合理流动,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公共体育场地设施。2013年第六次全国场地普查显示,泉州市共有体育场地12 272个,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4.68个,低于全省16.62个的平均水平,居全省第八位;体育场地面积1580.81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1平方米,低于全省1.59平方米的平均值,位居全省第七位;体育场地建设投资740 757万元,人均体育场地建设投资886元。[3]根据《泉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中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目标是 “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按照这个目标,泉州市平均每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应增长0.084平方米,场地总面积每年需增加60.69万平方米。近几年,泉州市坚持以项目为支撑,持续完善和提升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除了落实推进中央转移支付项目及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外,还通过市财政投入、体彩公益金和社会赞助等多种渠道,逐步加大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
1.2 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是体育的本质所在,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核心。没有体育活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其他任何要素均会失去发挥作用的载体。[2]全民健身活动作为基层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市借助“全民健身日”、节假日等节点,使全民健身活动常态开展。2017年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212场次(与各县区提出的活动场次目标尚有差距),参与人数达到55 000人次,财政投入约210万元,社会投入约300万元。在举办的212场全民健身活动中,有149场由当地街道、乡镇或社区主办,35场由地方体育部门主办,25场由体育社会组织(老体协、单项运动项目协会、体育俱乐部)主办,另有7场由其他行业或单位主办。许多全民健身活动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发展,形成了许多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一地一品牌”、“一县一特色”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如晋江英林镇第八届科技文化艺术(排球文化)节、石狮宝盖镇8.8全民健身展示活动等活动都已举办5年以上,形成一定的社会效益。
从相关数据分析来看,泉州市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呈现三大转变趋势,一是活动的形式从大型展示活动向就近就便、小型多样转变;二是活动的层次由城市向乡村基层延伸;三是活动的组织由政府主导向社会力量主动参与转变,活动投入的社会投入经费超过政府投入。但从调查来看,绝大部分活动项目属于娱乐性质,其主要原因在于居民体育服务的资金不足,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开展居民体育服务活动经费主要由区、街、居委会筹集,且许多居民体育服务项目以无偿或低偿服务为主,自身积累能力较差。[4]
1.3 群众身边的体育赛事
群众身边的体育赛事包含全民健身运动会系列比赛、以及全民健身运动会系列比赛外的国际性赛事、全国性赛事、海峡两岸赛事、地方传统赛事及其他体育赛事。2013年以来泉州市按照省里部署开始举行全民健身运动会,至今全民健身运动会系列比赛已成为全民体育赛事的标杆。2017年,全市举行了全民健身运动会各类赛事109场次,其中足球赛事7场、篮球赛事18场、气排球赛事3场、羽毛球赛事7场、乒乓球赛事11场、棋类赛事12场、传统项目(武术、太极、健身气功)赛事12场、游泳赛事5场、跑步徒步赛事7场、其他项目赛事27场,参与人数约19 000人次,财政投入约200万,社会赞助约100万。全民健身运动会作为泉州各县区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之一,主要由当地全民健身领导小组或体育部门主办,90%以上的赛事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当地体育社会组织或企业承办。从赛事参加人群来看,在足球、跆拳道、棋类等项目上,出现了少儿级别的比赛。
2017年,泉州全市共举办除全民健身运动会系列比赛外的各类体育赛事约470项,其中品牌赛事20项,其他群众体育赛事450项,赛事参数人数超过12万人次,财政投入约1 700万元,社会投入约1850万元。品牌赛事中包括国际级赛事3项(2017年海上丝绸之路环泉州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2017年晋江国际全程马拉松赛、2017国际沙滩足球大奖赛)、全国性赛事10项(2017年“舒华杯”全国健美健身冠军总决赛、2017—2018CBA联赛等)、海峡两岸赛事4项(2017年第二届晋华杯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群众羽毛球比赛、海峡两岸(泉州)高山徒步大赛等)、地方特色赛事3项 (石狮市第八届村级篮球联赛、惠安县第十八届“广海杯”职工男子篮球赛等),其中4项赛事已举办5年以上,如石狮市的村级篮球联赛还吸引大批球星参赛,另外有10项赛事为今年首次举办。20项品牌赛事参赛人数达17 000人次,财政投入约1 000万元,社会投入约850万元。晋江在打造品牌赛事方面较为突出,不仅有参赛人数众多的马拉松赛,也有职业化的品牌赛事CBA篮球联赛,凸显了体育城市的特色;但部分县区缺少品牌赛事,如泉港、鲤城等县区,尚未形成赛事的品牌化。
表1 部分县区2017年品牌赛事汇总Table 1 Summary on brand sportevents of partial counties and districts in 2017
泉州市在积极打造品牌赛事的同时,还推进群众性的小型体育赛事的开展。2017年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群众体育赛事450场次,财政投入约700万元,社会投入约1 000万元,赛事以足球、篮球、气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传统项目为主,参与人数约11万人次。目前,群众体育赛事呈现向村镇、社区等基层部门延伸的趋势,且不少群体赛事已举办多届,其中连续举办5年以上 (含5年)的赛事有42项,占总数的10%,如晋江金井镇 “新市杯”男子篮球基层赛已连续举办25年,成为当地群体赛事的特色。但从群体赛事项目来看,多集中在篮球、乒乓球、足球等传统赛事,缺少新兴运动项目,活动项目和形式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
为了丰富体育赛事服务供给,提高赛事效果,应大力提倡体育项目创新,积极引进适合不同人群的新型体育项目,对深受群众欢迎、有较好健身作用的新体育项目进行资助;各地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自然资源条件,打造“一县一品牌”品牌赛事目标,以全民健身运动会系列赛事为龙头,依托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因时因地因需开展不同层析、不同类型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调动更多的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1.4 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
建立健全公共体育组织体系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条件,是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载体。一切公共体育政策的制定、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方式的确立,最终都要直接或间接通过组织体系的组织、监督、协调、监控等环节来实现。根据组织体性质不同,群众体育建设过程包括强化行政服务职能、发展体育社团、发展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志愿服务。[5]
泉州市通过成立和完善各级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市、县、镇(街道)、行政村(社区)、自然村(小区)五级全民健身纵向组织网络,形成覆盖各单项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等全民健身的横向组织网络,推动体育组织的实体化进程。截止2017年12月,全市已注册各类体育社会组织392个,会员人数约12万人次(各县区体育社会组织情况汇总见表3)。从体育社会组织类型来看,体育总会13个、老体协11个、农体协7个,占比8%;各类单项协会266个,占比67.8%,其中球类项目、武术等传统单项协会居多;各类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95个,占比24.2%,其中永春县的各类白鹤拳研究会数量最具规模。从个体育组织成立的时间来看,近五年成立的体育社会组织123个,约占总数的37%,其中2013年成立18个,2014年成立28个,2015年成立37个,2016年成立26个,2017年成立14个。除各类体育组织外,泉州市还依托分布在社区、公园、广场等区域建有全民健身站点663个,开展了太极、健身气功、篮球、游泳、广场舞、气排球、门球、地掷球等健身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培训,活动人数达8万人次,这些全民健身站点都拥有100~1 500平方米不等的健身场所,每个站点均配置了1~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站点稳定的健身人数达到8万人次。
由此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治理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创新举措,为深化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特别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多个地方涉及体育社会组织的改革创新。近年来,随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育管理体制、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更是进一步激发和释放了体育社会组织的活力,体育社会组织迎来迅速成长的契机,县(市、区)级的体育社会组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逐步成为提供多元体育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县区已提前完成《实施计划》提出的体育社会组织的工作目标。[6]
1.5 群众身边的体育指导
群众体育指导主要包括健身理论研究、健身方法研究与推广、运动技术指导等。自1993年我国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以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已经成为推动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止2016年,泉州市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3 700多名,其中国家级52人、一级 291人、二级2 743人、三级10 284人。2016—2017年,全市共举办了30多期二级、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培训骨干1 600多人,为市民健身提供科学指导和服务。然而,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大都是兼职人员,他们大多有主业的工作,对于健身指导工作的时间及其有限,加之提高自身指导水平的动力不足以及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系,没有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因此,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够有效发挥“领头羊”的作用。[6]
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作为群众身边健身指导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全市体质监测工作主要依托国民体质监测站和大中型体育场馆进行,为群众提供体质监测、运动能力评定等,截止2017年,各县区共有国民体质监测站点10个,2016—2017年共为群众体质监测近25 000例,当然还有些区县尚未建设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服务滞后。
1.6 群众身边的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建设在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社会功能,挖掘体育文化内涵,泉州通过一系列赛事报道、理念宣传、公益广告、民俗传统体育活动传播闽南文化,助力泉州打造海丝文化城市品牌。泉州市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全民健身站点等场所,对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进行报道和宣传,如《泉州晚报》开设文体版面,每日报道国内外体育信息及泉州本土的体育活动;泉州电视台除日常的全民健身活动宣传外,还制作播出以“全民健身”为主题的公益广告;泉州广播台开设 “晋江体育之声”频道,晋江市侨乡频道开设《晋江体育》日播栏目等。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和推广体育文化,倡导全民健身理念,提升全民健身素养。与此同时,各地在推广体育文化过程中,也涌现了一批全民健身活动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成为传播健身新理念、营造健身文化氛围的带头人。
表2 部分县区体育社会组织个数汇总Table 2 Summary on sport social organizations quantity in each county and district
民俗传统体育活动方面,泉州市目前开展的民俗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舞龙舞狮、抓鸭子、扒龙船、五祖拳、扁担拳、健身气功、龙舟、白鹤拳、拍胸舞等,并以此开展汇集体育健身与竞技娱乐的民俗活动,挖掘和传承闽南传统体育文化,加强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保护和推广,打造特色体育节庆活动。如晋江安海的水上捉鸭子活动,已列入第九届海峡论坛、晋江市(安海)第六届两岸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的活动之一。
2 公共服务视域下泉州市全民健身 “六边工程”发展困境与对策
随着泉州全民健身“六边工程”的开展,泉州全民建设体系建设日益完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亟待改善。其一,体育公共服务作为社会性公共服务,其实质是满足人的体育公共需求,全民健身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体育场地设施给予保障,而目前泉州市体育场地设施尤其是中心城区体育设施建设与居民的实际需求仍有差距,社区中小型多功能运动场馆、社区公共健身广场等相当缺乏,体育场地与城市公园融合建设机制体制尚未建立。其二,随着体育产业、全民健身等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泉州体育产业,但目前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机制还不完善,民间资本进入渠道不规范、程序不完善,可依据的文件规范有限,造成实际操作的困难。其三,泉州品牌赛事活动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经济较发达城镇赛事活动丰富,资金充裕,而山区地区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会赞助较少。大部分乡镇缺少国际性、全国性的品牌赛事,赛事知名度多局限于本地或周边地区,影响力有限。赛事缺乏足够的赛前和赛后客观评估,赛事产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开发。针对以上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借鉴其他城市全民健身体系建设经验,进一步推动落实泉州“六边工程”规划:
2.1 推动体育设施改造升级,规范体育场馆开放办法
加快推进企事业、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与此同时,在规划时尽量将学校、单位的体育设施进行隔离规划,有条件的向周边居民开放,实现健身资源共享。县市区人民政府对于社会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单位给与经费支持和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指导相关单位采取多种形式的开放管理模式。做好大型体育场馆对方开放,通过管办分离、公建民营等模式,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从而推行市场化商业运作,鼓励社会体育资源融入公共服务体系。
2.2 完善社会资本准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
出台相对完善的社会资本参与全民健身事业的文件规范,鼓励社会资本或体育组织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改造、赛事服务、国民体质监测等方面积极参与,并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规范社会资本的进入。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机制,及时、充分向社会公布购买的服务项目、内容以及对承接主体的要求和绩效评价标准等信息,建立健全项目申报、预算编报、组织采购、项目监管、绩效评价的规范化流程。[7]
2.3 完善品牌赛事活动规划布局
加强对体育赛事活动的战略规划和布局,进一步优化赛事活动结构,形成高端品牌赛事、职业体育赛事、传统特色赛事与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细分格局。鼓励各县区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自然资源条件,依托海丝和两岸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发展海丝沿线国家和海峡两岸自主品牌赛事;挖掘和传承闽南传统体育文化,加强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保护和推广,打造传统特色体育赛事活动;以全民健身运动会系列赛事为龙头,依托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因时因地因需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打造具有泉州自主IP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8]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举办体育赛事,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的办赛机制,政府以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方式给予扶持,并提供安保、交通、医疗等保障服务类资源。